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和資治通鑒還能夠互相比較,古文觀止放在這裡明顯和前兩部書不一樣。

先說古文觀止,這本書是文學選本,挑選出曆代的文學名篇彙集在一起,給古代想寫好文章的文人提供一個範本,類似于作文選的作用。看過古文觀止的人都知道,我國目前中學課本裡面的文言文幾乎都是取材于古文觀止,是以當你想去看古文觀止的時候,你會發現大部分文章應學過而且已經能夠背誦了。
古文觀止在選取文章的時候,基本标準是“厚古薄今”,先秦兩漢的文章占了一大部分,而在先秦兩漢的文章裡面選取的史記裡面的文章又占了很大的篇幅。在某種意義上說,古文觀止側重于散文的選擇,同時又不抛棄骈文,雖然沒有庾信的哀江南賦、曹植的洛神賦,卻有人們熟知的王勃的滕王閣序、李華的吊古戰場文。
古文觀止在編成之後,受到了近代人的追捧,這裡僅僅舉出兩個例子。季羨林對古文觀止非常贊賞,認為對寫作幫助非常大。著名的翻譯家尹宣(這個名字如果陌生的話,可以自行搜尋,盡管搜尋出來的資訊也是少的可憐,最好閱讀何帆法官寫的尹宣簡介)在翻譯《辯論 美國制憲會議記錄》的時候,為了找到翻譯的語言,讓他的學生在他翻譯的間隙,閱讀古文觀止,可見,一種書籍的用處很多,隻要還是看怎麼利用。
接着談幾點史記。史記是大家熟悉而又陌生一部書,說熟悉是因為知道這部書的人非常之多,說陌生是因為通讀過史記的人按照人口比例來算少之又少。
史記這本書并非是司馬遷的本意,書本來的名字叫《太史公》,有人說叫《太史公書》,前者更加接近兩漢時期及先秦時期書籍的命名方式。
史記是司馬遷和他的父親司馬談合著的作品,而且是父親臨終時候讓他務必要完成的作品。在太史公自序裡面,司馬遷陳述他寫這本書是為了繼承孔子春秋的理念,臧否古今人物。
史記本身有五個體例:本紀、表、書、世家、列傳。這幾種體例都不是司馬遷自己的創造,而是在先秦典籍裡面繼承而來組合在一起。本紀描寫的是宰執天下者,是以項羽和呂後可以破例;世家是諸侯或者關鍵曆史具有偉大作用的人物,是以陳勝雖然是一介平民,得到了司馬遷的肯定,而司馬遷為了表彰儒學高于其他學說的地位,直接将孔子升為世家,而其他的老莊申韓都是在列傳裡面;立傳也不是為了公子王孫樹碑立傳,而是記載了那些在曆史上暴得大名,以人格魅力流傳于後世,卻又和主流社會格格不入的人物,比如遊俠,比如刺客,比如商賈。是以說史記就是一幅政治、經濟、社會制度、文化思想的全景描繪圖,如果僅僅是成王敗寇的故事,會讓史記黯然不少。
據說本來司馬談寫史記是從堯開始寫,但是司馬遷改成了黃帝,黃帝和堯的差別在哪裡?黃帝地位的确定靠的是武力,是以司馬遷早早就認識到武力的重要性,但是對于單純的暴力他又是極力的排斥,是以才會在世家的開篇寫下吳太伯讓位的故事。
最後說下資治通鑒。雖然司馬光和司馬遷都是大史學家,資治通鑒和史記甚至被稱為史學雙壁,但是從我個人的角度,認為資治通鑒不如史記偉大,資治通鑒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是為了君主治國而寫,在他的書中必然為了服從治國的主線,淹沒掉那些于當時社會格格不入的人物和事件。
但是資治通鑒也有其偉大之處,他為我們快速了解中國曆史的主軸提供了一個模闆,并且因為這部書雖然出于衆人之手,但是最後定稿人是司馬光自己,也避免了那些多人修書前後思想自相沖突之處。閱讀資治通鑒的時候,配合王夫之的《讀通鑒論》,了解的會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