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在國家公園盡覽山川壯美、生态多姿

作者:光明網

編者按

10月12日,習近平主席在出席《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上司人峰會并發表主旨講話時宣布: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

首批設立的這五家國家公園各有什麼特色,将對生态環境保護與恢複起到怎樣的作用?我們邀請五位負責人為您“揭秘”,并請專家就國家公園的使命價值、未來建設等問題進行深入分析。

守護“中華水塔”保衛瑰麗淨土

講述人: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湘國

三江源國家公園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包括長江源、黃河源、瀾滄江源3個園區,地勢雄奇,景色壯麗。走進這座世界海拔最高、中國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呈現在眼前的是一幅令人震撼的天然畫卷——擡頭有巍巍群山、冰川峽谷,俯首是衆多湖泊、草甸濕地,藏野驢、雪豹等野生動物出沒。

在國家公園盡覽山川壯美、生态多姿

三江源國家公園内的藏羚羊群。趙新錄攝/光明圖檔

過去一個時期内,由于過度放牧和全球氣候變化,三江源區域一度草場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嚴重。在被稱為“千湖之縣”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大量湖泊被黃沙吞噬,幾近幹涸。如今“舊貌換新顔”的喜人變化,離不開多年來我們為生态修複付出的巨大努力。

被譽為“中華水塔”的三江源,是我國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也是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重要啟動區,更是我國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種質資源庫。早在2005年,國家就準許實施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設。2016年3月,作為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正式啟動實施。

試點5年多來,我們積極履行源頭責任,走出了一條借鑒國際經驗、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三江源特點的國家公園體制創新之路。

在管理機制上,我們探索出以管理局為龍頭、以管委會為支撐、以保護站為基點,進而輻射到村的全覆寫新型管理體制,從上到下理順了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之間的關系,實作了試點區生态環境國土空間管制和自然資源統一執法,有效解決了“九龍治水”、監管執法碎片化等問題。

讓世代居住在試點區内的牧民參與國家公園生态管護,是公園建設的一大亮點。目前,我們全面實作了“一戶一崗”,17211名生态管護員持證上崗,戶均年收入增加了2.16萬元,群衆參與生态保護的積極性大為提高。我們還建立了涵蓋省、州、縣、鄉、村的網格化體系,促進了當地社會治理能力的提升。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青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青海對國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續發展負有重大責任,必須承擔好維護生态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對國家、對民族、對子孫後代負責。我們将以國家公園建設為契機,全面加強三江源自然生态的系統保護、綜合修複,用心用情守護好這片瑰麗淨土。

給大熊貓一個廣闊美好的家園

講述人:四川省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省管理局局長李天滿

憨态可掬的“國寶”大熊貓,是我國特有的珍稀物種,也是我們與世界各國交流的“和平使者”。如今,經過長期悉心保護,我國大熊貓野外種群數量達到1800多隻,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十分令人欣喜。這背後,也有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的一份功勞。

在國家公園盡覽山川壯美、生态多姿

大熊貓國家公園内嬉戲玩耍的大熊貓。張志和攝/光明圖檔

一段時間以來,野生大熊貓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碎片化,生存繁衍受到很大影響。2017年1月啟動的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便緻力于改變這一狀況,實作跨區域統一保護。

正式設立的大熊貓國家公園涵蓋四川、陝西、甘肅三省9個市(州)、23個縣(市、區)的野生大熊貓密集區域,把原來分屬不同部門、不同行政區域的69個各類自然保護地并作一體,使13個相對獨立的大熊貓局域種群連為一片,為大熊貓創造了更加宜居的環境。今天,全國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在這片區域裡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分布着8000多種野生動植物,包括金錢豹、川金絲猴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紅豆杉、珙桐等珍稀植物。通過紅外相機,我們記錄下了大熊貓在這裡活動的場景。

幾年來,我們在國家公園為大熊貓建設野化訓練基地、野化放歸基地,開展小種群複壯試驗,努力增加野外種群的數量和穩定性。我們還嘗試通過設定生态崗位、聘用生态護林員等多種方式,鼓勵周邊社群、企業、社會組織、專家學者、志願者等共同參與國家公園建設。

強化大熊貓國家公園的自然教育、生态體驗等公共服務功能,打造一個集科研、教育、遊憩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樂園”,也是我們的一大目标。比如,熊貓森林國際探索學校就坐落在大熊貓國家公園一般控制區,這裡保留了“熊貓家園”的原始地貌,開展多種以保護大熊貓為主題的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識和生态價值。

今後,我們會以大熊貓國家公園正式建立為新起點,積極推進各項工作:把大熊貓栖息地和交流廊道建得更好;科學規劃巡護線路、布設監測點位,加強監測資料內建分析和綜合應用……我們相信,大熊貓國家公園将不斷綻放魅力,成為中國傳遞給全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虎豹嘯山林,生态更健康

講述人: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趙利

監測資料顯示,今年以來,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内群衆與野生東北虎不期而遇的記錄已達17次。人們驚喜地發現,這一瀕危物種正在廣袤山林裡悄然繁衍。處于森林生态系統食物鍊頂端的虎豹,其存在是生态系統健康有序的标志。保護野生東北虎豹,不單要保護單一物種,更要保護好連通的栖息地、健康的植被結構和完整的食物鍊。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肩負的,就是這樣的重要使命。

