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無水不歡“的兩種小動物,擅長築壩與遊泳!

在北美地區,生活着兩種分屬不同科屬的小動物,但它們卻有着共同的特性:與水非常親近。

築壩能手——海狸

”無水不歡“的兩種小動物,擅長築壩與遊泳!

美國馬薩諸塞州中部地區是生物學家定點追蹤海狸活動的區域。當他們駕車緩慢穿行于橡樹、楓樹遮蓋下的林陰道路時,就會看到位于道路兩側的一些大水塘。在每個水塘的邊上都聳立着草木叢生的圓形土丘,那就是海狸的居所。海狸窩的直徑通常在3米左右,其主體工程是由切斷的樹枝編織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縫隙則由泥土加以填充。水塘之間的道路常常浸泡在約30厘米深的水下,原因很可能是海狸把路邊的排水渠堵住了,這令道路維護人員大為光火。

常年追蹤海狸動向的生物學家把車停在路邊,徒步走向泥濘的路邊,仔細察看一番後确認:的确是海狸用小樹枝和草皮把道路下方的排水渠阻斷了。它們之是以這樣做,并非想惹惱道路維護人員,而是想避免流水聲在族群中引起不必要的驚恐。

原來,位于道路兩側的海狸窩通常是一個海狸家族的居所,兩邊的海狸往來十分頻繁。為了通行友善,它們将排水渠堵死,這樣它們就可以直接穿行于路面的積水中,而不必勞神費力地從洞中爬出,再冒險步行穿越。當然,一旦被維護人員發現,它們精心打造的“水壩”就會遭到“定點清除”。

”無水不歡“的兩種小動物,擅長築壩與遊泳!

動物家通過長期追蹤調查海狸的種群數量以及生活習性,發現海狸能夠輕松而有效地改善栖息地環境,為其他物種提供便利。海狸被公認為“叢林工程師”,因為它們能夠持續地改善周邊的環境。如果你有機會對小溪邊整個海狸族群的“工作狀況”進行觀察,你一定會為海狸所表現出的(超越人類的)遠見、平衡、合作和目标達成等能力所折服。

與其他齧齒動物一樣,海狸也長着碩大無比的大門牙。由于門牙始終不會停止生長,海狸必須不停地啃噬堅硬的物體來防止門牙戳穿下颚。可供海狸啃食的東西有很多,包括各種樹木的樹皮、樹枝、嫩芽和根莖等,但它們最主要的食物來源是植物的新生層物質。所謂新生層,是指木本植物樹皮下的一層柔軟的活性組織,其功能在于為植物枝葉輸送水分和營養物質。

”無水不歡“的兩種小動物,擅長築壩與遊泳!

海狸對伴侶非常忠誠,一旦配對就會終生相随。通常,一個海狸族群由一對成年海狸和三四隻幼年海狸構成。當小海狸長到一到兩歲時,就會從“家”裡搬出來,即所謂的“分窩”。海狸的領地意識較強,不同族群幾乎不可能共享同一個水塘。海狸需要遷往一個全新居所時,它們往往會從水塘或溪流的岸邊開鑿隧道,用找來的細樹枝在水中建造新家的基腳。前期工程完工之後,它們會帶回更多樹枝堆積在洞口處,繼續搭建水面的圓丘狀窩棚。接下來,海狸會跑到岸邊去啃樹木,被咬斷的樹幹會橫阻于溪流之上,像水壩一樣使得海狸窩周邊的水位擡升,仿佛是海狸新居前的護城河一樣,保衛這個家族的安全。

”無水不歡“的兩種小動物,擅長築壩與遊泳!

