天天看點

末流211,成績排名偏後,夏令營入營兩個,最終擇定南大

作者:易保研

個人情況

學校:東部211

專業:資源勘查工程專業

專業成績排名:9/133

英語:六級 483分

獲獎情況:大學生英語競賽二等獎、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山東省特等獎和全國三等獎等獎項

科研經曆:無

申請夏令營: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最終去向:南京大學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古生物學與地層學專業;于2018年碩士入學,後通過學院碩博連讀考核,于2020年博士入學。

末流211,成績排名偏後,夏令營入營兩個,最終擇定南大

大學奮鬥史

之是以選擇走科研道路是因為科研是我的興趣所在和渴望所求。我的好奇心比較強,對我未能接觸和了解過的方面都很願意去嘗試;我的求知欲也很旺盛,很想去用自己的努力探索更多未知,如蛇叔一般“掌握世間一切真理”。我算是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較強的,我内心的最大渴望就是探索更多未知,掌握更多奧秘。探索之樂能帶動我終身為之奮鬥。因而考慮到内心心聲,我毫不猶豫地選擇在大學畢業後繼續讀研深造乃至日後能夠獨立開展研究。我很樂意把自己的一生投入在科研工作中,在養家糊口的同時也能滿足内心對知識的向往。

大方向無比清晰後,以此為動力,我在大一和大二的時候牢記“學習為第一要務”,即使作為學生記者工作再怎麼忙碌,結束完一天的采寫後我仍托着疲憊的身軀完成當天的學習。大一大二的努力沒有白費,我的成績排名穩定在專業的保研範圍内,免除了後顧之憂,使得我接下來能在大三安心選擇未來研究方向以及參與科研項目、積累科研經驗。

大三一年最為關鍵,因為就是在這一年我要做出人生的重大規劃:選擇咋樣的研究方向。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自主規劃,但我内心并沒有獲得自主規劃權的喜悅,取而代之的是該如何選擇的焦慮。沒錯,畢竟這是我的第一次規劃,關系到我的未來,“開弓沒有回頭箭”,容不得我大意,每一步我都要考慮周到。但也正是因為這份焦慮,反而激起了我對未來的向往。雖然未來對我來說還是一片迷茫,但我願意前行不辍,直到開雲見天的那一刻。

末流211,成績排名偏後,夏令營入營兩個,最終擇定南大

作為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專業的大學生,未來的研究方向無非那麼幾條:基礎地質研究、礦産普查與勘探、工程地質。雖然我大學學習的是礦産普查與勘探(石油地質勘探),但在地質學基礎的學習過程中我對基礎地質研究産生濃厚的興趣,願意選擇基礎地質研究。而對深信“學以緻用”思想的我來說,基礎地質研究的深入能夠很好指導将來的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應用。

但在選擇基礎地質研究的具體方向時我又犯難了。基礎地質森羅萬象:地球化學、沉積學、構造地質學、海洋地質學、古生物與地層學、地史學······每個學科下面又有更細的研究方向。

起初我選擇地球化學。因為高中時酷愛化學、參加化學奧賽,我很想能在以後進行化學研究。雖然陰差陽錯,大學走上地質之路,但以後要是能從事地球化學研究工作的話也能滿足我的化學情結。雖然我不乏對地球化學的興趣,但緻命問題是我沒有系統學習過地球化學(地球化學為專業限選課,我當時沒有選地球化學)。而且從進一步的了解我得知地球化學的學科思維具有高度演繹性,而我的思維又側重歸納,與其不比對。于是我放棄了地球化學,繼續尋找新的研究方向。

兼顧學科思維、學習興趣以及理論基礎,我最終确定了兩個方向:海洋地質學的海洋沉積以及古生物與地層學的古地理重建。海洋沉積以及古地理重建需要高度的歸納思維,而我的思維偏向歸納型,擅長對事物分類,并對其加以梳理和總結,因而上面兩個方向很對我的胃口。而與這兩個研究方向有關的課程如沉積學、地史學、古生物學我都掌握不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不管這兩個方向最終舍棄哪一個我也不會遺憾。研究方向總算是敲定了。

