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波爾多大劇院前的廣場外人來人往,很多街頭藝術家會選擇在這裡進行表演。
這天,廣場上的行人紛紛停下腳步,聚在一起,圍觀蒙着面紗的中國女孩彈琴。
一台古筝,一身漢服,像極了古典小說裡的形象。她看起來與周圍的一切迥異,但手指間的琴弦聲卻重塑了人群的秩序。
無論是古典音樂中的高山流水,民族風情的《賽馬》,武俠影視劇裡的恩仇快意,二次元動畫裡的插曲,還是《克羅地亞狂想曲》,都被她“折疊”進那些琴弦中。每一次展開,都給人一種全新的印象,可以抒情,也可以歡脫。彈到盡興處,常常有人伴随着音樂,跳起舞來。
這個蒙着面紗的女孩名叫彭靜旋,來自湖南懷化,今年25歲,在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留學。波爾多大劇院是她最常去的演出地點,因為疫情的緣故,她戴上了口罩,又加了一層面紗。
今年2月份,彭靜旋(頭條号:@碰碰彭碰彭)開始把她在街頭表演的視訊,釋出在今日頭條與西瓜視訊上,僅僅半年時間過去,就吸引了800多萬人的關注與喜愛。
<h1 class="pgc-h-arrow-right">在人群中</h1>
大學畢業後,彭靜旋選擇去法國讀研究所學生,專業是音樂理論。
2018年的暑假,她和媽媽說想把古筝帶去法國,因為每當外出時,她經常看見法國的藝術家在街頭表演,小提琴、吉他、唱歌、跳舞......但很少見到中國樂器,也從來沒見過中國人表演。她想試着在街頭做一次演出。
古筝是國小時候媽媽給她買的,跟了她十多年,可以說是她的寶貝。古筝彈的時間越久,音色越清澈,也越珍貴。是以,彭靜旋也是下了很大決心,才決定将古筝運到法國。
第一次在街頭演出時,她帶了古筝、琴架、折疊凳、音箱,還有宣傳古筝的小冊子,并從衣櫃裡選了一件白色的裙子,頭發半紮。
那次,她演奏了幾首帶有中國風的流行歌曲,比如《青花瓷》、《賽馬》、《阿拉木罕》,還有幾首傳統曲子,比如《高山流水》、《漁舟唱晚》等等。同學和她一起去的,路上她有些忐忑,“不知道效果怎麼樣,他們喜歡不喜歡,沒人聽怎麼辦?”
演出進行了半個小時,反響不錯。在法國,人們有為街頭表演付費的傳統。不斷有人把錢丢進琴箱,還有人在她彈琴的時候站在旁邊合影。她懸着的一顆心才放下了。
後來,每半個月,她會去波爾多劇院附近演奏一個小時,她的同學在旁邊幫她拍視訊。
視訊中,她身着漢服,長發飄逸,動情地彈奏着耳熟能詳的中國歌曲,而觀衆卻是金發碧眼,身着西裝、牛仔褲和皮夾克的外國人,他們用驚奇、陌生的眼神看着她,像看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閨閣女子,從古代穿越而來。
<h1 class="pgc-h-arrow-right">與古筝結緣</h1>
彭靜旋的家庭音樂氛圍濃厚,但如此吸引人的旋律,并不是輕易就能練成的。天賦和汗水缺一不可。
她的舅舅拉二胡,是樂團的二胡首席,她的媽媽喜歡唱歌,總會在家中唱《好日子》、《辣妹子》和《小背簍》等民歌。而母親對音樂赤誠的熱愛和堅持不懈的态度,對年少的彭靜旋也産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耳濡目染下,她也對中國傳統藝術有了不一樣的情愫。
小時候看《還珠格格》,她最喜歡看紫薇彈古筝,覺得古筝又好聽又好看。有一天媽媽帶她去樂器行,想給她買個樂器,她的小手指指向了一架古筝。然後從7歲開始,她便與古筝結緣,一直彈到現在。
