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作者:四味毒叔

|瑞瑩

《007》系列改編自伊恩·弗萊明的小說,007是小說主角MI6特工詹姆斯·邦德的代号,從1962年開始,在幾代導演的努力下,無所不能、人氣旺盛的007已經成為一個深受大衆喜愛的英雄形象,得到了全球上千名粉絲的追捧。而從《Dr. Novo 007》到《007:無暇赴死》,已經走過了50多年的曆史,可以說是演繹了這部電影曆史的一個經久不衰的神話。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同樣叙事、相同角色模式的故事在不讓觀衆審美疲勞的情況下重演。相反,它的模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已經成為間諜戰片的典範。影片的成功不僅在于驚心動魄的間諜情節和完美的商業運作,還在于詹姆斯·邦德這個角色的定位和包裝。

邦德的完美代理人的形象,完美人已經深深植根于人們的心中,是邦德的性格人物的陽剛之氣和文化意識的概念在電影媒體中傳播,在觀衆的消費接受度上被複制和重新出現。007系列中的大多數故事都融入了個人的情感體驗中。這一次,《無暇赴死》也不例外,它的震撼不是錯綜複雜的劇情,而是貫穿全片的複雜情感聯系、家庭和愛情。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在電影界,007系列的開場被譽為經典。一行白點在螢幕上平行移動。然後将點放大到槍管中,并瞄準圖檔中的邦德。邦德掏出槍,朝相機的方向開槍。畫面顫抖,鮮血在螢幕上蔓延。開場的場景從《量子危機》開始,CGI現實生活中的過渡點綴着影片的關鍵元素和問題,這樣的開場設計不斷成為視覺藝術的試驗場。

電影《無暇赴死》中DNA與武器融合的想法,以巧妙的思維契合了電影的重要元素。每個過渡和元素的設計都令人大開眼界。流行音樂家演唱的主題曲在耳邊響起。這一次,比利·埃利希成為演唱007系列主題曲最年輕的歌手,但坦率地說,這首歌并不像之前的主題曲那樣宏大大氣,但它也契合了邦德在電影中的心情。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丹尼爾·克雷格

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是一位電影巨星,他一直專注于自己的演藝事業,他開放而堅定的個性使他成為現代邦德角色的絕佳選擇。他在二十一世紀飾演的詹姆斯·邦德和皮爾斯·布魯斯南的閉幕式是一樣的,但不一樣。這個場景以黑白拍攝,以顯示特工心中情節的陰影,在皇家賭場首映期間在浴室裡勒死了一名男子。這個複雜的内在形式丹尼爾克雷格扮演邦德的獨特個性。《007:無暇赴死》也将是他的告别,續約兩年後,能否完成丹尼爾版的007系列?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的最後一部電影《007》是一個轉折,在他因腳部嚴重受傷而努力完成《捉鬼敢死隊》(Ghostbusters)之後,丹尼爾和許多其他演員一樣,被排斥在重演他的演藝生涯,這個角色是邦德最大的競争對手,他一度認為《捉鬼敢死隊》是他在鬼黨被摧毀後的最後一部邦德電影。因為他不确定自己的身體能否支援他繼續扮演這個角色。

雖然丹尼爾在擔任邦德期間也經曆過疲勞和懷疑,但作為邦德角色的15年經曆充滿了要說再見的人。也許影片的評論在電影史上并沒有成為一部驚豔的作品,但作為丹尼爾告别邦德,已經看到了丹尼爾007系列真誠的感情和愛情,丹尼爾并沒有陶醉于這個角色給他帶來的名利,而是選擇用一部作品讓他和邦德出演, 讓他和觀衆在銀幕上做好,是以在《無暇赴死》中,他需要給故事畫上句号,給出每一條線索。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是以邦德如何向觀衆告别,才是影片誕生的終極原因,也是影片最重要的問題。這部電影是丹尼爾對邦德這個角色最溫暖、最個人的告别,也是丹尼爾面對觀衆最深思、最真誠的演繹。

