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現在所帶的班級,東凱實驗學校七年級一班班主任兼國文老師張艾臉上的笑容是欣慰的,還帶着些許自豪。
“這個班的孩子們非常活潑、樂觀,心态特别好,而且都很有禮貌。”張艾總結了她所在班級最明顯的幾個特點。而這些孩子之是以有這樣好的狀态,大概就是因為有一個将他們的點點滴滴都看在眼裡、裝在心裡,并且愛在恰當之處的“艾老大”。

“逆行”
用行動凝聚溫暖
“我覺得當老師一定要擔任班主任,因為班主任與學生的接觸是全方位的,是要真正走進學生的世界的,而且擔任班主任帶來的成就感是隻做任課老師替代不了的。”張艾說。
作為一名教師,多數時間,都是學生朝自己走來,但張艾卻經常“逆行”,走到學生中去,走到家長身邊去,深入學生家庭,走進學生書房。從接手這個班級以來,張艾對班級學生的到家家訪率達到一半以上。疫情期間,無法到學生家中時,張艾就對班級學困生、邊緣學生進行線上家訪,了解線上學習情況和地理會考備考情況,檢查作業、解決疑難,對家長進行方法指導,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
此前,班裡的一名學生在假期期間不慎胳膊骨折,開學後不能到校上課,張艾便召集了幾名同學和家長,帶上水果,來到這名學生家裡看望他,這名學生平時在班裡話少、内向,這次由張艾帶頭的看望,将同學們的關注引導到了這名學生身上,讓他感受到了來自同學和老師的關愛。“我會找機會将幾名家長和學生召集在一名學生家裡,這樣,我和家長及學生們能夠在一個輕松随意的氛圍裡溝通,很多問題可能就在聊天中被發現、被解決,而且每一位家長和學生都會有這樣的機會。”
張艾認為,孩子的問題與家長息息相關,是以,她在教育學生的時候,經常會帶上家長,用各種方式去引導家長們多陪伴孩子,多關注孩子,多鼓勵孩子。在張艾的用心和努力下,她的班級是有溫度的,學生、家長、教師在這個溫暖的集體中,被愛滋養,共同成長。
東凱實驗學校教師張艾與學生一起探讨問題。
春風化雨
潤澤少年的青春
國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從兒童期過度到青春期的關鍵時期,特别是七年級、八年級這兩年,學生們的身體和心理都發生着巨變,少年的心思變得豐富、敏感起來,有着獨屬于這個年紀的單純和美好,同時也伴随着這個年紀特有的懵懂和困惑。
張艾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好看,清秀白皙的面容,讓人如沐春風的溫和笑容,柔順的齊肩直發,還有一副讓她看起來更具文藝氣質的圓框眼鏡,她幾乎符合每個人在中學時期裡對老師的期待,這樣具有親和力的外表,再加上細膩的心思和善解人意,讓張艾成為了那個呵護少年的單純美好,又疏解少年懵懂困惑的“艾老大”,開玩笑時,學生們這樣親切地稱呼她。
張艾班上有一名非常乖巧内向的女生,但有一天這名女生卻莫名其妙地不想上學了,還表現出了特别消極的生活态度。張艾了解到情況以後,給女生打電話,語氣溫柔地說:“如果你不是身體不舒服,老師希望你能來上學。”女生來到學校後,張艾并沒有立刻把女生叫去談話,詢問原因或提出要求,而是靜靜地觀察,将更多關注放在了這個女生身上,并通過班會公開表揚和更多地眼神交彙,把肯定和鼓勵傳達給這名女生。
過了幾天,張艾接到了這名女生媽媽的電話,說孩子最近狀态好了很多,心情開朗了,還主動跟媽媽說,老師在班會上表揚了自己。看着這名女生在班裡越來越活潑,張艾收獲了成就感,更收獲了感動。她明白,這名女生可能由于原生家庭的一些問題,又是後轉生,導緻本就内向的她陷入了自我否定和自我懷疑。而她真正需要的,正是被看見、被關注、被肯定,讓她覺得自己也是被愛着的。
這名女生也許不會知道,她年少時收到的老師那些恰到好處的眼神交彙和鼓勵的話語,背後是一份多麼深厚的了解和關愛。她是幸運的,在人生最初的困境裡,有一位飽含智慧的老師,用心呵護着她,帶她走向光明。
傳道初心未忘
授業使命必達
張艾的母親也是一名教師,張艾一直記得母親說過的話——作為一名老師,首要的就是要有紮實的學識,要把課上好。從教時間越長,這句話在張艾的生命裡就越清晰。從教10年,張艾不斷探索授課新方式,想方設法調動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在七年級的國文教材中,有一篇課文是奧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傳記作品——《偉大的悲劇》,講述了1911年底,在冰雪覆寫的南極,英國探險家斯科特一行在探險過程中,從絕望而歸到悲壯毀滅的全過程,課文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着讓人感動、震撼的精神品質。
在教授這篇課文時,張艾讓學生為主人公斯科特一行做一個紀念冊,紀念冊包含序言、内容介紹、贈言等内容。這種授課方式讓學生們覺得新鮮,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思考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地發揮和表達,最終還有實實在在的作品呈現出來。
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也是張艾在教學上的堅持。有一位學生在課業方面總是偷懶,張艾沒有對他進行打擊、批評,而是時刻關注他的學習和思想動向,經常安排他為班級做力所能及的事,每次完成後,都會在班級内公開對他進行表揚。張艾還特意任命他為學習小組的組長,負責監督和提醒自制力較差的學生在本學期的線上學習。在一次次的鍛煉和鼓勵中,這名同學提升了自信,也養成了按時送出作業的好習慣。
每次放學,張艾都會将班裡的學生送到學校北側的路口,臨解散時,學生們就會回頭跟她大聲說“老師再見”,很愉快的那種。這個每天重複的“儀式”,每次都讓張艾心生感動,也許很多年以後,這個重複過無數次的畫面場景,那一張張真誠快樂的笑臉,依然會特别清晰地留在張艾的腦海裡,溫暖着她的生命,就像她曾經也那麼用心地去陪伴那些少年,溫暖了他們的青春時光。
(記者 陳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