在國家公園盡覽山川壯美、生态多姿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内的東北虎。光明圖檔

2017年,東北虎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正式啟動。公園橫跨吉林、黑龍江兩省,規劃面積14065平方公裡,涵蓋19個自然保護地,森林覆寫率97.74%,是我國東北虎、東北豹曆史天然分布區,也是唯一具有野生東北虎、東北豹定居種群和繁殖家族的地區。

試點建設開展以來,我們建立了央地協同工作機制,探索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整體保護、統籌治理。從最新資料看,這裡的野生東北虎、東北豹由試點之初的27隻、42隻分别增加到了50隻和60隻,監測到新繁殖幼虎10隻以上、幼豹7隻以上。

虎豹生機勃勃,得益于生态保護的全面加強。幾年來,我們建構起網格化包保體系,堅持開展全覆寫式巡護,巡護裡程比試點前增長了24倍,獵套遇見率下降了94.55%。我們紮實開展栖息地修複工作,生态修複總面積近4.3萬公頃。我們還制定野生動物損害補償辦法,采用“網際網路+生态”智能化管理模式,基本建成了覆寫近萬平方公裡的“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網絡體系,初步實作了“看得見虎豹、管得住人”的目标。

為落實中俄元首共識,開展跨國保護合作,我們和俄羅斯豹之鄉國家公園制定三年行動計劃,聯合開展科研監測、森林生态治理、生态廊道建設等工作,打通了野生動物遷徙國際通道,擴大了虎豹栖息地,提升了種群穩定性。

綠色雨林蘊萬物,生态蓬勃海南島

講述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管理局局長黃金城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是全球34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之一。在這裡,密集分布着寶貴的熱帶雨林資源,還生活着全球“獨一份”的海南長臂猿。

海南全力支援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将其列入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第一批12個先導性項目。這将為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我們深知,守護好這片熱帶雨林意義重大——不但有助于築牢海南的綠色生态屏障,也可以為保護熱帶雨林生态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開辟新路。

在國家公園盡覽山川壯美、生态多姿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景色。于偉慧攝/光明圖檔

作為海南熱帶雨林的旗艦物種,海南長臂猿吸引着諸多關注。這一瓊島“原住民”曾廣泛分布于海南島熱帶雨林中,然而,近代以來,随着熱帶雨林急劇減少,海南長臂猿的種群數量也大幅下降,到20世紀70年代末隻剩下7至9隻,處于極度瀕危狀态。好在經過幾代人持續40年的接力守護,目前,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已增長到5群35隻,成為全球20種長臂猿中唯一保持種群穩定、種群數量增長的長臂猿。

海南熱帶雨林集中分布的區域,也是黎族、苗族群衆傳統栖居地。為了系統修複熱帶雨林,我們建立了生态保護補償機制和生态搬遷方案,對核心保護區部分村莊開展生态搬遷,并積極解決搬遷群衆生産就業、生活保障等關乎民生的問題。國家公園的建設,也将造福民生,讓人們感受到生态優先、綠色發展帶來的無限生機。

展望未來,我們将抓住國家公園建設寶貴機遇,為熱帶雨林資源永續利用、世代傳承夯實基礎;同時,培育本地特色農林産業和生态旅遊業,讓當地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

綠意映碧水,茶香滿丹山

講述人: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陳威

武夷山國家公園整合了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武夷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九曲溪光倒刺鲃水産種質資源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等多種類型保護地,是我國唯一一個既是人與生物圈保護區,又是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的保護地。

在國家公園盡覽山川壯美、生态多姿

武夷山國家公園景色。丁李青攝/光明圖檔

這座綠意盎然的國家公園,擁有210.7平方公裡未受人為破壞的原生性森林植被,是世界同緯度儲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态系統。這裡被譽為“鳥的天堂”“蛇的王國”“昆蟲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産地”,還擁有以“碧水丹山”為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觀,遍布着珍貴的曆史文化遺存,被稱為“閩邦鄒魯”“道南理窟”。

曾經,這裡的情況很複雜:這裡地處南方集體林區,集體林占比66.6%;作為世界烏龍茶和紅茶的發源地,違規種茶現象時有發生。如何改變這一局面?唯有實行最為嚴格的生态保護措施。2017年,福建整合組建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并在涉及的6個主要鄉鎮(街道)分别設立國家公園管理站,成立6個執法大隊。為了提升保護力度,我們将部分區域的生态資源管護委托給第三方,引進社會服務,充實巡護力量。同時,衛星遙感、GIS等資訊技術手段被有效利用起來,在重點保護區域形成了一張“天羅地網”,全天候、無死角地守護着生态資源。

怎樣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必須找到最科學的“轉換路徑”。我們逐漸摸索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用10%面積的發展,換取90%更重要區域的保護”,設定了生态公益林保護補償、商品林贖買等11項補償内容,實作了“社會得綠、林農得利”。同時,我們還出台生态茶園建設管理意見,引導茶企、茶農按标準建設生态茶園,封山育林62.5萬畝。如今,武夷山的生态茶業、生态旅遊業、富民竹業、林下種植業等綠色産業欣欣向榮,創造了“靠山富民”的新模式。

這片神奇而美麗的土地,有着無限的發展前景。我們将持續深化改革,讓碧水丹山魅力永存,讓武夷山國家公園精彩永續。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張勝、王斯敏、萬瑪加、李慧、任爽、王曉櫻、高建進、張蕾、李曉東、周洪雙)

《光明日報》( 2021年10月27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