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閣外蓬萊

蓬壺一夜

親子房間内設計了

木質小滑梯、 網紅大秋千

朋友多了好蕩漾。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蓬壺”出自東晉著名小說家王嘉《拾遺記·高辛》:“三壺則海中三山也。一曰方壺,則方丈也;二曰蓬壺,則蓬萊也;三曰瀛壺,則瀛洲也。形如壺器。”

蓬萊三仙山景區建構了三座宮閣仙境,讓人暢遊盡興,快樂似神仙。而蓬壺銘舍則完成了讓人們住在仙境的夙願。“日上三竿猶在眠,不是神仙,勝似神仙!”的真情寫照。

蓬壺銘舍,大隐于市。賞花、鬥茶、品酒、聽雨,或兩三好友酣暢對飲,或親眷幾家閑叙家常,都是心性從容的歸屬。門外皆為浮雲,神仙偏偏留下。

要想尋找蓬萊老城遺韻,或許在水城社群還可以凝視數百年的時間珍藏。水城,據說從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具備成為良港的天然條件,到了隋唐五代後,古登州港成為中國古代南北海運交通樞紐,帆樯林立,笙歌達旦,帶動了一座城市的興起,關于這段古港的故事可以說是“蓬萊前傳”。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沐浴過去與未來。為了恢複蓬萊水城曆史風貌,當地政府通過 7 年的時間對水城進行保護性開發,綜合整治。水城社群溢滿歲月沉積的生活正發生着嶄新的變化,穿梭于古樸與現代城市之間,就像回味一壺醇酽酽的老酒,氤氲着曆史氣息及現代的時尚元素。

“蓬壺銘舍”是水城社群内的老房子經過重新改造後幾處錯落有緻的鄉居。每個院落被冠以“平安吉祥”“事事如意”“多子多福”等充滿美好寓意的名字。

帶着對鬧市中桃花源的好奇和向往,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推開的木栅門,落地式門窗面對着滿是綠草的小院,為了不打破窗外這份自然與甯靜,草地上僅放着幾塊大石當作墊腳通向院内各個房間。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院子角落立着一個鋪滿茅草頂的風雨亭,當坐在亭子裡時才發現别有洞天,原來亭子頂部是一塊四方的透明面,

中間懸挂着由紅酒瓶組成的創意吊燈,在燈光的照耀下,玻璃質感的瓶身如同綻放的綠色冰晶小雛菊。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在這裡,自然不能錯過一場紅酒之約。風味過喉,老饕心中自是驚喜,新客也退去羞澀,融入品酒抒懷的讨論中來。如果再等來春日細雨或微風送爽,皆是難得之幸事。

民宿沿用了膠東民居特有的高屋梁木結構,除了保留房梁和木頂之外,又将原木的運用轉向室内設計和現代設施一起營造出城市中的慢生活。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粗壯的木杆立柱成為房間裡最特别的存在,不做顔色修飾,不顯精雕細琢工藝,原始得猶如時間的纖維還停留在木材表面,張力十足,變成一根根細微的裂縫。電子壁爐中燃燒着的火焰,為冬日的房間增添了舒适的暖意,即便夏日,不開啟取暖裝置也依然可以焰火助興,喝茶聊天圍爐夜話自是另一番溫暖。

原木立柱與壁爐的設計實作了休息區與娛樂區的自然過渡,既保持空間通透,又保證了功能獨立性,無論是家庭聚會或是公司團隊建設都能獲得舒适 \ 惬意的體驗。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親子房間的設計把原木利用到了極緻,

