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陝西釋出《朱鹮保護藍皮書》從發現時7隻到5257隻,占全球68.67%

10月26日,陝西省政府舉辦《朱鹮保護藍皮書》新聞釋出會,回顧總結朱鹮保護研究成果,規劃展望朱鹮保護事業發展藍圖。省林業局副局長、省林業科學院院長昝林森,省林業科學院副院長雷穎虎,陝西漢中朱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張亞祖對藍皮書進行了解讀。

陝西釋出《朱鹮保護藍皮書》從發現時7隻到5257隻,占全球68.67%

從發現時的7隻發展到5257隻

朱鹮從“發現”,到“保護”“繁衍”“複興”,實作了涅槃重生的生态奇迹。中國科學院院士、鳥類學家鄭光美曾贊譽“朱鹮保護是拯救瀕危物種的成功典範”。

昝林森介紹,經過40年保護恢複,朱鹮呈現種群興旺态勢。截至2020年底,陝西朱鹮種群數量已從發現時的7隻發展到5257隻,占全國的79.45%,占全球的68.67%;野生種群栖息地全部在陝西,面積由發現時不足5平方公裡擴大到1.6萬平方公裡;分布範圍,已經由最初發現時的陝西洋縣姚家溝逐漸向東亞曆史分布地恢複,浙江、四川、北京、上海、河北、廣東和日本、南韓都已經重建種群,呈現出以秦嶺為中心向四周擴散的趨勢。

陝西釋出《朱鹮保護藍皮書》從發現時7隻到5257隻,占全球68.67%

40年來,相繼攻克極小種群保護、人工飼養繁育、疾(疫)病防控和野化放歸等技術難題,形成了一套科學、規範、完整的技術理論體系,成為世界朱鹮保護研究的科學高地。有關研究成果,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陝西省政府科學技術獎4項。制定國家行業标準3項,為朱鹮保護繁育樹立了行業标準。建立國家、省級科研平台4個,《中國朱鹮》等專著受到廣泛關注。

省林業局在系統總結、深入研究、廣泛讨論、反複論證的基礎上,組織專家編制形成《朱鹮保護藍皮書》,内容包括朱鹮概況、朱鹮“滅絕”和重新發現、朱鹮保護研究、主要保護措施、朱鹮保護成效、朱鹮文化與對外交流和朱鹮保護展望7部分。

陝西釋出《朱鹮保護藍皮書》從發現時7隻到5257隻,占全球68.67%

三大關鍵保護恢複措施

朱鹮保護經過40年的探索實踐,形成了“就地保護為主、易地保護為輔、野化放歸擴群、科技攻關支撐、政府社會協同、人鹮和諧共生”的保護模式,其中就地保護、易地保護、野化放歸三大舉措是保護恢複的關鍵。

就地保護,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地、建立生态廊道、開展種群監測、實行社群共管共建等措施,保護恢複栖息地,實作了野生種群快速增長和擴散。目前,陝西秦嶺森林覆寫率已達82%以上,濕地生态系統得到有效恢複;朱鹮野外種群已經突破4450隻,全部在陝西。

易地保護,通過朱鹮人工飼養繁育技術攻關創新和探索實踐,形成飼養繁育技術體系,建立擴大人工種群,為野化放歸提供種源支援。目前,陝西已建立朱鹮人工繁育種群基地5個,占全國的25%,占全球的22.73%;飼養個體467隻,占全國的32.03%,占全球的23.49%。

野化放歸,通過人工幹預将人工飼養繁殖個體重新引入其曆史分布區,建立可自我維持的野生種群,是種群複壯的有效手段。目前,陝西建立野化放歸種群4個,占全國的66.67%,占全球的50%;陝西放歸個體192隻,占全國的59.08%,占全球的23.91%;陝西增加了145隻,占全國的38.06%,占全球的35.28%。