上學時,彭靜旋喜歡參加各種節日的文藝彙演,比如,六一兒童節彙演、元旦彙演,夏令營的文藝比賽,她一個不落。每天,彭靜旋雷打不動地練習古筝兩個小時,練琴時,媽媽會一直在身邊陪着她,隻要她覺得枯燥無聊了,媽媽就會給她唱譜子聽,讓原本枯燥無聊的練琴生活變得溫馨有趣。
初二,她考過了古筝十級。國中畢業,她十四歲,決心成為一名專業的古筝演奏者。她想去武漢音樂學院附中學古筝。
後來,她一個人去了武漢,住在音樂學院附中的宿舍裡。每天早上八點起床,八點半去琴房練琴,練到十二點點吃午飯,回宿舍休息一會兒,下午兩點繼續練琴,六點吃晚飯,晚飯後回到琴房,練到九點,回去睡覺。宿舍、琴房、食堂三點一線,幾乎不出校門。
在大學,每年彭靜旋會做十幾場演出,課餘,她在琴行教小孩彈琴,收入不錯,畢業後,她本可以加入國樂團,但後來還是決定出國留學,增加自己的音樂理論素養,同時也想找尋另一種生活。
<h1 class="pgc-h-arrow-right">音樂跨國界</h1>
說實話,在網絡上走紅,完全出乎彭靜旋的意料,畢竟,她本來隻是想在街頭練練膽。但更多的關注也給了彭靜旋一個機會——讓更多人認識古筝和中國音樂。
在法國,很少有人知道這種樂器,他們以為古筝源自日本,甚至當彭靜旋開始穿漢服,他們也以為這是和服。
地鐵上,經常有小朋友拉着彭靜旋合影,大人也會好奇地詢問,她告訴對方,古筝是一種中國撥弦樂器,已經有兩千年五百年以上的曆史,也被稱作“東方鋼琴”。
古筝沒有英文翻譯,也沒有法文翻譯,她便耐心地教對方念,“guzheng”。後來,她幹脆在演出時豎了一塊牌子,用中文、法語、英文、拼音分别标明寫法。
彭靜旋後來發現,街頭演奏更适合節奏明快的歌曲。在她的表演中,最受歡迎的的曲子是《上海灘》和《賽馬》。《賽馬》原來是一首二胡曲子,節奏奔放,每次演這首曲子,人們都會跟着跳起舞。國内的觀衆也喜歡,彈奏《賽馬》的視訊在西瓜視訊上播放量超過了2000萬。還有《赤伶》,夾雜昆曲的唱腔、戲腔,和古筝疊加,很受外國人的喜愛。
有一次,一個法國老太太聽完她的《琵琶語》說,這首曲子給她一種小橋流水,曲巷人家的感覺,“非常好聽,謝謝你,古筝的聲音像水一樣。”老太太這樣說。那一刻,彭靜旋覺得音樂是跨越國界的。
去年,她為自己計劃了一場“帶着古筝去旅遊”,打算去歐洲的各個國家表演。她去了巴黎,在埃菲爾鐵塔下彈琴,還去了瑞士,在日内瓦湖邊也彈了一場,人們的反應都很熱烈,為她鼓掌。瑞士一位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作曲家,在網絡上看了她的視訊,邀請她去音樂廳演出,還有人邀請她參加他們的婚禮。
走紅的這段時間,彭靜旋一直生活在法國,她覺得自己的生活并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她也不把自己定義成網紅,“頂多算是彈古筝彈出圈了”,她說,“我一直是低着頭彈琴的,走在路上也沒有人認識我,對我的影響也不大。可能讓更多的人了解或者喜歡古筝了,如果因為紅能接觸到我喜歡的明星,我還是蠻開心的。”
目前,彭靜旋已經順利通過答辯,即将畢業。她想試着申請博士,還想等疫情過去,繼續帶着古筝環遊歐洲,向更多的外國人展示中國音樂。她希望她的生活和街頭演出一樣,複雜少一些,快樂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