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海軍兵器的發展和陸軍武器裝備一樣,經曆了冷兵器和熱兵器兩個曆史階段。火藥和羅盤使用于水軍、水戰以前,整個海軍兵器雖然不斷有所改進和提高,但始終沒有出現根本性的變革。當時使用的水戰、海戰武器,不外乎“沖角”和“鈎拒”、刀矛、弓箭,或者是彈射器、投射器一類的武器,最多不過運用弓箭投擲易燃物和采用火船進行火攻。

東漢末年的赤壁水戰,比較集中地反映了這個時期水戰的基本作戰方式和作戰方法。可是到了東晉,特别是南北朝時期,我國古代海軍兵器有了明顯的進步,出現了威力很大的艦對艦攻擊武器“拍竿”。這種武器高大,頂端系以巨石,裝設于大型艦船的樓橹或艙面之上,敵艦如被擊中,木質結構的艦體則往往部分毀壞或斷裂而船沉人亡。事實上,這乃是抛石機的發展,也可說是艦炮的先聲。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我國最早使用煙幕的戰鬥</h1>
然而,在火藥使用于水軍、水戰之前,在冷兵器向熱兵器的過渡階段,對我國古代海軍兵器的發展具有突出意義的,就要算煙幕和石油縱火了。
煙幕用于戰鬥,遠古已有傳說。“蚩尤能作大霧,軍士昏迷”,看來,這裡所指“作大霧”,就是人工煙幕。但是在史籍中的最早記載,則是在公元589年,距今也有一千多年的曆史了。
隋文帝楊堅統一北方後,繼續向南進兵。公元589年,隋大軍南下,分兵數路渡江,準各一舉滅陳。隋大将賀若弼率軍由廣陵(今江蘇揚州)渡江,進古京口(今江蘇鎮江),接着向陳都城建康(今江蘇南京)挺進。随軍在城郊鐘山附近的白土岡與陳軍遭遇,陳将魯廣達率軍拼死抵抗,隋軍四次敗退,形勢緊急。這時賀若弼“縱煙以自隐”,即施放煙幕,隐蔽自己。陳軍以為隋軍已敗,便紛紛以隋軍土兵的人頭向陳主求賞。賀若弼見陳軍已亂,遂乘機率部反擊,陳軍潰散,隋軍反敗為勝,後終滅陳。
此次戰鬥,隋軍轉敗為勝的關鍵就在于使用了煙幕。這也是我國最早使用煙幕的戰鬥。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最早使用煙幕于水戰</h1>
最早使用煙幕于水戰,則是在此後三百年的五代十國時期,當時,在黃河流域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稱為五代。與此同時,在南方各地和山西還先後和同時出現過十個政權,統稱十國,整個稱做五代十國時期。這個時期,各地的封建割據政權為了擴大地盤,掠奪财富,不斷挑起戰争,結果形成了長期的混亂局面。
貞明五年(公元919年)三月,南方的吳越王錢璆命錢傳瓘為水戰諸軍都指揮使,率戰艦五百艘進攻建都于今江蘇揚州的吳國,吳派彭彥章、陳汾率水軍迎戰。四月,兩軍艦隊相遇,激戰于狼山江(今江蘇南通附近狼山的江面)。
臨戰前,吳越艦隊作了周密準備,傳令各艦裝載灰、豆和沙備用。水戰開始,吳艦隊求戰心切,乘風首先展開攻擊,吳越艦隊則避開其正面沖擊,繞出其側後,待吳艦隊疾駛過後,則自後緊跟。彭彥章見攻擊未果,遂掉轉艦首,逆風繼續進擊,而錢傳瓘這時已巧妙地占據了有利的攻擊陣位,于是趁風場灰,接着趁“吳人不能開目”的時機,迅速迫近敵艦展開接舷戰。吳越艦隊乗勢又将沙撒于已船,而将豆子撒在敵艦上,吳水兵踏着浸染了鮮血的豆子,站立不穩,紛紛摔倒,艦隊陣容大亂。吳越艦隊抓住時機,乘勝縱火燒吳艦,吳軍大敗,水軍将領彭彥章負傷數十處,最後自殺,吳艦隊全軍覆沒。
此次狼山江水戰,由于傳瓘部署周密,指揮得當,先退讓一步,化不利為有利,占據了順風的有利攻擊陣位,然後适時使用煙幕,結果“白晝如霧,吳師迷方”,吳越艦隊乘勝縱火突擊,大獲全勝,俘戰艦四百艘,生擒吳将校七十人,斬首千餘,這是我國最早使用煙幕的水戰,也是我國水戰史上出色戰例之一。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煙幕于戰鬥的國家</h1>
美國人普列梯斯在所著《化學戰劑》一書中,提到最早使用煙幕的是瑞典國王查理十二。公元1700年,查理十二率軍搶渡杜溫納河時,曾利用濕稻草的煙幕作掩護,搶渡成功。普列梯斯對此評價說:“惟此等早期的偶然結果,不能确切證明煙幕的采用為軍事上一種公認的政策。”
但是,公元589年賀若弼使用煙幕于戰鬥,決不是一種“偶然結果”,而是主動地、自覺地“縱煙以自隐”,實際上已将煙幕作為一種隐蔽自己,化不利為有利的一種有效的戰法加以運用于實戰了。如果将瑞典國王查理十二此次偶然情況作為開始使用煙幕的話,那我國使用煙幕則較其早一千一百年以上,而最早使用煙幕于水戰,也較其早七百八十年。是以,我們完全可以有理由地說,世界上最早使用煙幕于戰鬥和艦隊編隊攻擊的都是我國。
