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濱城”
“濱城”之于天津,究竟意味着什麼?
在我國,可以稱得上“城”的大城市不多。除了一些省會城市無非也就是“羊城”、“申城”、“京城”等。濱海,為何能被稱為“濱城”?今天,小編将帶您從六大因素、人文、地理、曆史等三個方面來做分析。

何以為“城”?
★ 夠“全”才可稱為城
濱海新區港口、旅遊區、工業區、自貿區、商務區、物流園、生态園、中關村、創業園、科技園,一個城市該有的産業鍊濱海新區全都有。而且,中國小、大學職專等教育配套完善,商場、醫院遍布全區。
生活配套完善
天津港對于天津來說,意義不言而喻,可通達全世界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而且高鐵站林立,規劃中的環渤海高鐵、京滬二線等重要線路,都在濱海新區設有多個停靠站。并且,高速公路四通八達,除地鐵9号線之外,在建的還有Z1、Z2、Z3、Z4等地鐵線路。這麼多地鐵同時在一個區開建,在國内各大城市中都實屬罕見。
★ 夠“大”才可稱為城
濱海新區有着153公裡的海岸線,由天津港、開發區、保稅區和空港、高新區(華苑)、東麗區和津南區的部分區域以及塘沽、漢沽、大港以及組成,是我國北方最大的港口。區域面積達到了2270平方公裡,相當于我國上海的兩個浦東新區。可以說,濱海新區在天津市的位置就好似甯波之浙江、青島之山東、大連之遼甯。
★ 夠“富”才可稱為城
毫不誇張地說,濱海新區的GDP占據天津市的半壁江山。其中,泰達開發區曾經連續15年獲得商務部國家級開發區綜合發展水準考核評價全國第一,經濟總量和産業基礎排名連續17年位列全國第一。調整産業結構之後,仍然排名前列。已經有近120家《财富》500強的跨國公司在天津開發區投資了近400個項目。
★ 有 “容”才可稱為城
因為濱海新區是開放包容港口城市,是以,濱海和天津的人文文化截然不同。盡管這裡的外地人很多,但濱海新區人民卻并不排外。來自五湖四海的兄弟姐們,在這裡都能找到歸屬感,他們共同努力奮鬥着,為濱海新區這個大家庭發光、發熱。
★ 具 “能”才可稱為城
濱海新區不僅是傳統的大造船、大化工、大動車的制造地,還是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測器運載火箭的制造基地;疫情期間,泰達潔淨更是生産了世界上一半的口罩濾材;空港的空客亞洲總裝線與法國圖盧茲、德國漢堡、美國莫比爾,共同構成了空客系列在全球的四座總裝線。
濱海新區在制造業中最重要、規模最大的兩個領域要屬汽車和電子資訊産業。其中,汽車産業在濱海新區既有自主品牌又有合資品牌,聚集了一汽豐田、一汽大衆、長城汽車三大品牌,形成了完整的汽車産業鍊以及穩健發展的産業格局。
而且,曙光高性能計算機、360、一飛智控無人機、電子資訊産業領域,飛騰CPU+麒麟OS作業系統等等均安家濱海新區。
《2019世界智能制造中心城市潛力榜》中,濱海新區在發展潛力上超越法國巴黎和德國柏林,位列第十名。放眼國内,也僅僅落後于上海、深圳、蘇州這樣的科技和制造業強城,并且,潛力值甚至超越了北京。
★ 有“史”才可稱為城
濱海新區的北塘古鎮,承載着塘沽600多年的曆史,大沽炮台見證了清朝興衰,永利堿廠更是有着中國化學工業搖籃之稱..... 1986年,國務院同意天津規劃提出的“一條扁擔挑兩頭”的城市布局結構,首次明确了天津的城市空間結構由單核心向雙核心發展。于是,濱海新區的座座高樓在這片曾經荒蕪的鹽堿灘上拔地而起…… 2006年,中央将濱海新區定位為“帶動環渤海地區經濟發展的核心”、“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先進制造研發轉化基地”、“繼深圳特區和上海浦東之後的中國經濟第三增長極”,由此,濱海新區的開發開放上升為國家戰略。
在随後的2009年,天津市發展戰略規劃(征求意見稿)出爐,正式提出了“雙城雙港、相向拓展、一軸兩帶、南北生态”的總體戰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雙城”概念首度出爐。 2010年,濱海新區第一屆人大、政府和政協同時挂牌,從此濱海新區進入了發展快車道。
濱城未來依舊可期
雖然濱海新區雖然通過工業園區開發的方式實作了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已經進入到了工業化後期階段。
港口開發與城市規劃建設不協調、重工業發展與城市發展不協調、二次産業與三次産業比例不協調、經濟體量與人口繁榮度不比對的問題逐漸顯現出來。城市功能的短闆暴露得已經相當明顯,這已經成為濱海新區發展道路上的絆腳石。以人口為例,浦東新區有550萬人口,而面積卻僅相當于濱海新區一半,而人口據傳言連浦東新區的一半都不到。
故此,濱海新區要吸引人才和投資、提升長遠競争力,補齊城市功能的短闆,是形成有效投資和發展動能的務實之舉。是以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濱海和天津之間的736平方公裡的土地,作為了生态屏障帶種樹修複生态。如此相等于兩個天津市區的面積的綠化帶在中國是數一無二的。
隻有環境好了,人才會留下。未來的城市發展并不隻是有多少工廠,還要看環境好不好。放眼全國,天津市的醫療條件是數一數二的,先天的教育優勢又是相當明顯。環境好起來以後,城市的人口增容問題,壓根不用愁。将來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濱海雄安互為犄角。濱海主要還是經濟,而且産業調整完善,生态修複之後,濱海不光承接天津四郊五縣、河北、山東的人口,還要虹吸北京的人口。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濱城”的稱呼并不是來自民間,而是濱海新區全員核酸檢測時,由““天津日報”、“津雲”、“天津釋出”、“濱海釋出”、“天津廣播”等官媒喊出來的。而“濱城”這一高大上的名字橫空出世,恰恰填補了這一缺陷,振奮人心!特别是在天津經濟已經很長時間在全國底部徘徊的背景下,這一稱呼會給天津、給濱海新區帶來活力。
黎明之前是黑暗,改革之前會疼痛。但是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如今,天津每年召開一屆智能大會,智能産業天津全力打造;國展中心已經竣工;疫情期間,引進麒麟軟體項目;天津第3季度GDP已經開始正增長!誰還能說,未來20年天津沒希望?
來源:天津掌上濱海 X中産
部分圖檔來自于天津經開區-泰達|攝影:劉鋅洋(侵删)
編輯:濱海中關村天保融彙商務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