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逃離索比堡》是根據曆史上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拍攝的經典電影,片中那些人物,不管是猶太人,還是黨衛軍,都給人印象深刻,他們的原型和真實結局又都是怎樣?

圖1:《逃離索比堡》的劇照,兩位越獄的上司者利昂(左)和薩沙(右)
《逃離索比堡》是根據曆史上的真實事件改編而拍攝的經典電影,片中那些人物,不管是猶太人,還是黨衛軍,都給人印象深刻,他們的原型和真實結局又都是怎樣?
影片片尾是老周很喜歡的風格,成功沖出集中營逃進森林的猶太人,鏡頭逐一定格,逐一介紹這個人的結局,不過影片中的介紹非常簡單,老周就來詳細說說。
第一位就是猶太人裡策劃、組織越獄的上司者利昂,他原來是波蘭盧布林的猶太人,家裡是開面粉廠,還當過盧布林的市議員,是以有頭腦有見識,在處理各種複雜事情時都很有能力,由此在集中營這樣的地方依然很有威望,成為越獄上司人也是衆望所歸。尤其是他在看到别人越獄失敗後,黨衛軍不但處死了越獄者,還處死了另外的無辜者作為對其他人的警示。利昂就果斷決定不是組織少數人越獄,而是組織整個集中營的人集體越獄。
應該是在納粹死亡集中營和猶如地獄裡的惡魔一般的黨衛軍眼皮底下,要組織越獄,而且還是整個集中營的所有人集體大越獄——估計大多數人連想都不敢想!而他就這麼想了,并按照這個思路去制定計劃,絕對是個有膽有識有原則的牛人!
在越獄中,利昂也成功逃出了魔窟,并活到了戰争結束,但是很快就在當地的一場反猶騷亂中被害——折柳必須要說明,在歐洲各國都有反猶排猶,并不是納粹德國一家,隻是納粹變本加厲,将反猶提升到了種族滅絕的程度。利昂的結局實在是令人扼腕歎息,如果他有機會去以色列,很有可能會在以色列政壇上有所建樹,畢竟他是很有上司才幹的。
第二位是蘇聯軍官薩沙,全名亞曆山大·彼切爾斯基,蘇聯猶太人,畢業于蘇聯羅斯托夫國立大學,是個音樂教師,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争爆發的第一天就主動報名參軍,先後參加多次戰役,後來在1941年莫斯科以西的維亞茲馬合圍戰中被俘,當時他已經是中尉軍官了。由于在德軍戰俘營中被發現是猶太人,是以在1943年9月和另外幾十名蘇軍戰俘中的猶太一起被送到索比堡,他是這批猶太戰俘中軍銜最高的軍官。
圖2:劇中的薩沙
【本号關聯視訊号“老周新觀察”,可在站内搜尋,同時全網各大視訊平台同步推出,敬請加關注多支援】
他很快就和利昂建立了信任,共同上司集體越獄。如果沒有這批戰俘,越獄很可能失敗,畢竟受過正規軍事訓練的軍人,和普通老百姓還是不一樣的,對于越獄這樣帶有鮮明軍事性質的行動,在策劃、組織和實施各方面,都更有優勢,正是在薩沙的大力配合下,越獄取得了成功。
圖3:現實中的亞曆山大·彼切爾斯基
逃出集中營後,薩沙找到并加入了白俄羅斯曉爾斯遊擊隊,繼續和德軍作戰。後來蘇軍主力反攻,遊擊隊和主力勝利會師。薩沙因為曾經的被俘經曆受到審查,随後被編入第1波羅的海沿岸方面軍第15懲戒營,因為作戰英勇,到戰争結束時已經晉升大尉軍銜。戰後他就生活在家鄉羅斯托夫,當了一家歌劇院的經理,直到1990年去世。2007年,羅斯托夫市政府将彼切爾斯基故居前面的一條街道以他的名字命名,作為對這段曆史的紀念。
