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碳交易: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什麼是碳交易?具體怎樣交易呢?哪些主體可以參與交易?為什麼要建立我們自己的碳市場?

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交易,人們都開始議論一個詞—碳交易。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4">什麼是碳交易?</h1>

它指的是碳排放配額交易,也就是将二氧化碳排放權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的市場機制。在被要求降低排放的多種溫室氣體中,二氧化碳為最大宗,是以上述交易以每噸二氧化碳為當量作為計算機關,是以統稱為碳交易,而進行碳交易的市場就是碳市場。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7">具體怎樣交易呢?</h1>

舉例說明。甲企業是碳市場覆寫行業下的一家企業,按照政府規定,該企業每年享有10000噸的碳排放權;如果當年甲排放了11000噸碳,多餘的1000噸額度需要甲出資購買;如果當年甲進行了技術改造,隻排放了9000噸,剩餘的1000噸額度就可以拿出去賣。通過這樣的交易方式,國家對碳排放總量進行有效控制。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8">哪些主體可以參與交易?</h1>

現階段,我國碳市場首批納入發電行業重點排放機關2000多家,覆寫約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經啟動就成為全球覆寫溫室氣體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接下來,我國還将繼續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的覆寫範圍,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按照前期計劃,除電力外,此後将納入全國碳市場的行業還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航空等。

<h1 class="pgc-h-center-line" data-track="19">為什麼要建立我們自己的碳市場?</h1>

“歐洲經驗表明,把碳排放大戶納入碳交易市場,是減碳效果明顯的一種靈活安排。所謂減碳效果,是指政府限定了進入碳市場的企業逐年遞減的碳排放總額;所謂靈活,是指在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中,減排主體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增加投資、提高能效或者采用低碳技術降低排放,也可以采取購買碳信用額度等措施來抵消排放。”接受《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采訪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能源研究室主任在朱彤這樣回應。

實際上,低碳減排的途徑不隻有碳交易一個,碳稅也是一種選擇;對于減排主體來說,二者是可以互相替代的工具。“但從宏觀層面看,兩種政策工具并不互相排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參與主體主要是碳排放大戶,比如電力、鋼鐵、水泥、高耗能的化工企業以及有色金屬企業等。随着能源轉型的推進,我們往後也不是不可能對進入碳市場的中小企業征收碳稅。而我國之是以在現階段選擇碳交易,一個是看重它的減排效果,另一個就是看重它的靈活性。”朱彤這樣強調。

2011年,按照“十二五”規劃綱要關于“逐漸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要求,我國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以及深圳7個省市啟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截至2019年6月底,7個試點碳市場覆寫了電力、鋼鐵、水泥等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機關,累計成交量突破3.3億噸,累計成交金額約71億元,企業履約率保持較高水準,形成了要素完善、特點突出、初具規模的地方碳市場。試點範圍企業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實作“雙下降”,顯示了碳市場以較低成本控制碳排放的良好效果。

2020年9月份,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

面對全球亟待解決的環境問題,中國已經邁出一大步。截至2021年10月26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19211007噸,累計成交額866997052.15元。預測認為,中國碳市場的總體規模将來可能突破人民币1萬億元。屆時,中國定将會為全球的節能減排與綠色發展貢獻更多中國力量。

碳交易: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什麼是碳交易?具體怎樣交易呢?哪些主體可以參與交易?為什麼要建立我們自己的碳市場?

文/《經濟》雜志、經濟網記者 寇佳麗

編輯/譚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