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香雪海,全國四大探梅聖地之一

作者:愛吾愛

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雜詠》一文中說:“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吳中,而必以光福諸山為最”。康熙三十五年(1696)巡撫大臣宋荦遊鄧尉山雅興勃發,在山崖上題了“香雪海”三個大字,此後“香雪海”便名揚海内。康熙皇帝曾經三次到光福聞梅香,乾隆皇帝更是六次在光福觀梅海。兩位皇帝在光福共寫了19首詩,其中13首梅花詩,今已刻字成碑,成為香雪園中與梅花雙映的又一道風景。而光福的種梅曆史更可追溯到秦末漢初,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香雪海的梅花與杭州超山、南京梅花山、無錫梅園,并稱為全國四大探梅勝地。

香雪海,全國四大探梅聖地之一

  光福,一半依偎在鄧尉山麓,一半纏綿于太湖之中,不隻擁有太湖的湖光山色,更擁有蘇州的洞天福地。光福山水如畫,花果遍地,南朝梁大同年間九真太守舍宅為寺,取其“光福”兩字,從此以寺名鎮。它有别于江南傳統古鎮的小橋流水,而因地處丘陵多了一份壯闊和硬朗。光福,不僅有萬畝梅海,有千畝桂花,百畝木荷花,更有萬頃花木苗圃,是以有“中國花木之鄉”的美譽。光福,不僅是蘇繡的發源地之一,還有雕工精美的核雕,玉雕和佛雕,是以又是中國著名的雕刻之鄉。光福,或者是百裡湖光長,或者是十裡桂花香,又或者是精美的蘇繡,精緻的核雕,總會有一個理由牽引你,走近它。

香雪海,全國四大探梅聖地之一

  曾經的光福,靠湖吃湖,以漁為生,是以漁文化是光福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目前光福鎮的漁港村就像古老的光福漁業生活的活化石,漁民的身份始終未變。他們用最大的古漁船打魚,用最古老的方式祭祀,用最少的調味品保持海鮮原味,用最新鮮的“太湖三白”迎接客人。走進漁港村,你可以看見漁文化中的所有元素,漁民,漁網,漁船,漁宴,你可以随漁船出海,親手打上一網。你可以在船上用餐,吃最新鮮最原味的海鮮,當然你也可以找一家漁館,吃最全的海鮮大餐。漁港村,作為中國最大的内陸漁港,極盡你對所有漁文化的想象。

香雪海,全國四大探梅聖地之一

  作為以漁為生的漁民,大概都不會忘掉一個人,那就是大禹。作為中國治水的神,也曾治理太湖,他讓太湖水從吃人的猛獸變成溫順的羔羊,人們才有機會從水中打撈起維持生計的所有,是以大禹,被當地的漁民們尊為“水路菩薩”、“禹王菩薩”。在太湖之中的平台山上建有“禹王廟”,建有大戲台,每年的開漁節,或者漁民們的重要活動,他們一定是要在平台山集結,或用傳統祭祀,或用傳統戲曲,給禹王最高的禮遇,期待禹王祐護一代一代的漁港人,魚米豐饒,世代幸福。

香雪海,全國四大探梅聖地之一

  以寺得名的光福,當然不能錯過光福的佛教文化。

光福寺,位于龜山南麓,始建于梁朝,興盛于唐朝,距今已有1500年。因寺内曾供奉銅觀音像,又名銅觀音寺。它前有觀音橋,後有光福塔,都是對古老最好的見證,而光福塔更是光福鎮的地标。

司徒廟,位于光福鎮西的澗廊村東南,是東漢光武帝的大司徒鄧禹的祠廟。廟内有四株兩千年古柏,相傳為鄧禹親植。造型别緻,姿态各異,猶如天然盆景,堪稱天下奇絕,被乾隆皇帝禦賜“清”、“奇”、“古”、“怪”。

聖恩寺,坐落在玄墓山東南,面向太湖,始建于唐代,鼎盛于明清。寺内有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由一個叫海量的僧人“折骨為筆刺血為墨”寫就的一部血經,曆經半生書寫,鑄就一生修行,這或許就是聖恩寺香火旺盛的原因吧!而且聖恩寺還是《紅樓夢》中妙玉出家的玄墓蟠香寺的原型。

香雪海,全國四大探梅聖地之一

  光福的曆史中,除了重要的漁文化,還有發達的手工業文化,這裡彙聚着很多古老手工藝和世襲人家。

蘇繡,作為與湘繡,粵繡,蜀繡并列的中國四大名繡之一,是蘇州曆史上最重要的手工藝品,而吳中區則是最重要的發源地,在清代,蘇繡進入了全盛時期。

光福香山幫,是明故宮的設計和建造者蒯祥創立的建工團體,蘇州大部分的私家園林,幾乎都是他們的傾力之作,給後人留下了一個精緻有加,品味有餘的蘇州園林。

雕刻,核雕、玉雕、紅木雕和佛雕,被成為光福四大雕,作為近代雕刻的發源地,光福雕刻以“精、細、雅”著稱。核雕,以烏橄榄核料為主,一枚小核,或成為一葉核舟,或成為千态佛面,都是獨具匠心。

香雪海,全國四大探梅聖地之一

  光福,一座兩千多年曆史的古鎮,一直不曾沉睡,曾經是漁業裡的精英,後成為手工業的翹楚。特别是康乾年間,這裡一次又一次被兩位皇帝臨幸,那梅朵如海,那桂花飄香,那佛前輕禱,那湖光深醉,迷倒的何止是幾代帝王。那園林如繡,那雕刻如畫,那三白小鮮,那白果濃香,醉倒的何止一個旅人。光福,你去,肯定無悔,你不去,肯定後悔。等你的不隻是口腹之欲,而是身心皆愉。

香雪海,全國四大探梅聖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