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鳳祥,真的“老”了嗎?

作者:砺石商業評論

砺石導言:誕生于170多年前的老鳳祥,正面臨着品牌老化的艱巨挑戰。

老鳳祥,真的“老”了嗎?

張帆 賈舒涵 | 文

1847年,卡地亞誕生于巴黎,1848年,上海誕生了老鳳祥。雖然與珠寶品牌中的“頂流”近乎同時出生,但兩者卻有着截然不同的命運。

大革命後到拿破侖時期,法國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巴黎是王公貴族雲集之地,法國的奢侈品牌慢慢崛起。法國的服裝行業勃興帶動着珠寶、配飾品牌的崛起。搭着行業的春風、藝術的滋養、資本主義發展下的财富豐盈、社會的穩定,以卡地亞為首的法國珠寶品牌開啟了百年的繁榮。

誕生于中國的老鳳祥,有不輸卡地亞的文化底氣。

舊上海有着“遠東第一大都會”和“東方巴黎”的稱号,其繁榮程度冠于亞洲,自清末後一直是中國金融和經濟中心。無數的超級富豪聚集在這裡,十裡洋行的紙醉金迷處處可見。

鳳祥銀樓的故事也産生于此。

老鳳祥,真的“老”了嗎?

1

鳳祥銀樓:繁華戛然而止

中國古代皇室的奢侈生活,在古人的文學作品以及藝術繪畫中可見,這種奢侈享樂之風,在民國時期還有流傳。清朝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上海南市大東門“鳳祥銀樓”落成。初創時期,鳳祥銀樓主要賣金簪、鑲玉簪、項鍊、扣花等金質飾品,因成色足赤,精鑲細嵌,生意日漸紅火。

1919年30歲的費祖壽從父親費汝明手中接掌鳳祥銀樓,鳳祥銀樓遇到了它生命曆程中的第一位“大人物”。

接管銀樓後,費祖壽精于産品,誠于服務,使鳳祥銀樓在精緻金銀、朱翠、鑽石、飾品領域聞名遐迩。鳳祥銀樓僅金項鍊一項,就有锉平鍊、鉸棒鍊、竹節鍊、如意鍊等十餘種,“風采牡丹”、“鴛鴦戲荷”等小巧玲珑的飾件,在名流圈中相當風靡,甚至針對不同季節,也有不同花式的飾品,它還為一些頂級名媛打造量身定制款産品,虜獲了一衆貴婦。

1931年,鳳祥銀樓接到了一個“神奇”的訂單,這個訂單将它送上了行業龍頭的寶座。這一年上海灘大亨杜月笙家族祠堂落成,杜月笙向銀樓定制中型水缸尺寸的銀鼎禮器。當時上海各銀樓對如此大型的銀器都望而卻步,鳳祥銀樓卻出色地完成了要求。它借此一舉超過楊慶和、裘天寶等著名老店,成為當時上海灘最有名氣的頂級銀樓。

鳳祥銀樓成為上海九大銀樓之首,日銷售黃金千兩,庫存黃金數以萬計。其生産的精緻首飾、珠寶裝飾、把玩器皿等産品,甚至受到過宋美齡、章士钊的青睐。鳳祥銀樓分号越開越多。

但生意再好也難逃社會動蕩。1937年抗日戰争全面爆發,鳳祥銀樓迎來了命運的轉折。群眾颠沛流離、社會動蕩下,奢侈品的消費急轉直下。

1945年,連年的戰争讓銀樓行業動蕩不安,眼看抗日戰争勝利國民黨又發起内戰。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巨大财政赤字。為了彌補虧空,國民黨開始瘋狂印錢,市場愈發蕭條。1947年,國民黨宣布實施經濟緊急措施,中央銀行既不配售黃金,又加以硬性限價,大批銀樓被迫關門歇業,老鳳祥就在其列。

2

浴火重生又再次跌落

1949年建國之後,國家層面提倡勤儉節約,社會層面則運動不斷,奢華和高雅之風不再,富有階層也消失了,但老鳳祥卻意外有了重生之機。

1951年,在陳毅市長的關懷下,中國人民銀行出資15萬折實機關(國民經濟恢複時期的保值計價機關),購買了南京東路432号老鳳祥銀樓整幢大樓的固定資産。1952年,南京東路的老鳳祥銀樓重新開業,更名為“國營上海金銀飾品店”(下文稱老鳳祥)。

老鳳祥,真的“老”了嗎?

