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夏》,藍色的天空,一抹夏天的清爽綠色,在衆多電影的封面中,它的封面獨樹一格,顯得格外清新。
而《留夏》這個片名也十分耐人尋味,“留夏”是何意?“留住夏天”,還是“留下”?有什麼被留下了,抑或是誰留下了什麼?其背後的含義引人遐想。

《留夏》電影封面
<h1 class="pgc-h-arrow-right">電影劇情介紹</h1>
在電影的開頭,田野的綠色從導演的鏡頭中鑽了出來。露珠、稻田和蜻蜓,一幅生機盎然的夏天景象實在拍的太美好!
隻看前面兩三分鐘,滿屏的綠色,甚至以為這是一部講述農村風景的紀錄片。然而,鏡頭一轉,來到了一個小男孩的教室,他就是片子的主人公——張翰祥。
從這裡開始,鏡頭突然變得異常真實,就仿佛是平時我們用手機拍的家庭視訊一樣,沒有一絲電影的夢幻與超現實感。
張翰祥是一個國小三年級的學生,電影從他與小夥伴張子樂去偷村裡人的西瓜被逮住開頭。取景就在一個小村莊裡,整個片子拍出了很多農村孩子童年的回憶。
依依在田裡玩耍的劇照,很美
<h1 class="pgc-h-arrow-right">被“留下”的孩子</h1>
其實電影講述的主要是的農村生活。
片子中,除了從城裡來的依依,其他小孩都是留守兒童。父母為了生活不得不到大城市打工,沒有條件照顧孩子,隻能把孩子留在老家,交給爺爺奶奶照顧。
在《2019留守兒童調查報告》中指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通常有三種類型:無能為力,隻管“吃”的放縱型;隔代教育,隻顧“給”的溺愛型;寄居他家,無法管的放縱型。
張翰祥和張子樂就是典型的爺爺奶奶管教不了,隻給他提供一日三餐的類型,而另一個小胖則是被奶奶溺愛着長大的孩子。
一天晚上,一群鄰居聚在一起閑話家常時,張翰祥因為還沒做完作業,奶奶随口說出的就是“不好好做作業,長大以後隻能像你爸爸那樣去開車”。
《留夏》劇照
平時,她指導不了孩子的功課,有事情不會好好跟孩子溝通,隻是一味說教。當張翰祥為了幫張子樂,情急之下用磚頭打破小胖的腦袋後,奶奶也隻是罵他不懂事,然後拿着錢和雞蛋去賠罪。
奶奶不了解孩子為何打人,也不去教育他怎樣才是對的處理方法,隻是大罵一頓,獨自前去道歉。這對做錯事的孩子而言,起不到半點教育意義,反而會引發他的反抗意識,因為你沒有嘗試去了解他真正的想法。
孩子身邊的人,就是孩子的老師,言傳身教的不僅僅是優秀的品質,那些壞的言行,也會潛移默化地被孩子吸收。
對于留守兒童,除了孩子的學習,他們的人身安全也是備受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在片子裡,拍攝的都是孩子們在田野玩耍,和同伴一起遊戲,其樂融融。然而,若用心去觀察便發現其中危機四伏。
在奶奶睡午覺時,張翰祥帶着張子樂和依依,跑到了一個小懸崖上面玩,依依差點失足掉下懸崖。在依依說那裡很危險快點離開之後,張子樂隻是笑話她膽小。
而後,他們又在河邊嬉戲玩耍,水的深淺尚不可知,但萬一其中一個沒站穩,掉到河裡出現溺水事故也是極有可能發生的。
三個孩子在河邊嬉戲
被留下來的孩子,其實無論從學業、身心健康還是生命安全方面來說,都得不到應有的保障。
2011年,一本名為《中國留守兒童日記》的書被出版,收錄了貴州省安龍縣萬峰湖鎮毛草坪國小26個留守兒童的日記。
“不要再吃了,再吃的話明天就不夠了……”
“餓着肚子,一直挨到下午放學。我餓得好像連腸子都不在了。”
“我真是想哭,爸爸好不容易才到家,可是才這麼一個晚上,他又要走了。”
“我去離家較遠的一口水井挑水。剛走了一半的路,看見那些黑色的樹影子在動,我很害怕,怕得我站了好久。後來我還是繼續向前走了。”
“我想對媽媽說:“你隻生了我和弟弟,沒有養育我們,你根本沒有盡到一個母親責任!”
