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快報訊 有這樣一種鳥,它1861年被首次發現記錄,兩年後正式定名。
此後近140年中,隻有6次被确切觀測到。正因為蹤迹莫測和太過稀少,仿佛隻存在神話傳說中,是以又被稱為“神話之鳥”。
它就是中華鳳頭燕鷗,是中國最珍稀的鳥類,在世界鳥類紅色名錄上被列為極危物種,屬于極端接近絕種危險的最嚴重等級。
國内第一次發現中華鳳頭燕鷗是在福建。2004年,這種鳥在浙江首次被發現。記者從昨天下午舉行的《浙江省生态環境狀況公報》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情況新聞釋出會上了解到,2013年開始,浙江在象山韭山列島和定海五峙山列島連續多年實作了燕鷗的成功繁殖。
至2020年,浙江沿海中華鳳頭燕鷗最高數量達到了94隻,占到全球的2/3(全球不到150隻)。
不隻中華鳳頭燕鷗,近年來,浙江新發現物種越來越多。2019年浙江開始的重點區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就發現了兩個新物種,一個是百山祖角蟾,一個是泰順帶扁蠟蟬。
百山祖角蟾和泰順帶扁蠟蟬
去年6月,調查組在麗水百山祖國家公園開展兩栖動物調查時,在一條溪溝裡發現一種叫聲奇特的角蟾,經形态學比較和分子生物學鑒定,确定為一個新物種。
今年1月19日,麗水市正式對外宣布,發現全球兩栖動物新物種,并定名為“百山祖角蟾”。
百山祖角蟾外形和青蛙長得差不多,但體色以棕褐色為主,并伴有黑色,生活在百山祖國家公園1400米-1600米的狹窄範圍。
這一帶還生活着淡肩角蟾、棘胸蛙、武夷湍蛙、秉志肥螈等兩栖動物,都對水質和周圍植被要求苛刻。
泰順帶扁蠟蟬,去年首次發現于溫州泰順,故得名“泰順帶扁蠟蟬”。
去年5月,江蘇第二師範學院昆蟲資源與多樣性研究所宋志順博士團隊,在泰順縣境内開展昆蟲資源調查時發現了這種蠟蟬,它頭部橘黃色和銀白色相間,翅膀烏黑锃亮,像一個穿着黑色披風的“鬥士”。
浙江新記錄物種達到263個
自2019年以來,浙江還發現中國新記錄65種,包括大型真菌64種、莎草科1種。比如歐亞水獺(tǎ)、蕊被忍冬、中華鹧鸪(zhè gū)、大鵟(kuáng)、白頂玄燕鷗等,都是在浙江省内消失幾十年的物種,這次重新被發現。
還有國家二級保護昆蟲陽彩臂金龜,曾于1982年被宣布滅絕,在本次調查中于百山祖國家公園被重新發現。
2020年5月,宋志順博士團隊在泰順開展昆蟲資源調查時,還首次發現了世界上迄今最小的蜻蜓:侏紅小蜻。
2021年,甯波慈溪市調查發現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秤錘樹,屬于浙江省新記錄。
此外,在浙江消失30多年的小靈貓,重新在泰順縣被發現了;中華斑羚、毛冠鹿等華東地區較為罕見的大型有蹄類動物,在仙居縣被紅外相機捕捉到身影。
截至目前,浙江新記錄物種達到263個。浙江的森林和濕地,已經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園,展現出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景象。
浙江何以有如此多樣性的生物?
浙江全省森林面積607.88萬公頃,森林覆寫率61.15%,位居全國前列;島嶼數量全國第一,近海與海岸濕地是鳥類遷徙的重要栖息地和中轉站。
目前,全省陸生野生脊椎動物分布有790種,約占全國總數的30%。其中屬于國家一級的穿山甲、中華鳳頭燕鷗等20多種,屬于國家二級的有猕猴等106種。
浙江還素有“東南植物寶庫”之稱,屬我國植物物種多樣性豐富的省份之一,高等植物約有5500餘種。
如此豐富多彩的生物多樣性,得益于浙江良好的生态環境。以過去的2020年為例,水環境方面,地表水省控斷面達到或優于Ⅲ類水質比例為94.6%,比上年上升3.2個百分點,全省沒有劣五類水斷面。
空氣品質方面,全省11個設區城市環境空氣品質均達到國家二級标準;環境空氣品質(AQI)優良天數比率為93.3%。
此外,生态環境狀況等級為優的縣(市、區),浙江有56個,面積占到全省總面積的81.4%,生态環境公衆滿意度也連續9年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