作為國營金店,“老鳳祥”迎來了二次騰飛。

它吸引了衆多中小銀樓頂尖工匠,号稱“108将”。從金銀飾品、翠鑽珠寶、中外器皿、琺琅鍍金,到寶星徽章、盾牌擺件、物像建築,老鳳祥的産品熱銷海内外。更為榮耀的是,宴請外國貴賓、航空航天工程、尖端科技突破等大事件活動中,都常出現老鳳祥物品的身影。國務院、人民大會堂等國家重要場所,也都有老鳳祥的匠心制作。

但由于當時我國對金銀的管制,珠寶首飾行業被動發展,程序緩慢,工藝多以傳統手工為主。沒有旺盛的需求和遼闊市場的老鳳祥缺乏創新動力,有些珠寶工匠從學徒到退休都制作同一類産品,與外國工藝完全不在一個水準線上。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富有階層再一次出現,高雅文化需求再次回溫。憑借老鳳祥的履曆,它做中國頂級奢侈品牌有着得天獨厚的曆史和文化條件。隻可惜,中國的現實環境卻沒有給予老鳳祥這個機會。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的富有階層和高雅文化分屬兩個不同的消費主體身上。對傳統工藝和文化内容識貨的,财力一般,而買得起奢侈品的人卻無法識别中國高雅品牌中含蓄的文化味道。對比之下,西方奢侈品的貴族明星帶貨、淺白的品牌故事、清晰易辨的logo,更容易被他們接受。改革開放後,國際品牌讓老鳳祥毫無招架之力,輕松拿下了土豪們的奢侈品啟蒙。

老鳳祥向上探優勢盡失,向下探到大衆市場掘金呢?

由于機制僵化,内部管理也一團糟,在民營金店大量湧現的時候,臃腫遲鈍的老鳳祥也沒辦法快速把自己“放下來”在市場中攻城略地。

1996年,在國退民進的指導思想下,“老鳳祥”進行了品牌重組。被稱為上海首飾業“四大名旦”的上海老鳳祥總廠(老鳳祥)、上海宇宙金銀飾品廠(宇宙)、上海工藝美術首飾研究所(嘉龍)、上海珠寶玉器廠(申龍)以及建立不久卻已展露頭角的上海大同行珠寶首飾彙聯合,組成了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

本希望通過聯合彼此成就,但重組不是良藥,1998年老鳳祥銷售額在7億左右,一年利潤勉強達到1000萬,跟民營和國外同行完全不在一個量級。機制的束縛讓老鳳祥喘不過氣,管理者也回天乏術。

那時,誰也沒想到十年後,它卻一舉登頂中國黃金行業之巅,品牌價值超過60億。

3

與第一鉛筆“換魂”

老鳳祥的重生,要感謝“中華牌鉛筆”。

作為上海工業系統成功改制的典範,1992年7月“中華鉛筆”就登陸資本市場,更名第一鉛筆,成為上海工業系統較早改革上市的股份制企業。通過引進現代企業制度、規範公司營運、實施激勵限制制度、獎懲與個人收入挂鈎,第一鉛筆成功跻身世界鉛筆制造業三強。為了幫助老鳳祥擺脫困境,1998年第一鉛筆根據輕工業局的部署,斥資6840萬元收購了“老鳳祥”50.44%的股權。

老鳳祥,真的“老”了嗎?

被鉛筆集團收購,老鳳祥幾乎已經注定不會延續國外奢侈品牌的運作路徑,而是調轉方向紮入了大衆市場。

控股老鳳祥後,第一鉛筆書記胡書剛起初并不想用賣鉛筆的邏輯來賣珠寶。“除了第一鉛筆的總經理石力華兼任老鳳祥總經理外,第一鉛筆一個人不派,一個人不帶。”胡書剛說,“管理的本質是相通的,我們要做的是頭腦清醒、思路對、機制活、管理嚴、獎懲分明。我們不是内行,為什麼不能用内行來管理呢?”