孩子們用自己最稚嫩的筆觸寫下的句子,卻看得人心裡生痛……小小年紀,他們承受了太多沉重的擔子,卻無法逃脫。
在《留夏》裡拍攝的更多是孩子們享受暑假的快樂,卻也在深刻地提醒着我們:
在做農活的張翰祥
<h1 class="pgc-h-arrow-right">被“留下”的老人</h1>
除了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問題也在近年來廣受關注。辛勞了一輩子的父母養大了孩子,照顧了孫子,最後變成了孤零零的空巢老人。
在年老色衰,行動不便且諸多病痛的暮年之時,他們被留在了老家,說得過分一點,就是自生自滅了……
中國人常說“養兒防老”,但現在看來這句話早已變成一句空話。
在《留夏》中,基本上出現的都是兒童與老人家。鏡頭也常常對焦在張翰祥奶奶的身上。她獨自照顧孫子,獨自在田裡幹農活。
有一次,在烈日炎炎下,她在玉米地裡被曬得睜不開眼睛,嘴唇發白,眼看着就要暈倒,讓人不禁揪住了心,害怕意外真的降臨……
回家後,她發現自己辛辛苦苦存起來的錢被張翰祥偷走後,跌坐在門邊。後來追着張翰祥打的時候,通過張翰祥的角度看着奶奶喘不過氣、發抖着慢慢蹲下的場景,真的讓人忍不住眼角濕潤……
看到張翰祥的奶奶,就想到我自己的奶奶。在爺爺去世後,她在市裡三個兒子家輪流住着,但始終無法适應外面的生活。兒孫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忙,沒有時間陪她。她也不敢獨自外出,害怕走出去就認不得回來的路……
最後,她選擇一個人回農村住。是以,遠在廣州的我隔一天就要給她打一次電話,每每她沒有接電話,我心頭就會湧起強烈的不安感……
曾經,我隔壁家的奶奶因為心髒不好,暈倒在路邊。所幸有人路過發現,及時送院。如果她暈倒在家,估計幾天都不會有人發現……
2014年,嘉興的陳先生發現打回家的電話無人接聽,一開始沒放在心上。之後屢次打電話回家,依然無人接聽。當他從上海趕回家,推開門後聞到的是一股惡臭,看到父母一個趴在地上,一個躺在床上……
類似這樣的新聞很多,面對這樣的悲劇,我們在痛惜的同時,更要重視空巢老人的問題。
奶奶身體出現不适,張翰祥在後面默默看着這一幕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說過他很喜歡一句話是“每一次分别都是一次小型的死亡”……
在與父母分别時,這樣的“死亡”或許更大,也更有可能發生……請珍惜每一次機會,常回家看看,多關心他們。如果可以,盡量不要讓他們在暮年之時還要承受老無所依的孤獨……
暑假結束,張翰祥爸爸回來也不過夜,當天就把張翰祥接到城市讀書了。當張翰祥依依不舍地離開後,隻剩下奶奶一人,走在回村那條仿佛看不到盡頭的小路上……
之前,在這條小路上,依依離開了,張翰祥獨自站在那裡目送她。他是被留下的那個。而這次,被留下的則是他的奶奶……
奶奶獨自回家的孤獨背景
片子最後,在昏暗簡陋的房子裡出現了奶奶獨自一人收拾碗筷的場景,一種孤獨感油然而生……
被留下的人,心中承受的負面情緒,誰又能真正知曉呢?
吃完簡單晚飯後的奶奶
<h1 class="pgc-h-arrow-right">被“留下”的農村</h1>
随着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城鎮的發展也越來越快,農村城鎮化也在加快着步伐。
然而,并非所有農村都能成功城鎮化,它們承受着經濟飛速發展所帶來的沖擊,被遠遠地甩在了曆史的背後。
越來越多農村村民選擇離開家鄉外出發展,一年到頭也很少回家,現在的農村基本上已經喪失了以前的功能。
青壯年基本都變成了輸出的勞動力,農田被荒廢,一片蕭條。
城市的高樓大廈越蓋越高,農村的人口越來越少。很多在城市長大的孩子基本都不太樂意回到老家,即便隻是過年那幾天也會讓他們無比厭煩。
是以,越來越多小孩任性地拒絕跟父母回農村,父母也隻能遷就孩子,選擇留在城市過年。
一年到頭都在等兒孫回家過年的年老父母,就如同被甩下的農村本身一樣,也被永遠的留在了時代的最後。
當這一輩依然留守在農村的老人相繼去世,農村大概也會随之消失。
在《留夏》裡,導演用了很多鏡頭來拍攝農村美麗的景色,或許這樣的景色,在不久的将來會變成一部分人的記憶,一段永遠被留在曆史中的已逝風景……
電影片頭,遠鏡頭拍攝被逮住的張翰祥與張子樂
<h1 class="pgc-h-arrow-right">後記</h1>
時代在前進,跟不上腳步終将會被抛棄。但時代啊,你前進的步伐能不能慢一點,再慢一點,讓我們把那些充滿回憶的景色都深深地刻在腦海裡,都留在記錄的片子裡?
時間在飛逝,一代又一代人的身影終将會被抹去。但時光啊,你飛逝的速度能不能慢一點,再慢一點,讓我們在好好看看那個曾經深愛我們的人,讓我們好好再愛他們多一點?
爸爸已經走遠,張翰祥依依不舍地與奶奶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