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港影:再破謎題,單論演技,張學友是不是四大天王中的無冕之王?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這個題目看起來很複雜。

因為關于演技的問題很多時候都停留在争論層面。

但如果對演技問題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兼又有耐心去了解作品,也會很簡單。

是以我們就拿四位的代表作品一一剖析對應。

不唯獎項,也不唯票房,一切以作品和角色創作為準。

而四人都有不少代表作。

或也可以權當一次對天王電影作品的回溯與欣賞。

也能物有所值。

港影:再破謎題,單論演技,張學友是不是四大天王中的無冕之王?

張學友沒有新手期。

這是他相對其他三位天王的最大優勢。

但缺乏星光又是極大劣勢,緻使他很難遇上出挑的劇本,是以配戲變成常态。

是以從他第一部電影《霹靂大喇叭》開始,直至1996年宣布息影,雖然參演電影多達56部,卻鮮少有以他為主兼影響力較大的作品,至多是雙雄結構。

比如有雙主或多主的《最佳女婿》、《咖喱辣椒》、《喋血街頭》、《東成西就》和《東邪西毒》,配戲的有《八星報喜》、《旺角卡門》、《阿飛正傳》、《笑傲江湖》和《黃飛鴻》、《鼠膽龍威》,個人主力的僅有《太子傳說》、《新邊緣人》和《非常偵探》三部。

雖然《旺角卡門》和《笑傲江湖》幫助他分别斬獲了金馬獎和金像獎各一個最佳男配獎,但他在這個階段最出色的戰績,是《喋血街頭》中的表演,也首次提名金像影帝。

重情重義的輝仔,在命運的大手下,結局悲涼凄楚,張學友在這部電影裡,表演的張力和爆發力甚至赢過了一出道就被人贊譽天賦出衆的梁朝偉,确實令人刮目相看。

記得有個訪談,說到那種腦袋裡有彈片的表演,他表示大家都不知道這種情況該怎麼演,于是就靠自己發揮。這說明其想象力和創造力皆不可小觑,在商業片而言,隻有将簡略的劇本與飛馳的想象力結合,才能夠有精彩出色的表演出現,任何人都不例外。

但第二次提名金像男主的作品《新邊緣人》表現就很普通,失去了讓人驚豔的創造力。

是以這個階段,配戲精彩、做主力演員發揮普通是他的特點。

港影:再破謎題,單論演技,張學友是不是四大天王中的無冕之王?

同時期反看其他三大天王。

比張學友早出道五年的劉德華,花了大概五年時間來脫離新手期。

而他的主角運就特别強勢,大多做主角,但截至1996年他總計參演的86部作品中,如果嚴格挑選,或隻有《法内情》、《天若有情》、《五億探長雷洛傳》和《烈火戰車》四部電影表現不錯。

他的問題,主要在于接拍大量劇本趨同的商業片,與表演的同質化,但演技從1986年開始就已經在及格線之上。

黎明則是在電影中跑龍套很早,比如在1985年的《我願意》裡面兩個鏡頭的路人、1986年《豬仔出更》裡其實也算龍套,不過大多把這部算他處女作。但其後一直沒有主力擔綱的機會,甚至在封王前夜,都還在出演群戲電影《YES一族》,不過從這部電影開始,步入了商業演員的合格期。

是以黎明典型是以天王身份上位影壇,封王之後才陸續開始擔當主角。

而他在這個階段參演了25部電影,但其中12部都屬于龍套或客串,是以嚴格來講隻有13部主角電影,以《都市情緣》、《堕落天使》和《甜蜜蜜》品質為佳。

郭富城是最後一位步入電影圈的天王。

他比黎明好一點的地方是以配角而非龍套開始大銀幕生涯,而一開始的表演模式也是TVB式的模闆,就是走形不走心,合格表演但不出衆,出道第六部電影開始有驚豔表現,即憑《九一神雕俠侶》的銀狐角色提名金像獎最佳男配。

次年開始做主角,該階段總計參演20部電影,其中12部個人主角,以《伴我縱橫》、《赤腳小子》和《浪漫風暴》為佳。

港影:再破謎題,單論演技,張學友是不是四大天王中的無冕之王?

以第一階段而論。

張學友率先得到金馬獎和金像獎的肯定,也表現出極佳的創作力,但缺點亦很明顯,配戲火花四濺,一旦主力擔綱就難堪大任,除了《太子傳說》這種爆裂類型,其他影片就乏善可陳,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其在商業電影中的表現并非不可取代。

劉德華在這個階段主要是個人特質的打磨,與其他演員融入電影不同,他是将個人擔綱的電影打上自己的烙印,有一點類似商業品牌打造的做法,隻是良品率比較偏低,赢票房多過演員聲譽,四人中咖位最強,片酬亦遙遙領先。

黎明則對量身定制的文藝類型片種表現出高度的适應性,而鑒于文藝類型作品一般而言品質都會高于普通商業片,是以品質角度衡量可以躍居第一,但商業電影是其弱項,而且咖位還要略弱于張學友。

郭富城逐漸表現出動作電影方面的優勢,上面提到的《赤腳小子》和《浪漫風暴》,在動作戲方面都特别突出,非一般商業演員可比,演技表現也可圈可點,是以在《浪漫風暴》之後被嘉禾電影高層相中,想要将他培養為繼成龍之後的新一代動作巨星。

于此可以結論,綜合而言,在早期商業類型電影中,張學友演技表現較其他三位略亮眼,但他缺乏不可替代性,反而其他三位代表作,論角色塑造無可替代。而若以最強作品對比,其實也可以了解為四人平分秋色,各擅勝場。

港影:再破謎題,單論演技,張學友是不是四大天王中的無冕之王?

