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憤怒的公牛”找不到“鬥牛士”時

零下五度的清晨寒風逼人,我擠在熙攘的人群中趕去上班。

打開電腦、錄入資料,我還沒來得及儲存,竟遭遇停電,我和同僚都發出痛苦的歎息聲。

等待物業搶修的功夫,我接到了老同學的電話,趁着停電,我和同學聊了十幾分鐘。

非常不幸的是,在我通話時期間,老闆也給我打電話,我卻不知道。

等我給老闆回電話時,隻聽到電話那頭傳來的咆哮聲,說我不好好工作,利用工作時間打私人電話,質問我電話重要,還是工作重要……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一頭憤怒的公牛正向我沖來。我該怎麼辦?是否要變身一位英勇的鬥牛士,揮舞利劍向他紮去呢?結果如何:兩敗俱傷?

憤怒的情緒如同沖動的魔鬼一般,會在頃刻間剝奪人的理智思維,進而爆發更有傷害性的沖突,我意識到面對對方失控的情緒時,真正要處理的是自己即将被喚起的憤怒情緒,而不是壓制對方的情緒。

于是,我選擇深呼吸,沉默地聽完老闆的咆哮,平靜地說:“停電期間我們盡量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電後馬上落實,放心吧。”

這隻“憤怒的公牛”向鬥牛士沖過去,卻沒有碰到那塊挑釁的“紅毯”,激昂的情緒便像洩了氣的皮球般癟了,老闆急急地挂了電話,不再搭理我們。

等風平浪靜後,我和老闆聊起當下的“憤怒”,老闆滿面愁容地說:“老父親病重住院,吉兇難料,有點煩躁。你還好沒跟我争辯,否則我估計要罵人了……”。

我的額頭劃過三滴汗!

由此,我想到了心理學中的情緒ABC理論:

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為障礙結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确的認知和評價所産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錯誤信念也稱為非理性信念。

在上述事件中:

“停電期間我接聽私人電話,被老闆劈頭蓋臉教訓一頓”——激發事件(A);

如果“我當時認為老闆無理取鬧、沒事找事,或者認為老闆故意給我找茬,刁難我,我一定會奮起反擊,跟他一辯到底”——我産生的錯誤信念(B);

“如老闆所說,他肯定會開口罵人,甚至還會炒我鱿魚,我也會撂挑子不幹,我們勢必兩敗俱傷”——行為障礙結果(C)。

同理可證另一個結論:人的積極情緒和行為結果(C),也是由于經受這一事件(A)的個體對它理性的認知和評價所産生的信念(B)所直接引起。

“我覺得我很委屈,但此刻如果我去解釋或争辯,估計會讓他徹底爆發,萬一他一氣之下開除我,那就慘了”——我産生的信念(B)

“老闆偃旗息鼓,挂了電話,事後向我解釋發火的原因是自己的家事。”——行為結果(C)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反駁我:“你老闆因為家事發火,那是你運氣好,我的老闆可真的是因為刁難我而變成憤怒的公牛,我如果不争辯,那就更怨了。”

你說的沒錯,有冤屈是可以申訴,有苦衷也需要傾訴。

但從情緒ABC理論來看,在一個人情緒失控的時候,通常會有“不合理的自動思維”彈出,比如:主觀臆斷、一葉障目、亂貼标簽、非此即彼的絕對思想等。受到這些不合理信念的趨勢,對方是不可能理智地聽取你的解釋、說明和申訴。

更何況,你如果選擇化身“鬥牛士”,就意味着你的情緒也會高漲,甚至失控,在此狀态下,你如何確定你的表達足夠理智和客觀呢?

何不如等雙方都在冷靜、理智的狀态下,再去申訴冤屈,或許對方能夠客觀思考與判斷。

職場不是角鬥場,沒有人保證在職場不會發生情緒失控,但如果在情緒即将失控之前自我覺察,并調整認知,用積極的信念去平複自己激動的情緒,讓“憤怒的公牛”找不到挑釁的紅毯,雙方都回到理性、平靜的狀态下,工作溝通、分工協作豈不是可以事半功倍嗎?

是以,請記住這個信念:面對對方失控的情緒時,真正要處理的是自己即将被喚起的憤怒情緒,而不是急于壓制對方的情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