但胡書剛顯然理想化了。雖然第一鉛筆為老鳳祥注入了大量資金,但由于老鳳祥的體制還保持着計劃經濟時代的樣子,其經營未改頹勢。1998-2001年間,很多優秀的設計師、技師、經營管理人員都去了競争對手那裡,老鳳祥在市場中也被遠遠地甩在了身後。

當時老鳳祥實施了全員持股,但對促進生産力無濟于事。“全員持股就等于沒有持股,大鍋飯的局面還是沒有打破”,第一鉛筆總經理石力華說。

2000年,44歲的石力華決定對老鳳祥進行刮骨療傷。此後,2001-2011年十年時間石力華将老鳳祥銷售額從7.5億,提升至200多億,銷售額增長了28倍,利潤增長了140倍。石力華如何實作了這一增長傳奇?

首先,他用了兩年時間清理店鋪。“老鳳祥自己的銀樓,必須賣自己的産品。”這是一條原則。清理之後随之放手,“此前老鳳祥公司對下屬子公司開銀樓有嚴格限制,此後全面放手,允許子公司自行開立銀樓。”老鳳祥的店鋪數量突飛猛進。公司還通過區域總經銷、加盟連鎖店、特許經營的方式,遍地開花,奠定了管道優勢。2001年隻有30多家門店的老鳳祥,2011年已經擁有七百多家連鎖銀樓和近兩千個銷售網點。

第二,恢複下屬工廠生産,遏制了過去産銷分離的惡性循環。“走出這一步非常難,因為當時企業未配置設定利潤虧損1200萬,銀行也要抽資。我們隻能靠土地置換來還錢,和銀行商量不要抽資,逐漸把生産能力恢複。沒有生産能力,企業怎麼生存呢?”石力華說。

第三,對産品結構、行業結構進行大調整。将傳統的“黃金、白金、鑽石、白銀”四大品類,向高毛利、高創意設計、高工藝領域傾斜,形成“金銀鉑鑽翠玉珠寶”八大品類。撤并崗位、關停并轉下屬微利或虧損企業、分流安置冗員、下放部分小微企業。對産業、人才進行重組,将優勢資源向高毛利産品聚集,進而加速資金周轉,彌補自身資金的不足。

第四,将全員持股改為經營者和骨幹持股。“我們要把企業放在有信心、有忠誠度的人手裡。”“鑒于企業當時的經營情況,誰也看不清未來,職工自願退股者衆多,經營層自願認股者少。”石力華介紹。最終,原來分散在1500多名員工22%的股權落實到149名企業的經營者、管理者、技術團隊和100名沒有退出的職工手中。類似機制也在下屬企業推行。

老鳳祥,真的“老”了嗎?

第五,老鳳祥對于其他人員,亦按照職能子產品重新設計了考核激勵方案。在業内率先實行“設計師、技師、制作工、營業員”四大首席聘任制和一、二、三級的梯隊遞進體系,建立了大師原創工作室,配置設定傾斜關鍵崗位、關鍵人才。生産勞工計件,銷售人員提成,技術人員進行技術考核,工資體系透明。

第六,享受利益的人也要承擔風險。老鳳祥十年沒有一分壞賬,“個人賠償機制”的設立,是保障股東利益不受損的獨門秘籍。在老鳳祥,有一個沒有公開宣傳的嚴格的賠償機制,即任何業務員對企業造成的損失,如客戶壞賬、産品缺失都必須進行賠償,而且這個賠償制度一直擴大到最高的經營層。“包括我自己也賠償過,”石力華說。

第七,品質保障。除了對産品高于國标的嚴苛要求外,老鳳祥服務也實作了标準化。《“老鳳祥”銀樓十大管理标準》確定了每一個消費者都會得到良好的服務。公司還有黃鉑金調換、修理出新、特規定制、寶石檢測、消費講座等“十大特色服務”,解決了消費者消費的後顧之憂。

“老鳳祥”被注入了新活力,在國字号老品牌普遍陷入困境之時飛速增長,成為第一鉛筆的增長引擎。2008年公司文具制造業收入為2.82億,同比降低7.39%,而金銀珠寶制造業收入高達78.76億,同比增長43.41%。

趙雅芝作為品牌的形象代言人,讓老鳳祥的名字飛進每一個人的耳朵。曾經搖搖欲墜的公司脫胎換骨了。2009年,老鳳祥抓住國企改革機遇,通過定向增發的方式,将黃浦國資委持有的上海老鳳祥有限公司27.57%股權和上海工藝美術有限公司100%股權整體注入到上市公司平台,實作了集團整體上市。

老鳳祥,真的“老”了嗎?

