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作者:古籍舊書庫

今天繼續河南省省藏珍貴古籍,圖文資料來自微信公号“河南省圖書館”。

第一期請看這裡:河南省珍藏古籍賞鑒(一)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樂書二百卷目錄二十卷 (宋)陳旸撰 正誤一卷 (宋)樓鑰撰。

元至正七年(1347)福州路儒學刻明修明成化公文紙印本(目錄、正誤配清抄本),有圖

匡高21.5厘米,寬16.6厘米。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一字,雙行小字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宋楊萬裡序,宋樓鑰後跋。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樂書》,北宋音樂理論家陳旸所撰,是我國第一部大型音樂百科全書。該書200卷,目錄20卷。前95卷摘錄《禮記》、《周禮》、《儀禮》、《詩經》、《尚書》、《春秋》、《周易》、《孝經》、《論語》、《孟子》等書有關音樂的文字,為之訓義。後105卷為樂圖論,論述十二律、五聲、八音(樂器)、曆代樂章、樂舞、雜樂、百戲等,對前代和當時的雅樂、俗樂、胡樂及樂器均有詳盡說明。樂器圖取自散佚少見的《唐樂圖》、《樂法圖》、《律書樂圖》、《大周正樂》、景佑馮元《樂記》等,記載了上自三代,下至宋朝的曆代樂制、樂論、八音、歌曲、百戲、五禮之樂等,記叙了民間、少數民族和外國的音樂及其樂器。在音樂的分類上,陳旸把八音、歌、舞、雜樂分别歸為雅、胡、俗三部,并且收入大量的胡俗之樂,擴大了胡俗之樂的影響。更為可貴的是《樂書》中還有大量插圖,儲存了很多樂圖資料。

陳旸,字晉之,北宋熙甯元年(1068)生于閩清縣宣政裡(今福建雲龍鄉),崇甯二年(1103)時任禮部員外郎的陳旸着成《樂書》二百卷,朝廷上下給予很高評價,升為太常丞。除《樂書》外,陳旸還着有《禮記解義》十卷、《孟子解義》十四卷、《北郊禮典》三十卷。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書集傳六卷序一卷圖一卷

(宋)蔡沉集傳 (元)鄒季友音釋

朱子說書綱領一卷

(宋)朱熹撰

明正統十二年(1447)内府刻本

匡高22.8厘米,寬16.5厘米。半葉八行,每行十四字,雙行小字十八字,上下黑口,四周雙邊。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書集傳》是著名南宋學者蔡沉受朱熹委托所作的《尚書》學著作,蔡沉《書集傳序》:“慶元己未冬,先生文公令沉作書集傳,明年先生殁。又十年始克成編,總若千萬言。嗚呼,書豈易言哉。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經大法皆載此書。”“沉自受讀以來,沉潛其義,參考衆說,融會貫通,迺敢折衷,微辭奧旨多述舊聞,二典禹谟,先生蓋嘗是正,手澤尚新。嗚呼,惜哉。(先生改本已附文集中,其間亦有經承先生口授指畫而未及盡改者,今悉更定見本篇)集傳本先生所命,故凡引用師說不複識别。”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性理大全書七十卷

(明)胡廣等撰

明永樂十三年(1415)内府刻本

匡高26.6厘米,寬17.7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雙行小字二十二字,黑口,四周雙邊。絹絲封面。禦制性理大全書序。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性理大全書》(又名《性理大全》)七十卷,明胡廣等奉敕編輯。與《五經四書大全》同輯成于永樂十三年(1415)九月,明成祖親撰序言,冠于卷首,頒行于兩京、六部、國子監及國門府縣學。此書為宋代理學著作與理學家言論的彙編,所采宋儒之說共一百二十家。前二十五卷收入宋儒著作九種,計卷一為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卷二、卷三為周敦頤《通書》,卷四為張載的《西銘》,卷五、卷六為張載的《正蒙》,卷七至巷十三為邵雍的《皇極經世書》,卷十四至卷十七為朱熹的《易學啟蒙》,卷十八至卷二十一為朱熹的《家禮》,卷二十二、卷二十三為蔡元定的《律呂新書》,卷二十四、卷二十五為蔡忱的《洪範皇極内篇》。第二十六卷以後分十三個專題彙編各家言論,計卷二十六、卷二十七為理氣,卷二十八為鬼神,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七為性理,卷三十八為道統、聖賢,卷二十九至卷四十二為諸儒,卷四十三至卷五十六為學,卷五十七、卷五十八為諸子,卷五十九至卷六十四為曆代,卷六十五為君道,卷六十六至卷六十九為治道,卷七十為詩、文,每一專題又下設小類,共一百三十多類。前二十五卷照錄原書,後四十五卷根據門類逐條采錄,隻注姓氏,不注書名。此書廣輯宋儒理學名篇于一書,堪稱“大全”,所設門類也較同類各書為詳。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新編顔子五卷

(元)李純仁輯

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沈一貫抄本 羅振常跋。

匡高21.8厘米,寬15.0厘米。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元姚雲序,元吳澂序。羅振常題識。钤有“潤州蔣氏藏書”“振常和印”“二高裡人”“上虞羅氏終不忍齋藏書”“羅振常讀書記”“頑夫”“曾歸徐氏強記”“羅子經”。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新編顔子》元代李純仁輯。顔子無自著專集,李純仁集經傳中顔子言行而成。