從邦德自己的心路曆程,從邦德在《皇家賭場》中的自負和真情開始,到《量子危機》中用私人複仇來執行任務,《絕命毒師》在組織和機構中的疑惑,到捉鬼敢死隊的兄弟和反派讓他不得不再次面對自己的過去。如果從這個角度看電影《無暇赴死》,會讓你感到非常感動。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阿斯頓·馬丁D85的光榮回歸

導演凱瑞·馮(Carey Fuon)的《無暇赴死》的體驗比實際電影要短。這部電影節奏很快,特别是在懸疑的開場劇集中,在每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都會引入新的概念。它看起來很棒,有一個棕褐色的意大利廣角鏡頭,一個冷酷的挪威人穿過螢幕,以及一個霧蒙蒙的,刺激的森林追逐,看起來像一部驚悚片。這部電影中有一些技巧娴熟、充滿沖擊力的動作劇,尤其是一系列經典的飛車追逐劇。那麼與邦德關系密切的不是阿斯頓·馬丁D85跑車。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丹尼爾·克雷格(Daniel Craig)在皇家賭場(Casino Royale)中以邦德(Bond)的身份首次亮相,而阿斯頓·馬丁D85跑車則與他一起華麗亮相。通過這部電影,觀衆将了解最初的007特工如何與跑車聯系起來。Skyfall的觀衆再次在Skyfall中看到了阿斯頓·馬丁D85跑車,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Skyfall鏡頭。現在,它在電影"沒有時間去死"中光榮地卷土重來,該電影以幽靈般的結局開始,邦德和瑪德琳駕駛着着名的跑車沿着意大利的沿海公路行駛。開始了他幸福的退休生活,但好時光過多久,幸福的日光越強烈,兩個人的影子就越明顯。邦德期待已久的未來被幽靈黨打破了。

接下來是一場令人難忘的追逐。追逐是由捉鬼敢死隊特工開始的,他們駕駛着1996年的瑪莎拉蒂總裁Evoluzione,一輛2007年的藍旗亞洲THIS,兩輛捷豹XF和三輛凱旋機車,其中一輛由反Primo駕駛。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邦德駕駛着D85跑車沿着馬泰拉蜿蜒的道路行駛,在汽車後備箱下使用了一長串小地雷,這些地雷散落在後方道路上。當邦德處于絕望的境地時,他切換了中控台,跑車的前燈從一對迷你槍機槍中升起。他駕駛跑車旋轉了360次,并瘋狂射擊,利用敵人的四次逃生,在他能夠逃脫之前使用排氣缸釋放煙幕。

為了捕捉鏡頭,電影的創作者使用了兩輛外觀相同的經典D85跑車。為了捕捉邦德和瑪德琳進出跑車的大量特寫鏡頭,創作者使用了EON Productions自己的車輛,該車輛曾在之前的幾個007系列中出現過,包括Breaking Bad和Ghostbusters。所有特效鏡頭均由阿斯頓·馬丁團隊完成,為拍攝專門制作了八個D85複制品。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作為邦德的車手,阿斯頓·馬丁D85在《死侍》中的精彩表演讓觀衆大開眼界,它的展示對于我們的觀衆來說是一場絕對壯觀的視覺盛宴。世界知名的代理商再次與著名的跑車并肩作戰。導演凱裡·馮(Carey Fuon)對這款經典跑車的安排也讓詹姆斯·邦德(James Bond)和他的乘車默契在電影界幾乎不被認可。

拉米·馬利克

在今天的廣告中,對立面的角色已經顯現出來。拉米·馬利克(Rami Malek)在電影中飾演的薩芬(Safin)這個反派角色找到了讓紐帶變得困難的方法。最終,薩芬會明白,他的童年經曆導緻了他殘酷的性格,這種性格在他小時候就根植于他的内心。他從小就失去了孩子般的天真,扭曲的性格使他難以判斷是非。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雖然邦德電影中每個反派都有自己的空域,但相比于《絕命毒師》在反動機和複雜構圖方面,《無暇赴死》反派并不太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氣質和魅力。他試圖讓這個角色更人性化,以便與觀衆産生共鳴,有時觀衆不想與特定的反人産生共鳴。