4

“老”鳳祥的新挑戰

2009年,美國人均珠寶消費1337美元,日本人均珠寶消費1562美元,中國人均珠寶消費隻有142美元。中國珠寶市場還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在此背景下,中國珠寶市場集體進入了“管道下沉和終端為王”的時代。

面向大衆市場是老鳳祥重生的良方,但瘋狂奔跑也讓老鳳祥漸漸丢失了曾經獨樹一幟的文化底蘊,淹沒在周大福、周生生、周大生、六福、謝瑞麟……等等一衆珠寶的跑馬圈地之中。

下沉市場對珠寶的消費仍處于啟蒙狀态,更直白的說就是對貴金屬材料的消費。在各家紛争之下品牌溢價極低,高精尖工藝根本沒有生存土壤。克價才是市場決勝的關鍵。為此很多品牌都将款式生産外包,進一步加劇了市場雷同現象。

雖然老鳳祥有100多位獲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進階工藝美術師等稱号的老、中、青三代設計師,但即便是中國優秀設計師的設計也不一定能得到市場認可。大衆的審美被西方馴化,東方文化尚沒有形成審美風向,導緻中國品牌的原創設計要麼是東施效颦,要麼是雞同鴨講。缺乏創新動力、缺乏市場磨合,很容易讓品牌陷入曲高和寡、閉門造車的尴尬境地。至今老鳳祥産品設計差依然是它的阿基琉斯之踵。

中國的消費者對珠寶品牌已經形成了初步的品牌印象,卡地亞、蒂芙尼、寶格麗是奢侈品牌,周大福、周生生為綜合優秀品牌,老鳳祥成為黃金第一品牌。但随着中國經濟消費能力的發展,黃金作為避險資産符号趨于弱化,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癡迷黃金産品了。

作為祖母的品牌,老鳳祥的“老”正在成為它時尚化路上的絆腳石。設計能力不佳,無法讓老鳳祥的文化定位轉化成文化優勢,西方首飾品牌針對中國市場推出的中國元素首飾,又在蠶食着老鳳祥的文化陣地。

為了搶奪Z世代,老鳳祥在産品中融入了迪士尼元素,将代言人換成了更為年輕的陳數,還通過抖音、微網誌等制造話題爆點提升年輕人對品牌的好感。但設計上的短闆和品牌刻闆印象,讓老鳳祥“老态”的形象似乎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

老鳳祥,真的“老”了嗎?

如今老鳳祥在全球有3000多個銷售終端。加盟店鋪出現的管理問題,導緻在網絡上出現了“老鳳祥導購員服務态度差”、“老鳳祥有欺騙顧客行為,怎麼投訴?”等等老鳳祥服務差的文章。這成為了老鳳祥的又一挑戰,讓它在與周大福、周生生等一衆品牌的競争中處于劣勢。

老鳳祥并非沒有機會。

老鳳祥面對的是競争最激烈的時代,也是文化崛起最好的時代。從李甯、大白兔等一衆國民品牌的崛起不難發現,本土品牌迎來了發展的好時代。在中國消費者對西方文化感到疲倦後,随着中國實力的增強,中國傳統文化的複興,已勢不可擋。

中國傳統文化建構一定需要依托本土品牌,170多年的經曆,是老鳳祥得天獨厚的優勢。随着國潮熱和民族文化的複興,老鳳祥應該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品牌塑造上來,重拾斷裂的品牌文化,并為這種文化找到标杆式的表達。

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昌明的政治前景,這是老鳳祥浴火重生的契機。讓中國産品有自己喜聞樂見的文化表達,這才是老鳳祥未來騰飛于世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