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遵憲:走向世界的第一代中國詩人

作者:中國青年報

黃遵憲出生的1848年,是在兩次鴉片戰争之間。他那一代晚清文人,看見國家在走下坡路,日益貧弱和封閉,需要啟蒙和變革。

黃遵憲有一首《雙雙燕》,其中的“羅浮”寫的是中國的一座仙山,也是整個中國的形象。

“羅浮睡了,試召鶴呼龍,憑誰喚醒?塵封丹竈,剩有星殘月冷。欲問移家仙井,何處覓、風鬟霧鬓?隻應獨立蒼茫,高唱萬峰峰頂。

荒徑。蓬蒿半隐。幸空谷無人,栖身應穩。危樓倚遍,看到雲昏花暝。回首海波如鏡,忽露出、飛來舊影。又愁風雨合離,化作他人仙境。”

讀到這首詞,讓人和作者一樣心痛,生發出獨立蒼茫的心意。在大清王朝面對西方列強無力自救的時代背景之上,這首贈給朋友的題畫詞,寫出作者宏大而深沉的憂患意識,擔負曆史重任的博大胸襟。即使黃遵憲隻有這一首詞傳世,也是一位相當傑出的詩人。

黃遵憲有“詩界革新導師”之稱,也被譽為“近代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1877年,29歲的黃遵憲被任命為駐日參贊官,那是他十多年外交官生涯的起始。任期4年裡,他以日本曆史、政治、景物、風俗等為題材,作《日本雜事詩》二百餘首,開拓了中國古典詩歌的新内容。他的詩流傳出去,很受歡迎,有日本人士稱他為“裁雲縫月之高手”。

離開日本,黃遵憲去了美國,擔任了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他剛踏上美洲大陸,就碰上一場排華事件,許多僑民被捕,塞滿了監獄。經過他的努力,被拘捕的華僑全部釋放。他還動用國際法,争得了總領事給華工簽發執照的權利。此後,他又經曆了英國、新加坡的海外使節生涯。

他用了八九年時間,做了很有氣魄的一件事,這就是他以受國家之命行走四方、采集和報告四方情況的周朝“小行人”的使命感,撰寫了五十餘萬字的《日本國志》。書中全面介紹了日本現狀,還詳盡記載日本明治維新史,論述日本變革的經過及得失利弊。遺憾的是這部巨著的出版發行太晚,等到它在中國知識分子中産生影響,已經是中日甲午戰争爆發、中國戰敗求和、被迫割地賠款之後了。

梁啟超評論說,黃遵憲這部《日本國志》成書10年不能流通,“令中國人寡知日本,不鑒,不備,不患,不悚,以至今日也。”還有人把甲午戰争中國失敗歸結于沒能及早看到《日本國志》,這也反映了這部巨著讓中國人睜開眼睛了解世界的價值。

反對列強、保衛國家、變法圖強是黃遵憲詩歌的重要主題。他在這些作品裡頌揚抗戰,抨擊投降,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其中不少篇章,規模宏偉,很有氣魄。

黃遵憲說:“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而筆之于詩,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詩者在矣。”于是,他倡導“我手寫我口”的詩界革命。他的詩以“舊風格含新意境”,描寫了海外新事物,拓寬了反映生活的領域,記述了走出國門的中國知識分子的所見所感,開辟了古近體詩表現現實生活的新空間。

比如他登上巴黎鐵塔,看到和想到的是:“一覽小天下,五洲如在掌。既登絕頂高,更作淩風想。”還有他在海上航行時的感受:“星星世界遍諸天,不計三千與大千。倘亦乘槎中有客,回頭望我地球圓。”

黃遵憲有個别号為“人境廬主人”,取意于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暄”的名句。他的故居也以“人境廬”命名,其中有他晚年自題的短聯:“朝來爽氣,晚節秋容”,這是他灑脫一生的寫照。

“朝來爽氣”說的是他的早年:出使世界各國,掀起詩界革命,繼而傳播維新思想,在湖南推行新政,走在了時代前列。“晚節秋容”說的是他的晚年:戊戌變法運動中他是維新派領袖,變法失敗後他是維新派中少數幸存者之一,此後他仍然追随時代前行。

“我是東西南北人,平生自号風波民。百年過半洲遊四,留得家園五十春。”他是在海外留下足迹最多的中國詩人,也是古往今來眼界最為開闊的中國詩人。

特邀編輯:董學仁

來源:中國青年報用戶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