在歐洲殖民者還未在美洲登陸之前,北美洲全境的海狸數量至少有6000萬隻左右。公元1600年前後,在密西西比河和密蘇裡河的上遊地區,海狸修築的水塘面積占到總面積的10%以上。這些水塘具有淡水蓄積的功能,因而能夠有效防止溪水斷流。然而,在來自英國、法國和荷蘭的殖民者的眼中,海狸的可取之處并不在于此,它們密實且防水的皮毛才是令殖民者眼睛發亮的好東西。從那以後,海狸的噩夢開始了。到公元1840年左右,大量的陷阱和無休止的獵殺使得北美境内的海狸瀕臨滅絕。

20世紀初,環境保護主義者開始四處遊說,動員人們參與将海狸重新引入北美的行動。到1932年,一度在馬薩諸塞州絕迹的海狸被重新引進。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目前該地區的海狸數量已經增加到7000隻左右。

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意識到,海狸不僅僅是當地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還是改善生态的有功之臣。海狸所建造的“水壩”如同人造濕地,能夠吸納存儲淡水,有效減緩洪澇災害。此外,這些“水壩”還提升了地表水位,在降雨缺乏的時節能夠有效調節土壤中蓄水量的平衡。最新研究表明,近年來,在馬薩諸塞州西部地區,由于春季氣溫較過去有所提升,冰雪消融速度加快,由海狸建造的“水壩”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因雪水沖刷而造成的水土流失現象。海狸簡直就是盡職的清潔員,它們栖息的水塘甚至能夠将各種固體沉積物和污染物過濾出來,污水在流經水塘之後會比先前潔淨不少。

”無水不歡“的兩種小動物,擅長築壩與遊泳!

水塘不僅是海狸的家,同時也為各種動物提供栖息或歇腳的處所。比如,活躍在周邊沼澤地帶的灰鹭會不時來到這裡小憩;啄木鳥喜歡跑到橫卧在溪水之上的樹幹上練習鑿空技術;蝾螈也會悠然漫步于由高聳的海狸窩所形成的陰涼地帶;海狸窩的頂部甚至會有烏龜在那裡打盹兒;在水塘周邊的泥濘地帶,處處可以看到駝鹿行走留下的碩大蹄印。試想,假如此地沒有海狸的水塘,那麼生物的多樣性必将大打折扣。當然,客觀地講,海狸的築壩行為本身的确會損傷樹木,樹木或因海狸磨牙被咬斷,或因“水壩”水位上漲被淹沒。即便如此,那些喪失了生命活力的樹木仍可發揮餘熱,為野鴨或熱衷于在凹槽中築巢的鳥類提供居所。

近年來,美國大多數地區頻繁出現海狸遷居到人類居住區的現象。海狸與人類比鄰而居的日子不再是田園牧歌式的甯靜。以美國東北地區為例,随着耕地面積的減少和新植林地的日益繁茂,加之限制非法獵殺、設陷阱捕殺海狸法令的有力推行,可供海狸栖居的區域有所擴大。但與此同時,各地因海狸築壩引起的道路淹沒、後院積水等問題也随之持續增加。

根據馬薩諸塞州的相關法律,如果海狸的活動對人類健康或安全構成威脅,人類可以設定陷阱對其進行适度捕殺。法律之是以允許人類合法獵殺,其依據是海狸可能對人類正常生活秩序構成負面影響。比如,海狸修築的“水壩”可能引起下水道系統的阻塞,海狸挖鑿隧道可能導緻房屋地基出現結構性破壞,等等。生物學家認為,海狸的所作所為并非不可饒恕,它僅僅是給人類帶來了諸多不便而已,是以最好的解決方案是寬容。人隻要在排水渠周圍設定栅欄,就可以對海狸的活動加以限制;或在海狸修築的“水壩”上安裝特制的管道,就可以對水流加以引導,減少危害。

海狸給人類造成的麻煩通常都隻是暫時的。這一結論是科學家在長期追蹤觀察海狸的行為後得出的。統計資料顯示,每當海狸族群總量達到峰值時,海狸的活動範圍就會擴充到人類生活區的外緣地帶;但這種狀況不會持續很久,一旦它們啃斷了外緣地帶的樹木後,它們就會因生育或成員死亡等原因遷往别處,因為這樣才能確定一個族群的可持續發展。

