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星期工作特别忙,我和公司的小夥伴們有好幾天都是晚上九,十點鐘才下班。到了周五,整個人都昏昏沉沉,打不起精神。不過,一個意外的驚喜打破了辦公室裡的緊張和沉悶:部門上司看我們需要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鼓勵,特意買來下午茶。人手一杯奶茶,還有一大盒蝴蝶酥。

說實話,這個星期我連三餐都是應付着吃的,甜點和零食已經離我很遠很遠了。從盒裡拿起蝴蝶酥,一口就咬下來。千層酥皮入口即化,大粒的砂糖粒在齒間摩擦出的甜和黃油的香,好像瞬間轉化成無窮的能量,讓我的味覺迷失在幸福的叢林中。
我第一次見識到蝴蝶酥的美妙,還是在幾年前。我的姑姑每次從上海出差來北京,都會給我帶上海的特産和零食:從大白兔奶糖到五香豆,從秋梨膏再到花生牛軋,好像是一部海派零食的發展史。不過那一次,姑姑帶來的是一大盒瑞士曲奇餅和一大包蝴蝶酥。媽媽問姑姑:"大老遠的,背這些東西幹什麼?"姑姑則說,這兩樣東西都是在國際飯店買的,在上海時髦得很,每天買的人要排長長的隊。
姑姑說話向來很實在,她說的好東西從來不摻水。我看到玻璃紙包裝着的蝴蝶酥,黃金油潤,上面挂着晶瑩的砂糖粒兒。面團從中間向外翻卷成蝴蝶翅膀的樣子,很是好看。我解開袋子頂端的絲帶,一股黃油的香味頓時沖了出來。拿一個放在嘴裡,油油酥酥的感覺非常美妙,如果按照專業美食家的标準來形容的話,蝴蝶酥既有中式酥皮點心的千層松脆,又有西式甜點的黃油麥香,加上優雅而讨喜的形狀,難怪能成為新一代上海特産。
要說這出産蝴蝶酥的上海國際飯店在上海的知名度本來就不低,飯店的西餅屋裡,永遠是外地遊客和本地阿姨擠在一起,大家都是為了同一個目标:蝴蝶酥。上海有東方巴黎的美名,早在上世紀上半葉,蝴蝶酥就已經傳入上海。除了國際飯店之外,靜安區的"凱司令"和著名的上海哈爾濱食品廠出品的蝴蝶酥,也成為幾代人生命中難忘的高光點。
至于蝴蝶酥在它的誕生地法國究竟是怎麼被發明出來的,現在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蝴蝶酥是法式千層酥的邊角料。制作法式千層酥皮的時候,因為會大量切邊,是以留下很多碎條。為了不浪費,巧手的法國大廚們把這些酥皮擀長薄片,從兩邊往中間卷成卷,切成片之後撒上砂糖,放在烤箱裡一烤。花式蝴蝶酥就做好了。
因為酥皮是中西兩種飲食文化都共同推崇的點心做法,蝴蝶酥既不需要發酵,沒有太多的奶油,制作的工藝相對簡單,它很快在中國紮下根來。把切好的酥皮卷整齊擺在烤盤上放進烤箱,看着它們慢慢膨脹起來,好像是伸展着雙翅的蝴蝶。剛出爐的蝴蝶酥顔色金黃,半融化狀态的的砂糖粒閃着棕褐色的光。在大大小小的西餅店中,老遠就能聞到蝴蝶酥的黃油奶香,沒有幾個人能禁得住這樣的誘惑。
雖然很多糕點都是剛出爐時最好吃,但是蝴蝶酥的最佳賞味時間卻是在一小時之後。在逐漸冷卻的過程中,黃油和糖會讓千層酥皮會變得更加松脆。咬上一口,絕對讓你終身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