<h1 class="pgc-h-arrow-right">四、火攻是我國古代海軍戰法的優點之一</h1>
縱火是古代海戰,水戰常常使用的一種戰法,早期是使用木材等植物和油料的正常縱火,以後發展到利用礦物和石油等化學燃劑的縱火。我國海軍武器裝備由一般的正常縱火發展到使用石油縱火,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曆程。
縱火,就是火攻,是戰争中極其常用的戰法之一。不僅古代,就是在現代戰争中,縱火仍舊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學專著《孫子兵法》曾專門論及過"火攻”,曆代著名戰例,如戰國時期齊燕之戰中的“火牛陣”,東漢末的“赤壁水戰”,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西晉初的“長江水戰”,唐代的“白江口海戰”,宋代李寶指揮的“黃海奔襲戰”,元末朱元璋攻滅陳友諒的“鄱陽湖水戰”,以及鄭成功收複台灣的海戰等等,都正确地運用了火攻戰法,進而取得了勝利。
由此可知,火攻或縱火,既是我國古代戰史和古代水戰、海戰史上的特點之一,也是我國古代海軍戰法的優點之一。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五、石油作為縱火劑用于水戰</h1>
早在漢代,我國已有了關于石油的記載。到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時,我國稱其為“沃油”并懂得石油的一些性能,諸如“水中出火,可以燃”,以“猛火油”“燃火焚橹,敵以水沃之,火愈熾”等,而且清楚地知道石油用于海戰可以之“焚敵舟”了。
根據我國文獻記載,最早以石油(即“沃油”)作為縱火劑運用于戰鬥的時間,是在五代十國時期的後梁末帝即位時,即公元913年。當時後梁将軍李霸率軍千人駐守劉楊(今山東東阿北六十裡),夜晚作亂,從該城水門突入,“以長竿縛布沃油”,焚燒該城建國門。這是以石油作為縱火劑用于戰鬥的最早記錄。
最早以石油作為縱火劑用于水戰,則是此後六年,即後梁貞明五年(公元919年)的梁晉德勝水戰。四月,後梁将軍賀瓖率軍圍攻普德勝南城(今河南濮陽,南城在縣南五裡),并以竹索聯結艨戰艦十餘艘,艦上蒙以牛皮建造了像女牆樣的垛口,設立了一座堅固的水上堡壘,阻止晉軍的救援,晉王李存勖親自引兵馳,列陣北岸,受阻而難以渡河解圍,這時守城晉軍已是“矢石将近,陷在頃刻”,形勢十分危急,顯然能否破除後梁設定的水上堡壘,就成為晉軍守城部隊絕處逢生的關鍵。
這時,李存勖部将李建及挺身而出,主動請戰。他挑選了勇敢士兵三百人,身披铠甲,手操利斧,親自率領,乘戰艦突擊。接近艨艟戰艦時,後梁水軍箭如雨下,李建及奮不顧身指揮士兵冒死突入對方艦隊,揮動利斧,砍斷竹索,同時又以“木罂載薪,沃油燃火”,從上遊流施放,焚燒後梁戰艦。然後即以大型戰艦載士兵“乘煙鼓噪”發動總攻。
後梁水上堡壘用以聯結戰艦的竹索被斬斷,戰艦受到石油縱火的襲擊,“須臾煙焰騰熾”,“火發亘空”,接着又遭晉艦隊的猛攻,水兵被燒死淹死過半,水上堡壘被攻破,晉軍遂得以渡河。晉将李建及利用石油縱火,大敗後梁将軍賀瓖,解救了圍城,晉軍轉敗為勝。
但是,到了同光元年(公元923年),後梁終于攻占了德勝南城,并乘勝東進猛攻楊劉。楊劉臨河,後梁以巨艦封鎖渡口,切斷了晉軍的糧食、武器等後勤補給。晉軍守将李周急速派人向晉王李存勖求救,請以每日百裡行軍速度馳援。結果援兵來到,李周已絕糧三天,李存勖采取斷然措施,以巨大木筏堆積材薪,上澆“沃油“,由上遊“順流縱火焚梁艦”,梁艦隊被迫撤退,解除了楊劉之圍。晉軍再次使用石油縱火于水戰,又一次獲得了勝利。
由于石油具有燃點低、火勢旺、蔓延快、熄滅難的特點,是以在戰鬥中就成了破敵、燒船的有效武器。我國早在公元913年就用之于攻城,公元913年又将其運用于水戰,這顯然是我國武器裝備,特别是海軍武器裝備的重大發展。
綜上所述,可知我國早在距今一千年前已成功地運用煙幕和石油縱火于陸戰和水戰,這不僅是我國人民對世界古代兵器發展史的巨大貢獻,而且也促進了我國古代陸上和水上作戰方式的變化和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