《新編顔子》臨川吳澂序言:“夫子平日與顔子言者多矣,而氓氓無傳,惜哉。論語中顔子之自言者僅一章,夫子之與言者亦僅一章,夫子言而顔子答者二,顔子問而夫子答者二,其餘則皆稱美追憶之辭爾。河北文安李鼐、江南高安李純仁各仿曾子、子思子書二書,刻而為顔子書。先之以論語、中庸、大傳附之以諸子傳記集語。二人編纂小有不同,其用意則一也。”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後漢書九十卷

(南朝宋)範晔撰 (唐)李賢注

志三十卷

(晉)司馬彪撰 (梁)劉昭注

明嘉靖七至九年(1528-1530)南京國子監刻本

匡高21.6 厘米,寬15.6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雙行小字二十一字,上下細黑口,四周雙邊。宋景祐二年後漢序,梁劉昭後漢書注補志序。刻工黃龍、黃碧等。钤有“古蒲北王”“百強”。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遼史一百十六卷

(元)脫脫等撰

明嘉靖八年(1529)南京國子監刻本

匡高21.8厘米,寬16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黑口,左右雙邊。版心上:嘉靖八年刊。曾修複,其襯紙為清至民國間舊書葉。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遼史》是一部紀傳體史書,中國曆代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從元至正三年(1343年)四月開始修撰,至正四年(1344年)年三月成書,用時11個月。元朝脫脫為都總裁,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揭傒斯、呂思誠為總裁官,廉惠山海牙等為修史官。

共116卷,包括本紀30卷,志32卷,表8卷,列傳45卷,以及國語解1卷。記載了上自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至遼天祚帝耶律延禧近210年的遼朝曆史(907-1125年),兼及耶律大石所建立之西遼曆史。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六家文選六十卷

(南朝梁)蕭統輯 (唐)李善等注

明嘉靖十三至二十八年(1534-1549)袁褧嘉趣堂刻本

匡高23.9厘米,寬18.8厘米,半葉十一行,行十八字,雙行小字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南朝梁蕭統序,刻工信、淮、徐敖、陸儒、啟明、李宅等,钤印衆多,不含重複的有六十五枚,如“華陽高氏蒼茫齋攷藏金石書籍記”、“滌溪鄒氏藏書”、“山陰道士 ”、“資江陶氏雲汀藏書”、“琴書堂”、“鄒儀之印”、“崇雅堂”。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此嘉趣堂本袁褧有跋曰,餘家藏書百年,見購鬻宋刻本昭明文選,有五臣、六臣、李善本,巾箱、白文、小字、大字殆數十種,家有此本甚稱精善,而注釋本以六家為優,因命工翻雕,匡郭字型未少改易。刻始于嘉靖甲午歲(1534年),成于已酉(1549年)計十六載。

袁褧,明藏書家、刻書家,字尚之,号謝湖,别号中臯子、謝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藏書樓、刻書處名“嘉趣堂”、“石磐齋”、“兩庚草堂”、“昌安堂”、“玉韻齋”等,以藏書、刻書精審著稱。

高世異,清藏書家。字尚同,一字德啟,号念陶。華陽(今四川成都)人。書中有其藏書印,如:“華陽高氏藏書”、“高世異印”、“德啟”、“蒼茫齋高氏藏書記”等。此書為高世異在丙辰春在京師購得。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文選六十卷

(南朝梁)蕭統輯 (唐)李善注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唐藩朱芝址刻本

匡高22.7厘米,寬15厘米。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雙行小字二十二字,上中下黑口,四周雙邊,雙順黑魚尾。梁昭明太子序。明唐世子跋。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文選》六十卷收錄自周代至六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詩文700餘篇,共60卷,分為賦、詩、騷、七、诏、冊、令、教、文、表、上書、啟、彈事、箋、奏記、書、檄、對問、設論、辭、序、頌、贊、符命、史論、史述贊、論、連珠、箴、銘、诔、哀、碑文、墓志、行狀、吊文、祭文等類别。在這部總集裡,蕭統把我國先秦兩漢以來文史哲不分的現象作了梳理和區分。他沒有收入經、史、子類的書籍,認為經史諸子都以立意紀事為本,不屬詞章之作,隻有符合"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标準的文章才能入選。

蕭統(501―531年),字德施,小字維摩,南蘭陵郡蘭陵縣(今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人。南朝梁宗室、文學家,梁武帝蕭衍長子,梁簡文帝蕭綱和梁元帝蕭繹長兄,谥号昭明,史稱“昭明太子”。主持編撰中國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文選》,史稱《昭明文選》。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河南省藏珍貴古籍賞鑒(二)

文選尤十四卷

(梁)蕭統輯 (明)鄒思明評閱 (明)鄒德延校

明天啟二年(1622)刻三色套印本

匡高20厘米,寬14.8厘米。無欄格,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邊。天頭點評為朱墨青三色。明朱國祯镌文選尤叙,明韓敬叙。卷末附蕭統《文選序》、明鄒思明《镌文選尤序》。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文選尤》十四卷是明代鄒思明的《文選》評點著作。尤:優異的,突出的。是編選取《文選》中作者認為的特别優異之篇,詳加評注,故名《文選尤》。

其書以三色版套印:總評、分脈則用朱色;細評、探意則用綠色;釋音義、解文詞則用墨色。朱國桢《文選尤序》:“《文選》其有所折衷矣。合觀于衆體中,有全收,有僅存其一,而精者定析。觀于各體中,有去其一、二,有去其四、五,……是先生之折衷《文選》,與折衷六籍者同符,則謂之《文選尤》也。”朱序稱此書既精且博:“莫可加之為尤,殆所謂不拔之拔”。

鄒思明,字汝誠,号見吾,烏程(今浙江湖州市)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舉人。曾為霍山、彭澤知縣。著作有《文選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