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日本人命名的滿州鳄吞掉了七隻幼小的同類

滿洲鳄,這個充滿着殖民意味名字來源于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日本人,1931年後,日本占領了中國包括當時的熱河省在内的中國東北地區。1940年,日本人矢部長克在熱河生物群的核心地帶淩源牛營子九佛堂地層中發現了兩具爬行類化石。經研究命名為楔齒滿洲鳄。這種爬行動物是以小魚、兩栖類和無脊椎動物為食的半水生動物。這種化石在當地發現頗多。這是古老的水生爬行動物,但并不是真正的鳄類,而是已經滅絕的中生代的雙弓類爬行動物。

然而日本人對這種化石的發現與命名并不奇特,奇特的是六十多年後這種化石新的發現揭示了最早的嗜食同類行為的一種生命記錄。

2003年4月,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員從遼西當地老鄉手中獲得了一件滿洲鳄化石。當老鄉打開七八層報紙,說找到了一個大肚子“鳄魚”時,汪筱林等人并不奇怪,因為滿洲鳄化石在遼西相當常見,老鄉說的“大肚子”可能僅是化石埋藏時擠壓或側滑造成的。但在昏黃的燈光下,化石闆上大肚子内部的幾處滿洲鳄的幼體化石殘骸引起了汪筱林的注意。并由此揭開了一個史前生命的殘酷的生存現實。根據化石殘留汪筱林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悲慘的故事。

日本人命名的滿州鳄吞掉了七隻幼小的同類

滿洲鳄複原圖

在一億多年前的熱河生物群,由于火山爆發等因素,動物的食物鍊被破壞了。旱季已經持續多時,一絲雲彩都沒有,天空藍得刺眼,加上灰蒙蒙的火山煙,遼西的上空籠罩着不祥。湖邊的泥灘已瀕近幹枯,在吸收了大量死魚的味道後,彌漫着腐爛的氣息。整個泥灘死氣沉沉,在移動的隻有一條楔齒滿洲鳄,它身體扁平,腳趾之間有蹼相連,其表皮質地很像鳄蜥,生活習性可能和今天的鳄魚差不多。史前動物們的生存受到了巨大的威脅。身為湖中一霸的滿洲鳄也感到了饑餓和死亡的威脅。為了活下去,它今天一定要找到食物。突然,滿洲鳄發現了一窩出生不久的小滿洲鳄正在湖邊活動。生存的本能壓倒了一切,這條饑腸辘辘的滿洲鳄在這些剛剛破殼而出的同類幼鳄面前露出了利齒。它一個接一個地咬掉了它們幼小的頭顱,然後便是一陣吞咽。然而它此刻不會想到,這将是它的最後一頓美餐。僅僅幾個小時後,這個吞食者便與7個夭折的小生命一起被火山灰掩埋。生存,有時就是如此殘酷……

汪曉琳講到,這起史前的兇殺案令人膽戰心驚。嗜食同類或種内捕食現象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動物食性行為。與相對高等的脊椎動物,如爬行動物、鳥類和哺乳動物相比, 嗜食同類行為在低等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中更加普遍,如河蟹、沼蝦在幼體階段和蛻殼時常被同類食掉。在高等脊椎動物中,嗜食同類較少,但是仍有至少14種肉食的哺乳動物以及大量的爬行動物和鳥類具此行為。但在脊椎動物的演化曆史上卻很少發現此類化石證據。迄今為止,确鑿的證據僅有晚白垩世的犸君顱龍和晚更新世的尼安德特人兩種,有争議的證據則有晚三疊世的腔骨龍。

日本人命名的滿州鳄吞掉了七隻幼小的同類

滿洲鳄化石标本

下面是當時的媒體對于這一發現的報道:報道的題目是《我國發現脊椎動物标本中已知最早嗜食同類“個案”遠古滿洲鳄毒食7幼仔》

報道中說,在食物短缺的時候,對自己的同類張開血盆大口——這是昆蟲、魚類、兩栖類等低等動物為確定生存而采取的手段,高等脊椎動物則很少“下此毒手”。然而,一個中美聯合科學小組近日卻在遼西化石群中發現了一個殘忍的家夥:一條楔齒滿洲鳄居然一口氣吞下了7個幼仔!最新(2005年)出版的中國《科學通報》報道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國堪薩斯大學、北京自然博物館這一聯合研究成果。據悉,這也是全世界現有脊椎動物标本中,已知最早嗜食同類的“個案”。這具滿洲鳄生長于1.2億年前的早白垩世,體長不足半米。在它的腹腔裡,科學家們發現了7個已被不同程度消化的幼仔屍骨。“從屍骨儲存情況看,我們排除了滿洲鳄懷孕的可能性,而是被它先咬斷頭部,然後一個一個吞食進去的。”研究組成員、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所汪筱林教授告訴記者:這7個幼鳄個體幾乎相同,很可能來自同一窩,但現在還不清楚它吃的是自己的幼仔還是其他滿洲鳄的小寶寶。

此次發現的滿洲鳄标本是最早的脊椎動物中最直接和最令人信服的嗜食同類行為的化石記錄。該标本為了解1.2億年前的生态環境、食物鍊和生殖發育行為等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