海狸離開之後,它們先前栖居的水塘因淤泥的堆積而變為泥潭、草灘,成為鳥類的樂園,它們為築窩帶回的樹桠也開始生根發芽。很快,廢棄的圓形土丘呈現出草木叢生的勃勃生機。由此可見,海狸不僅具有出色的工程技術能力,它們還具有非凡的審美能力呢。

發現世界上最大的海狸“水壩”

不久前,科學家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北部的伍德布法羅國家公園内,發現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座海狸“水壩”。這個巨大的“建築物”是如此龐大,長約850米,寬度超過胡佛大壩的兩倍,甚至從太空中也能看到它。海狸的建築才能在這裡得到了充分展示:它們利用樹木、泥土和石頭制作了這個超級“護城河”,用于繁衍生息和逃避天敵。科學家猜測,這座“水壩”是由多個海狸家庭聯手,耗費了許多個月才建造起的。該水壩已經成為當地生态環境和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潛水高手:河獺

”無水不歡“的兩種小動物,擅長築壩與遊泳!

河獺屬于貂科動物,是獺類的一個分支,主要生活在美國和加拿大境内的河道中。說起來,河獺還是一種曆史悠久的動物,考古發現的最古老的河獺化石可以一直追溯到更新世。

河獺十分擅長遊泳和潛水,它們在水中的行進速度平均可達到每小時11千米,一次潛水時間至少在兩分鐘以上。與海狸不同的是,河獺在水中遊動時幾乎不會在水面泛起波浪,潛入河底時也不會濺起水花。它們的耳朵和鼻子構造十分特别,分别長有可以像閥門一樣開閉的皮膚組織,能夠有效防止滲水。

”無水不歡“的兩種小動物,擅長築壩與遊泳!

河獺的鼻子看起來就像鑽石,兩個鼻孔位于“鑽石”的底端。鼻子是河獺用于交流的主要器官,它們依靠鼻子聞氣味來辨識各自的領地。它們也有聲音的交流,但主要是一些簡單的叫聲,比如喳喳、唧唧、咯咯、咕噜等,有時也會發出類似汽笛或驚聲尖叫的聲響。

”無水不歡“的兩種小動物,擅長築壩與遊泳!

河獺的體長約1.1米,體重6~11千克,壽命最長可達25年,在野外環境中河獺的平均壽命僅15年左右。通常河獺在兩歲後達到性成熟。每年3~4月,河獺開始交配,在當年冬天或次年早春時節産崽,幼崽數量1~6隻,通常是2~3隻。剛出生的小河獺十分柔弱,要等到三個月以後,它們的眼睛才會漸漸睜開。河獺媽媽會竭力照料初生的幼崽。它們不僅會精心教授幼崽遊泳的技巧,還會通過反複捕捉同一獵物來向孩子示範獵食技巧。

”無水不歡“的兩種小動物,擅長築壩與遊泳!

河獺爸爸則很少幫忙。小河獺長得很快,大約兩個月後就可以離開洞穴,嘗試獨立活動了。一般說來,5~6個月大的河獺已經能夠照顧自己,但它們這時還是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直到新的弟妹(即第二窩)誕生。等到河獺12~13個月大時,它們的獨立生活才真正開始。

河獺是肉食動物,以各種魚類為主食,其他食物還包括甲殼類動物、兩栖動物、爬行動物、鳥類和昆蟲等。河獺的觸覺十分靈敏,能夠在水下迅速鎖定獵物。它們面部的觸須尤其敏銳,能夠輕松探測到獵物的細微移動。河獺的這項本領很不尋常。如果是在有泥漿沉積的湖泊和溪流底部覓食,它們甚至可以故意攪渾湖水,讓獵物在渾暗的環境中無處可逃。

”無水不歡“的兩種小動物,擅長築壩與遊泳!