接下來我該考慮去哪兒深造了。我開始對出去讀研心存顧慮:自己能通過外校的選撥嗎?外校會願意要我嗎?所幸大三選擇了姜兆儒先生的公選課,先生的一番話至今仍回響在我的耳邊:“讀研确為繼續深造,渴望提升專業水準,潛心培養科研能力,則必須考慮備考專業在欲選高校或院所的科研實力,重在師資力量。無論保研,還是考研,概莫能外。”是啊,我既然選擇了科研道路,那就應該向最高水準的學府院所進軍。即便機會不易,哪怕放棄保研資格去考研也在所不惜。下定決心後,我着手選擇要去深造的科研院所。由于我對以後是去高校還是研究所深造仍有猶豫,于是對我所選研究方向實力強勁的高校和研究所兼有考慮。對于海洋沉積,我選擇了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萬世明老師和同濟大學的劉志飛老師;而對古地理重建,我選擇了南京大學的沈樹忠老師(南京大學的古生物與地層學與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是以及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聯合培養,沈老師為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員)。

末流211,成績排名偏後,夏令營入營兩個,最終擇定南大

而在選擇研究方向的同時我将相當大精力投身到科創中積累科研經驗。大一大二做了兩年的學生記者,牽扯很大的精力,我在科創的投入不是很多,僅限于參加學科競賽以及專業競賽。到了大三,為了有精力投身科創,我從記者團退出,開始科創之旅。大三伊始,我有幸為班主任程老師的課題進行文獻調研。在長達一個學期的調研中,我比較熟練掌握了文獻檢索,上手了文獻綜述的撰寫。

我還參與了對山東省特色地貌——岱崮地貌成因與演化探究的大學生自主創新項目以及基于此的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白雪皚皚,攀登于崮間,隻為一探崮的奧秘;桃花映紅,邁步于鄉下,隻為共睹崮的秀美。從最初的選題,指導理論的确立,技術路線的改進,實地調研的過程,資料的分析,結論的探究,再到作品書的撰寫,每一步都注入了團隊之付出的心血,見證了團隊為之拼搏的身影。一遍又一遍的修改,查漏補缺,改正不足,完善成果,最終凝練為這份彙集集體智慧的作品,最終能入圍挑戰杯國賽。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完美作品的誕生并不一帆風順,團隊在攀往成功之巅的路上遇到了很多挫折與困難,但也是以而收獲了成長交響曲中最動聽的旋律。跋山涉水,我初步學會了野外地質工作的步驟、資料的獲得和樣品的采集及科學分析,“将今論古”揭示了岱崮地貌的前世今生;深入調查,一雙雙真誠的眼睛和質樸的面容,使我感受到了沂蒙山區淳樸的民風,了解了他們的所需。經曆了挑戰杯日日夜夜的奮鬥,我對堅持不懈有了全新的感悟,對今後的責任和擔當有了更深的了解。當看到團隊的作品得到認可,團隊的成果能助力岱崮地貌申請世界級地質公園,那一刻的喜悅我将永遠不會忘記。

大三一年累并快樂着,累是因為一方面我要投入全身精力到學習和科創上,另一方面要苦心規劃未來的道路;但拼搏的樂趣以及自主規劃的快感也是前所未有。不過隐藏在累和快樂之下的仍是我對未來不确定的焦慮:以後何去何從?以後走上哪條道路?

保研經曆

為了能明确我真正的研究興趣所在以及研究能力所長,我積極報名各大地質學相關院所的暑期夏令營,希望通過自己的所見所聞,發現心中所願,敲定最終的抉擇。很幸運,地學底蘊深厚的浙江大學和南京大學給我提供了這個機會。2017年6月底,踏上青島開往杭州的列車,我内心激動萬分:這次江南遊學,不但是我第一次涉足南方,大大拓展個人見聞;而且也是我第一次能夠自主地做出人生規劃,為未來指點一二。

浙江大學夏令營

末流211,成績排名偏後,夏令營入營兩個,最終擇定南大

浙大的地學始于1936年,曆經80多年發展,實力雄厚,特别是在構造地質學領域數一數二。構造地質學主要研究地球岩石圈内外的變形以及運動,小可到锱铢之間礦物的微小破裂,大則涵蓋方圓千裡巍峨的山脈。地球上各地質體的繁衍生息離不開地球岩石圈的運動,因而可以說構造控制地質過程的進行以及地質體的誕生,高聳的山峰和浩瀚的大海都是構造的傑作。

我對宏觀的構造也就是大地構造很感興趣,特别是造山帶的形成、造山帶和盆地的耦合關系以及大地構造對區域演化的控制。為了能一解之前學習大地構造時留下的疑惑,也是為了更好地選擇研究方向,我選擇浙大作為江南遊學的第一站。