在劇中,為了和利昂經常接頭商議不被人懷疑,利昂為薩沙安排了猶太姑娘盧卡,以談戀愛為掩護。但這段僅僅隻有兩個星期的假戀愛,卻使盧卡愛上了堅毅果敢的薩沙,而薩沙卻拒絕了盧卡的感情,因為他已經有了妻子和女兒——劇中這一段情節,薩沙面對盧卡的表白,顯得手足無措,既不想傷害盧卡,也不想對不起自己妻子,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來應對這個狀況了。
這不是電影杜撰出來的,即便是杜撰的,也完全合情合理。這還真是真實的故事,這可比好萊塢的阿慶電影還富有戲劇性。
盧卡還送了薩沙一件自己手工縫制的襯衫,希望能給他帶來好運。薩沙越獄當天就穿着這件幸運襯衫,如今,這件襯衫作為當年被壓迫者反抗暴政追求自由的象征被收藏在明斯克戰争博物館。
至于盧卡,有人看到她跑進了森林,但之後就再也沒有她的音訊,戰後薩沙和很多索比堡的幸存者都到波蘭東部尋找,始終沒有任何發現,她就像消失在了這片森林中……
圖4:劇中的盧卡
還有一個十七八歲的猶太少年所羅門,這是公元前1000古代以色列的第三人國王的名字,他是個會打造金器的金匠,是以到了索比堡之後沒有被送入毒氣室,而是被留下來給黨衛軍打造各種金飾品,當然原料都是被害猶太人的金項鍊、金戒指甚至是金牙。
圖5:劇照,被害猶太人的金項鍊、金戒指甚至是金牙
當所羅門知道自己的家人到了索比堡就遇害之後,就異常堅定地要報仇!他在後來的越獄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利用打造金器的工具秘密制造了十幾把匕首,還找例會偷出了三支步槍,這也是越獄者最重要的武器。
這個人物很有意思,他在集中營也和一個猶太姑娘談起了戀愛,但這個姑娘要比他大好幾歲,是以一開始是拒絕他的,但他說:“如果我是第一次吃蘋果,一定不會挑青蘋果。”——很有生活哲理,在後來的越獄時,所羅門成功逃進了森林,而他的女友卻倒在了半路上!
圖6:劇照,越獄時所羅門抱起中彈倒下的女友
所羅門後來也參加了遊擊隊,并活到了戰争結束。戰後他移民巴西,依然為追查逃亡到南美的納粹餘孽不懈努力。
說完了正面人物,再接着說說反派,集中營的那些黨衛軍看守。當年這些黨衛軍,在猶太人眼裡不啻于惡魔,他們掌握着猶太人的生殺大權,一個手勢就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在他們看來,戴着大衛星标志的猶太人,就是任由他們宰殺的羔羊。殊不知,就在戰争期間,猶太人的複仇就開始了,戰争後期盟軍中的猶太士兵就對這些雙手沾滿猶太人鮮血的劊子手展開了抓捕,有些被送上了軍事法庭,有些則直接被以私刑處決。到了1948年以色列建國後,更是将追捕當年的納粹餘孽作為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最經典的就是以色列的情報機關摩薩德從阿根廷萬裡追兇,将著名的“集中營屠夫”阿道夫·艾希曼“抓捕”——确切說是綁架回以色列審判,最後判處絞刑,也算是報了當年的一箭之仇。
劇中的黨衛軍形象塑造地非常到位,堪稱銀幕黨衛軍的經典,這些黨衛軍不可一世的神情,鞭打猶太人的殘暴,殺人時的冷血,都可謂入木三分。
圖7:劇中的黨衛軍形象刻畫得入木三分
黨衛軍一級突擊隊中隊長(相當于上尉)弗朗茨·施坦格爾是索比堡集中營的司令官,一把手,不過他在劇中出場并不多,好像就隻有影片剛開始,一列運送猶太人的列車即将到來,集中營裡的猶太人勞役在站台上列隊就位,施坦格爾進行了訓話,主要意思就是不認真幹活就會被處死。
他在越獄前幾個月調到了另一處死亡集中營,戰後他先是逃亡叙利亞,最後逃到巴西。1967年他被巴西警方逮捕,引渡到西德,被判處終身監禁。1971年在監獄中突發心髒病而死亡。