河獺最慣用的獵食手段是潛水追擊和攪渾水底。河獺習慣用嘴咬獲獵物。一旦抓住魚等獵物,它們就會用前肢将獵物按住,然後撕咬其頭部,接着扯掉魚鳍等。在美美地吃上一頓之後,它們還會用草或雪将觸須和面部擦拭幹淨。盡管河獺是頂級潛水高手,但它們的獵食并非總是成功。有研究顯示,河獺潛水覓食的一次性成功率還不到20%。

河獺一年四季都十分活躍,即便是在寒冷的阿拉斯加的冬天也不例外。從傍晚到第二天清早是它們一天中最活躍的時間段。它們非常貪玩,要麼和其他河獺互相追逐、摔跤,要麼潛到水裡采石子兒或抓蛤殼。興緻好的時候,它們還會存心戲弄活生生的小獵物,甚至有時還會在冰上滑行。河獺的肢體構造特别,既有爪又有蹼,因而擅長奔跑和遊泳。河獺奔跑時的時速可達20多千米;如果恰巧是在冰面上,河獺連跑帶滑,時速可高達40千米。

河獺的皮毛色澤各異,尤以背部的顔色差別較大,有的呈黑色,有的呈紅棕色,還有的呈淺灰褐色。它們的腹部通常為銀色或灰棕色,喉部至兩頰的毛色通常為銀色或黃灰色。由于河獺的皮毛十分柔軟厚實,手感類似天鵝絨,是以在殖民時代是最受歐洲殖民者追捧的珍貴皮毛之一。時至今日,仍有人為了擷取皮毛而對河獺進行殺戮。

河獺能夠适應各種栖息地。它們最鐘意的栖息地是水池邊或湖泊邊,沼澤地和溪流、河流的沿岸地帶,被樹木覆寫的區域也是它們喜歡的栖息場所。有時,河獺甚至還會向“親朋好友”尋求幫助,借住在海狸、麝鼠或旱獺等搭建在地表之下的安樂窩裡。有時,大樹下的灌木叢或樹根交錯的地方就是河獺的“臨時居所”。

”無水不歡“的兩種小動物,擅長築壩與遊泳!

海狸是河獺最親近的朋友,因為它們所挖的地洞對河獺而言,是理想的居所之一。海狸挖設的洞穴因季節不同略有差異。如果是夏天,那麼洞穴通常有兩處進口,一個位于水下,一個位于水面上。水面上的進口類似窩棚,或者是比較平整的闆土,有時還裝飾有幾片樹葉或雜草。如果是冬天,那麼洞穴的進口就隻有一個,而且是在水下。

河獺栖息的地方必須要有足夠大的空間。它們對空間的需求往往因年齡、性别和食物擷取的難易程度而有所差别。據粗略統計,一隻河獺很有可能在一年的時間之内,搶占溪流沿岸至少80千米的地段。通常,它的活動範圍僅為數千米,隻不過喜歡經常搬家。

河獺的天敵屈指可數。一般說來,河獺在水中很少受到威脅,在陸地上也主要是年幼的河獺容易成為狐狸、狼或猛禽的獵食對象。河獺的非正常死亡主要與人類活動有關,合法獵殺在一定程度上慫恿了獵人設定更多的陷阱。人類的不當行為導緻河獺受到進一步的侵害。各種殺蟲劑和污染物質的濫用使河獺的食物鍊遭到破壞。位于食物鍊低端的動植物受到汞、DDT等殺蟲劑的長期侵蝕,或多或少被污染,最終毒素會在食物鍊頂端的河獺身上累積。河獺的種群對栖息地環境的改變極為敏感。河獺一度從美國九個州和加拿大一個省絕迹,其主要原因就是其栖息地受到破壞或污染。如今,隻有在阿拉斯加和加拿大沿太平洋西北段、五大湖地區、美國沿大西洋沿岸各州和墨西哥海灣等地還能不時觀察到河獺的活動。最近幾年不時有好消息傳出:紐約和印第安那、内布拉斯加等州正緻力于重新引入河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