陝西釋出《朱鹮保護藍皮書》從發現時7隻到5257隻,占全球68.67%

持續推進朱鹮野外種群複壯

“朱鹮是6000萬年前就存在的古老物種,良好的森林、濕地生态系統是朱鹮生存的保障。而随着人類生産生活空間的不斷擴張,進而侵入、破壞了朱鹮的栖息地。這是導緻朱鹮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之一。” 張亞祖說,我們正在做的,就是恢複朱鹮的生存空間,堅持不懈保護好森林、濕地兩大生态系統。

為建構人與朱鹮雙赢局面,我省首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天然林保護修複、濕地恢複等生态空間治理措施,持續改善朱鹮生存環境。第二,在洋縣率先探索發展“朱鹮品牌”産業。引導鼓勵當地群衆圍繞“朱鹮”品牌,發展綠色産業,比如種植綠色有機大米,建設以朱鹮為主題的觀光休閑、生态體驗場所等。目前,洋縣累計認證有機或有機轉換産品14.42萬畝,注冊“朱鹮”商标50多種、朱鹮相關圖形及字号商标21件。三是開展科普宣傳教育,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群衆保護朱鹮的意識。

陝西釋出《朱鹮保護藍皮書》從發現時7隻到5257隻,占全球68.67%

下一步,我省主要從三個方面做好朱鹮保護工作——

強化科技支撐。以朱鹮保護聯盟、朱鹮保護重點實驗室為平台,聯合國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深入開展保護研究,針對朱鹮保護中存在的技術難題開展科技攻關。

加大野外種群保護力度。持續推進朱鹮栖息地和曆史分布區的潛在栖息地保護恢複,擴大栖息地範圍,提升栖息地品質,以實作擴大野外種群。同時建立生态廊道,借助自然擴散能力,建立穩定可持續發展的野生朱鹮種群。

在現有繁育基地的基礎上,建立一批人工繁育基地,擴大人工種群數量,加強人工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提高遺傳多樣性,為野化放歸提供種源。同時建設一批朱鹮野化放歸訓練基地,開展人工種群的野化訓練,持續實施秦嶺北麓連續十年放歸計劃,并按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的統一部署,逐漸開展其他曆史分布地野化放歸,推進朱鹮野外種群複壯。(本報記者 周勵)

陝西釋出《朱鹮保護藍皮書》從發現時7隻到5257隻,占全球68.67%

朱鹮概況

朱鹮是起源于6000萬年前第三紀始新世的古老物種,被譽為“東方寶石”,屬鹈形目鹮科鳥類,是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國家I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我國朱鹮最早記載于《史記》《漢書》《爾雅翼》等古籍,古稱“翾目”“旋目”等,1835年由荷蘭萊頓自然博物館博物學家Temminck根據采自日本的模式标本定名為朱鹮(Ibis nippon),後經鳥類學者讨論訂正,1922年由日本鳥類學會最終将其學名确定為Nipponia nippon。據文獻記載,朱鹮曾廣泛分布于亞洲東部,北起俄羅斯西伯利亞布拉戈維申斯克,南至中國台灣東港,東達日本岩手縣宮古,西抵中國甘肅、青海交界處。

中國是朱鹮的重要分布地,從黑龍江到海南的20個省(自治區)均有分布,陝西全境适生,種群曾極為繁盛。進入二十世紀後,農業工業化的曆史之輪,讓古老的朱鹮遭遇空前的生存危機。1963年,朱鹮在俄羅斯滅絕;1964年之後在我國再無發現;1979年,在北韓半島消失;1980年12月-1981年1月,日本佐渡的最後5隻野生個體被捕捉人工飼養。直到1981年5月,在陝西洋縣重新發現全球僅存的7隻野生朱鹮,秦嶺成為朱鹮最後的“庇護所”。

研究認為,朱鹮種群快速衰退的因素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環境污染。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朱鹮體内DDT生物富集導緻其卵殼薄化,繁殖率降低。二是食物缺乏。土地利用結構變化導緻朱鹮覓食地(水田)面積減少。三是過度采伐。朱鹮築巢樹、停歇樹、夜宿樹大量減少。四是氣候因素。氣候變暖和幹旱造成大面積水田和濕地幹涸。五是非法獵捕。曆史上曾出現大肆捕獵朱鹮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