拉米·馬利克(Rami Malek)試圖将反建黨世界描繪成與反社會反建制形象一樣不忠,但過度正義的原因并沒有讓它看起來像反建制黨那樣可怕和深刻,反建制黨似乎比幽靈黨更深刻。《無暇赴死》對于邦德來說,一個複雜角色的英雄需要複雜的反派來扮演對手,但表面上的螺旋式反差卻在上升,忽略了反派内心劇性的加深,讓留給觀衆的印象隻是一個非常糟糕的強反派,但僅此而已。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這種缺陷暴露在薩芬與邦德的對話遊戲中。該劇的場景布局設計融入了日本元素,兩人面對面坐在一張矮桌上,促進膝蓋長度的談話,實際的對話内容正是因為反動塑造的動機太弱了,以至于本來可以沉沒的正面和負面精神博弈變得有些沉悶。這部劇也是導演凱瑞·福永最好的長篇排練。

新晉升的007代理

007系列《無暇赴死》也注入了新鮮生機,也就是拉什納·林奇飾演的Noomi。這個角色再次證明了007系列對堅強和有能力的女性的偏愛,作為MI6和00特勤局計劃中為數不多的女性之一,林奇很清楚這個角色的重要性和潛在影響。觀衆還可以透過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從不同的角度、不同層次,看到當代女性的形象和力量。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在電影中,邦德辭去了在軍情六處的職務,回到牙買加享受隐居生活,而新的007特工努米作為關鍵職位進入軍情六處,前同僚邦德的交集精彩地展開。

當努米和邦德在牙買加第一次見面時,他們意見不合。努米喜歡戲弄邦德的年齡,讓他不開心,因為她擁有邦德所沒有的東西:她已經足夠大了,可以接受新的正統訓練,擁有新穎的武器,與M關系密切。作為邦德的更新版,她必須達到邦德的水準,這對她來說仍然是一個挑戰。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Noomi的性格堅強,聰明,機智和勇敢,盡管他們偶爾會與邦德發生分歧,但他們與一個強大的團隊相結合。因為他們知道如何快速進入戰鬥模式,并充分利用自己的優勢來完成工作。但是當他們合作時,這是一對非常有趣的夫婦,看起來就像一對有點不合時宜的夫婦。Noomi控制最新裝備而邦德坐在她身後的場景是一個美妙的場景,但在某種程度上标志着Nomi時代的到來。

當代藝術的奇迹

在影片的最後,飛彈像流星一樣爆炸,象征着丹尼爾新世紀的邦德系列,翻到了他所在的最後一頁。邦德終于可以卸下所有的負擔和疲勞,讓代碼007更有意義,因為詹姆斯·邦德。

《007:無暇赴死》—這是丹尼爾·克雷格時代的完美結局

007系列電影在過去幾十年中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每部電影都有其特定的社會和曆史環境,電影的建構方式并不缺乏叙事、女權主義、東方主義、符号學等理論的表達。它展現了以閱聽人接受為目标的叙事模式,以男性視角為中心的世界觀和以西方文化價值體系為中心的文化傳播。

不難發現,它具有一定的叙事模式,分别建立"文明"和"野蠻"對立體叙事模式,反複"敵"卻總是以"勝利"的英雄主義叙事模式和"美麗"與"英雄"的角色結束性别叙事。這些模式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微調,不是為了讓觀衆感到厭煩,而是為了讓觀衆對熟悉感到興奮的新思維方式。這也是為什麼007系列在驚悚片、動作片、家庭片、間諜片中依然立于不敗之地,不斷自我模仿,存在一定的意識形态缺陷的原因之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