兩天的浙大地學夏令營看似短暫,節奏可是一點也不遲緩:面試、岩石标本測試、野外地質考察、學科講座······每一項活動都要你打起十二分精神,絲毫不能松懈。今天剛剛離營的我對于這兩天的經曆感觸頗多:

①這次浙大地學夏令營能有幸與其他同樣熱愛地質、心系地學的夥伴相識相處,共處的這兩天是我寶貴的記憶,而從各位夥伴身上我又看到了自己能做的還有很多;

②岩石标本鑒定的時候我抽到了黑曜岩,雖然能從岩石的結構和構造上看出它是噴出岩,但由于大一時的礦物岩石學學習不夠紮實,對它的鑒定也僅僅止步于此,勉強能看出來所含礦物;野外地質考察時,面對第一次接觸的揚子地台區地層,雖然平時不乏學習,但很是陌生而沒有多少頭緒。這兩件事直白無誤地反映出我地學基礎并沒有那麼紮實,我能學的還有很多。如果說我想無愧于心中對地質的熱愛的話,“活到老,學到老”不能被我再挂在嘴邊了,我必須得付諸行動了。

南京大學夏令營

末流211,成績排名偏後,夏令營入營兩個,最終擇定南大

2017年7月9日,在結束浙大之行後我啟程前往南京。和杭州之行一樣,出了火車站後,我的第一站都是湖:杭州是西湖,南京則是玄武湖。也許是位置上的巧合,兩座火車站都靠湖;但更可能的是我對湖的青睐:在我看來湖水清澈無比,寓意對未來的明了,我也希望通過夏令營能讓自己的目标更清晰些。不過,和杭州不一樣的是,剛下過雨的南京,天氣涼爽。享受着金陵的陣陣微風,我穿梭于南京街頭前往南大。

南大的地學源遠流長,最早可追溯到1921年時竺可桢先生在南大的前身——國立東南大學建立地學系。1921年到1928年,國立東南大學地學系曆經七年發展,為日後南大雄厚的地學奠定紮實基礎。而從1947年到1984年徐克勤先生執掌南大地質系近四十年來,南大地學更是迎來機遇,蓬勃發展。

曆經90多年的積澱,南大的地學門類齊全,無論是地質學還是地質工程均實力雄厚,理論、應用并駕齊驅。南京大學在地質學這一一級學科下的諸多二級學科,如地球化學、岩石學、礦床學、礦物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等均處于全國領先水準。

在大學三年的學習中,我對古生物學很感興趣,特别是地球演化中的生物響應以及利用古生物重建古地理、恢複地球演化過程。是以在今年的南大夏令營中,我選擇了古生物與地層方向,既為了能一解當時學習古生物時留下的疑惑,也為了能更好地明确我的研究興趣所在。

三天的夏令營日程和浙大夏令營一樣緊促:7月10日全天的專業介紹;7月11日各專業自行活動安排;7月12日筆試和面試······其中7月11日古生物專業的活動安排是上午參觀著名的南京湯山猿人洞,下午和古生物專業的老師座談。在陳迪、盛宇、旌羽和慶弈等幾位學長學姐的帶領下,人生地不熟的崇标和我有幸在猿人洞欣賞瑰麗多彩的溶洞風光,在南京直立人化石遺址博物館品味珍貴的化石樣品,感歎滄海桑田。在這裡要對幾位學長學姐道聲感謝!

下午座談開始前,我們有幸和古生物行家沈樹忠院士進行一番交流。沈院士緻力于二疊紀地層學、二疊紀末生物大滅絕與環境變化以及腕足動物古生物學的研究,在利用古生物資訊重建古地理格局方面頗有建樹。第一次和院士交談,心裡難免緊張,但看到沈院士和藹可親的笑容很是親切,于是壯起膽子和沈院士讨論二疊紀末的生物大滅絕與泛大陸形成之間的關系。這是在當時學習古生物時留下的疑惑之一,而沈院士憑自己多年的研究,深入淺出,打消了我的疑問。

由于古生物專業不少老師外出考察或指導地質實習,座談會上隻有劉家潤和史宇坤兩位老師。不過座談會并沒有因為人數而顯得冷清,兩位老師很是親切,在這片和諧的氛圍中我也就打開話匣子,“暢所欲言”,小到個人大學三年來的經曆,大到未來的人生志趣和研究興趣。而從兩位老師那裡,我對古生物也有了更直覺的認識。