由木樁拼成的雙人床搭配白色床單,格外自然素雅,沿着木樓梯上二樓是孩子們的小天堂,

木質圍欄保證安全的同時也帶來設計裝飾感。想要從二樓下去,簡單,充滿童趣的原木小滑梯是最佳選擇,就此開啟了遊樂園模式,爬上爬下的原始樂趣,不知疲倦的童心天性才是帶孩子出遊的正确打開方式,而此時,你隻需要坐在柔軟的懶人沙發裡,看看書,喝喝茶,或者什麼都不做,将窗外好景緻盡收眼底。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蓬萊把最好的風土都用來釀造葡萄酒,融入蓬萊人的血脈,又為生活澆灌出浪漫的邂逅。民宿内,通頂的紅酒牆下是“葡萄美酒夜光杯”浪漫地,清蒸一條多寶魚,再來個香煎小羊排,炒個冬筍,窗外又是誰吹響迷人的薩克斯,經過時間的沉澱,都變成深深淺淺的記憶,耐人回味。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最初被“蓬壺銘舍”民宿吸引源于在網絡上看到的“網紅大秋千”。一根長約 10 米的粗壯原木為座,兩端被結實的麻繩固定在一個高約 2 米的架子上,可以同時容納 8 個成年人坐在上面。這個放大版的木秋千瞬間成為大孩子們的玩具,人們搖擺着秋千的同時,成人世界的拘謹與克制向後消退,随着秋千的一搖一晃紛紛甩開,展露出自由與釋放,把鄉居生活與樹木、植物及生存萬物聯系在一起織成一張無形的大網,熱烈地期待兒時憧憬過的美好夢想降落。

還是最喜歡夜幕之下的小院,所有的建築與周遭環境被燈光渲染得恰到好處。低矮的石牆上挂着幾盞玻璃燈,燈光打在牆壁上猶如融化的奶油,暖暖照人心。沿着木闆鋪就的走廊下埋藏着檸黃色的燈帶,一路延伸,猶如走在漂浮着的甲闆之上,哼着一首沒有盡頭的歌謠。

凝望星空如洗的明月,所有感動緣于初見時的美好。燈火明媚,夜色闌珊,茅草棚下,三五好友,一壺濁酒,歡聲笑語到天明。當越來越多人擇一個山頭過上幾天閑雲野鶴的生活時,城市中的民宿也悄然發生着變化,雖居鬧市卻能獨善其身,清閑似神仙。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然而,往昔的水城社群還隻是小漁村靠海而生發展起來的“漁家樂”,當民宿如“驚雷”般出現在旅遊市場并開始大行其道時,小漁村因為設施陳舊變成了過時、土氣,甚至是價格低廉和品質低下的遺忘地。從傳統漁村到改造成網紅民宿,改變的不隻是村舍建築,還有人心所向,頭腦活絡的漁民率先投入到一場鄉村營造中來,在統一規劃、統一經營、統一服務的現代化管理體制下,“蓬壺銘舍”成了城市理想地,也讓水城社群多了一份甯靜與悠遠。

在水城閑逛時,我們的活地圖正是管家大姐,一問才知道大姐就是本地居民,是以“門兒清”。大姐身上既有經過專業教育訓練後的星級式服務禮儀,又帶着山東人的熱情,豪爽的性格拉近了與房客的距離,或許正是有了她們的存在,民宿不隻是一餐、一宿那麼簡單,帶着地域鄉土文化情懷的共鳴,我們成了朋友,民宿成了家。

送雲歸蓬壺,談笑下人間,神仙願意停留的地方,更有凡夫俗人久久不願歸去。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位址:山東省煙台市蓬萊區北關路98号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閣外蓬萊》是由蓬萊區文化和旅遊局聯合中國文化管理協會文化旅遊專業委員會副會長

、中國旅遊改革發展咨詢委員會委員、資深媒體人孫小榮策劃創作的,由中國旅遊出版社出版的人文尋訪圖書。作者從“閣外會撩”“閣外奇妙”“閣外對味”“閣外沉醉”“閣下慢走”五個方面,基于遊客視角,親身尋訪發現,以深度體驗者的眼光、感性化的語境對蓬萊文旅的現有景區、業态、項目、産品、服務等進行比較直覺的梳理和呈現,意在創造出版一本“閣外”休閑生活體驗的全景讀本,既是對蓬萊旅遊發展的巡視和提煉,也是“到蓬萊過神仙日子”體驗消費的“行為指南”。

來源:閣外蓬萊

閣外蓬萊丨蓬壺一宿,如是神仙

蓬萊旅遊度假區管委

煙台市蓬萊區文化和旅遊局

整理釋出

蓬萊旅遊咨詢熱線

0535-561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