在劇中給人印象最深刻,最兇殘的黨衛軍是集中營的二把手,黨衛軍二級突擊隊中隊長(相當于中尉)古斯塔夫·瓦格納,戰前曾當過司法警察,當集中營的看守,正是他的本職,看來黨衛軍還是很會發揮每個成員的特長。在索比堡瓦格納的所作所為可謂毫無人性,是最殘忍的一個惡魔。殺死打黨衛軍耳光的猶太老頭,殺死藏匿嬰兒的猶太母子,讓13名越獄失敗的猶太人各自找一個同伴一起處死,都是他的“傑作”。
圖8:現實中的瓦格納
在越獄前一天,他正好離開集中營公幹,是以越獄當天不在集中營,不然他肯定第一個要被猶太人幹掉的元兇!納粹戰敗後,他逃亡到了巴西,但還是被紐倫堡國際法庭缺席判處死刑。1970年代他在巴西投案自首,卻因為當地親納粹勢力的庇護,沒有被引渡到西德或以色列,依然逍遙法外。他還接受過BBC的采訪,在采訪中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無忏悔之意,說都是奉命行事,将自己的罪惡推得幹幹淨淨。1980年,他在巴西聖保羅自己的寓所斃命,屍體的心口上插着一把刀,但官方認定是“自殺”——顯然這是猶太人的複仇,而且别忘了,所羅門也在巴西,他就參加過多次對集中營黨衛軍看守的追捕!
還有一個黨衛軍看守是黨衛軍一級突擊隊小隊長(相當于軍士長)卡爾·弗倫澤爾,戰前是個木匠,1933年加入納粹黨,1939年加入黨衛軍,1942年調到索比堡集中營擔任第一區(就是負責毒氣室殺人和焚屍爐火花)指揮官。
他也是索比堡最殘暴的看守之一,一次兩名囚犯逃跑,卡爾親自挑出二十名囚犯送進毒氣室作為報複。在劇中他就是那個被猶太老頭打耳光的黨衛軍。由于第一區幹的是最見不得光的罪惡行徑,是以和其他營區是隔絕的,他也是以沒有被猶太人幹掉。在越獄開始後,他就成了整個集中營軍銜最高的看守,負責布置随後的搜捕。
圖9:劇中的卡爾(左,手持沖鋒槍)
索比堡越獄之後,索比堡集中營被黨衛軍首領希姆萊下令廢棄,瓦格納和卡爾都被調到其他的集中營,繼續擔任看守。
戰争結束後他隐姓埋名逃過了追捕,直到1962年才被人舉報而入獄,但此時西德已經廢除了死刑,是以他逃過了死刑的處罰,隻是被判處終身監禁,1982年由于健康原因假釋出獄。
卡爾出獄後提出希望見一下當年索比堡的幸存者,在西德政府的安排下,一位當年索比堡的幸存者紮伊夫來到西德,和卡爾會面。紮伊夫在索比堡的時候隻有十五歲,就是片中那個跑來跑去傳信的小男孩,他幸運地活到戰争結束,後來定居美國。盡管見面時卡爾已經是一個疾病纏身的羸弱老頭,但紮伊夫還是一眼就認出了卡爾,當年他還曾為卡爾擦過皮靴,更記得他似笑非笑的表情和手裡令人不寒而栗的皮鞭。
圖10:紮伊夫和卡爾的會面
紮伊夫好奇的問卡爾為什麼想見索比堡的幸存者,卡爾回答是為了當面表示道歉,他承認自己親手殺過人,也指揮過烏克蘭警衛殺過人,但這都是戰争的錯誤,戰争改變了很多人,自己原來是個木匠,是以希望在臨死前得到幸存者的原諒,像個木匠,像個普通人那樣離開這個世界。
但是紮伊夫最終還是沒有接受他的道歉。卡爾繼續尋找索比堡的幸存者道歉,他一直到1996年才去世。
戰争确實會改變許多人,但是在面對殺戮的時候,即便是有指令,你是會把槍口擡高一寸,還是會同流合污?紮伊夫後來成為一名作家和曆史學家,他在自己的書裡有這樣一句話:“你并不了解你自己,隻有當災難來臨時,你才會知道你是誰。”
(本文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