7月12日的筆試分為兩部分,即你所報考的二級學科(古生物)以及二級學科所在的一級學科(地質學)。古生物部分的試題挺全面,大如基礎生命科學理論,小到具體的古生物門類屬種。地質學部分的試題側重理論與應用,不僅考察了變質岩中的礦物組合、礦床類型、岩溶的地化原理等理論,也考察了金剛石礦物包體礦物推斷原岩、鑽井取芯判斷礦床類型、地質剖面圖繪制、地化名額研究古氣候等具體應用。

面試分為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随機抽選并回答三個問題,我抽到的問題側重考察實際科研經曆,比如文獻搜素引擎的使用、野外化石采集、實測剖面繪制。第二個環節,朗讀并逐句翻譯英文文獻。我讀的内容涉及到石炭紀岡瓦納大陸冰架與石炭紀沉積旋回間的關系,陌生詞彙不是太大,但每一個熟悉詞彙背後有着明确的地質内涵。如cycle(旋回)、icesheet(冰架)。而且這段話複雜句衆多,在保證準确的同時也要流暢,着實考驗英國文獻閱讀能力。最後一個環節是古生物标本鑒定。四個标本分别是腕足動物門長身貝、軟體動物門雙殼類、腔腸動物門四射珊瑚以及棘皮動物門海百合的莖。前三個标本我倒是鑒定出來了,但由于當時古生物學沒學棘皮動物門加上這次準備不足,最後一個标本我經老師提醒才反應過來是海百合的莖。

12号下午筆試一經結束,我匆匆收拾行李坐上當晚的火車回青島,我曆時半個月的江南遊學記就這麼草草謝幕了。回顧這次江南遊學記,在十五天裡,我先後遊曆了杭州、無錫、上海、南京四市,走進了浙江大學、江南大學和南京大學三座校園,參加了浙大和南大兩個夏令營,結識了全國各地志在地學研究的同窗。

這次遊學,不僅使我的閱曆大為增加,開拓了我的眼界,更重要的是讓我切實認識到“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如果說原來我對這句話還隻是挂在嘴邊的話,那麼這次遊學後這句話可以說是真正地銘記在我心裡。對于地質學家來說,雖然研究方向不同,但一定要有一個的、共同的紮實的地學基礎,才能支撐研究的開展。如果我以後想做一個卓越的地質學家的話,那麼我就得老老實實學習地學基礎,打下紮實的基本功,這樣我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末流211,成績排名偏後,夏令營入營兩個,最終擇定南大

2017年7月下旬到8月中旬,我們專業前往安徽巢湖進行綜合地質實習。炎炎夏日,雖然盼望着夏令營的offer以至内心焦灼異常,但充實的實習生活還是使與我慰藉。在漫長的等待中我等來了南大的offer。自己一個暑假的夏令營之行總算有了點收獲但這一切得等到17年九月才塵埃落定。随着9月28号日益臨近,我陷入了抉擇中:該選擇哪個方向?走哪條道路?思來思去,對曆史的興趣使我最終選擇了古地理重建,選擇了南京大學。曆史僅僅留下有限的線索給予我們去恢複,而在恢複的過程中充滿了各種可能性,每種可能性都是每個人思維的高度凝練,正是這種多解性使我對曆史很感興趣。同樣古地理重建也充滿多解性,如何利用有限的化石、沉積物、古地磁等資料,取決于你的認識。而且古地理重建對于恢複地球演化曆程、指導礦産普查勘探也有着重要的意義,對于推崇“學以緻用”的我來說再合适不過了。

平心而論,我的天賦一般,我也稱不上很聰明。我唯一的優勢就是我對自己的清醒認識:我知道自己想要啥,也知道該去咋做,并且願意用不懈付出去彌補天賦上的差距。對于古地理重建,我現在要補的課不少:古地磁學、古氣候學、闆塊構造、地理資訊系統······英語也得好好掌握,大四的後保研時代仍然忙碌,還沒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

以後的方向是否一帆風順我無進而知,以後我能爬上多高的高峰我也無進而知,我隻知道的是我會堅定地走在這條道路上。如果保研前我好似盡力捕獵的獵犬,那麼以後我需要轉變為全力奔跑的野兔:獵犬盡力之下即使捕獵失敗尚有餘地,野兔要想生存下來惟有使出全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願意使出我的全力馳騁在科研道路上。而轉博之後的我更要不忘初心,矢志不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