2001年,張學友接拍許鞍華《男人四十》,宣布複出。

這部電影被認為是張學友最接近金像影帝的作品,秉承息影前《新邊緣人》路線,除了本人的微表情,其他過往表演中的東西幾乎都扔掉了,但他給人的感覺,是歌神張學友臨時轉職去當了一個國文教師,結果就是空有諸多細節,卻無更深觸動。

或也可以這樣了解,在技巧層面沒有問題,但缺乏對角色的深入了解,故而也沒法與角色共鳴乃及共情,落在觀衆眼裡,必然就泯然衆人。

郭富城五年裡隻拍了六部電影,其中四部都在2000年和2001年,這個階段其演技不進反退,隻有嘉禾為他開拍的大制作《風雲之雄霸天下》可以列為代表作,步驚雲角色塑造出色,堪為香港影史的經典角色之一。

黎明則繼續呈現文藝作品頗佳而商業表演偏弱的狀态,文藝類型有《半生緣》、《玻璃之城》和《一見鐘情》三部皆佳,商業電影隻有一部杜琪峰作品《真心英雄》出色。

劉德華在這個階段漸入佳境,交出了《龍在邊緣》、《暗戰》及《阿虎》三部佳片,步入了商業片領域的巅峰期,表演的自然度已經圓融無暇,結合個人招牌式表演,在商業表演角度幾乎無法诟病。

是以這個階段仍然是老問題,除了郭富城進入迷茫期退步外,如果抛開表演同質化,劉德華和黎明兩位已經找到了适應自己表演的方式,單論技巧并沒有誰比誰更加高明,而不可替代性仍然是歌神的軟肋。

港影:再破謎題,單論演技,張學友是不是四大天王中的無冕之王?

此後的歲月裡。

張學友接片數量極少,品質較高的作品有《金雞2》、《江湖》、《如果愛》、《月滿軒尼詩》及《暗色天堂》和《赤道》幾部,良品率比較高。

劉德華則一路在商業片中狂奔,但嚴格來講真正高品質的或隻有《無間道》、《大隻佬》、《門徒》三部,此外在《桃姐》收斂光芒的表現頗佳。

黎明在《三更之回家》過後,演技表現逐日固化,至《梅蘭芳》之後更是一路下滑,直至最終失去角色創作能力,《搶紅》之後徹底淡出大銀幕。

郭富城從《柔道龍虎榜》開始扭轉局面,此後發足狂奔,以角色難度為接片标準,演技進步一日千裡。

他在兩千年代交出《三岔口》、《父子》和《殺人犯》三部佳作,其後更是商業和文藝兩線并進,商業電影有《寒戰》、《無雙》和《西遊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文藝小衆有《最愛》、《浮城歲月》及《踏血尋梅》、《麥路人》。

單就技巧而論。

痕迹越來越淡的張學友,已經無可指摘,表演愈趨渾然一體。

劉德華刨除表演同質化問題,亦練達自然。

郭富城在保持情緒爆發力及表演張力的情況下,亦達爐火純青之境,兼且每個角色都絕無重複。

黎明的巅峰或就在2002年的《三更之回家》。

那麼最終就回到标題所言的問題。

誰的演技能力堪稱四人最強?

港影:再破謎題,單論演技,張學友是不是四大天王中的無冕之王?

在表演能力的基本技巧層面之外,比拼的是角色塑造能力。

也就包括上面所說的與角色的共鳴、共情,而這個表現最直覺的衡量标準,是表演的不可替代性,這一點也是各大頒獎禮最主要的依據。

四人當然各有所長。

但認真論起來,張學友輸在深入角色能力不夠及放棄早期經驗的選擇,劉德華輸在表演的重複率、同質化及情緒釋放能力,黎明則未能保持早期優勢反而提早墜落。

是以真正抵達香港影壇演技派巅峰的天王,隻有郭富城一人,他也是香港影壇極少能橫跨商業和文藝兩個領域的演員之一。

技巧隻是一個基礎因素,了解力、想象力和創造力才是一個演員能力的基石。

譬如《無雙》中「燒畫」一段的演出,就堪稱無人可以挑戰。

另一個是眼神戲,就拿《最愛》那段笑着落淚的表現,整個香港影壇除了梁朝偉,不做第二人想。

這就是創作能力的明證。

港影:再破謎題,單論演技,張學友是不是四大天王中的無冕之王?

其他例子毋須多舉,如果對作品了解又懂得剖析的人自然明白。

是以試圖論證「演技最強」問題,請拿作品及表現說話。

這才是确鑿之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