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日本漫改電影《工作細胞:細胞大作戰》全國公映,目前累計票房626萬元;在網上,該片的評分高達7.1分,評價相當不錯。

《工作細胞:細胞大作戰》由小倉宏文執導,影片改編自清水茜創作的漫畫《工作細胞》,講述了白細胞與紅細胞遇見了善良的一般細胞以及迷路的乳酸菌,為了将乳酸菌護送至同伴所在的地方,白細胞與一般細胞朝着腸道前進,然而他們卻與複活的最強對手癌細胞狹路相逢……一場關于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即将在體内世界上演。
光看上面這段故事介紹,有人可能還比較難了解。因為人體内的血細胞和白細胞何其多也。其實影片采用的是“拟人化”的表現手法,比如,片中的乳酸菌就設計成像企鵝一樣的小動物,作為乳酸菌這類物質的代表。血小闆、白細胞(白血球)、記憶性T細胞、自然殺傷T細胞、癌細胞等等,也都由一個個具體的人物來代表,有的幹脆帽子上寫着“血小闆”的字樣,而這些人物的個性也對應着這類細胞的特點,比如癌細胞,就是一副兇神惡煞的模樣,而且本身具有不斷分裂繁殖的特點,于是出現了無數蒙面的人物造型,就好像《黑客帝國》中能夠無限複制的網絡殺手史密斯。
《細胞大作戰》首先是一部科普電影。如果對于人體的腸道知識有一定了解,可能看起來會更加入戲。影片涉及到的人體腸道的菌群平衡和有害菌、無害菌、中性菌等,看完後會增加不少知識。比如平常要補充乳酸菌、雙歧杆菌等有益菌的攝入量,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對于感染了幽門螺旋杆菌的患者,要及時治療,因為該細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緻病因素之一等等。
與那些嚴謹的科普視訊節目不同,《細胞大作戰》同時也是一部劇情電影。創作者把人體的腸道當作了一個“人類世界”,把細胞、細菌等微生物當作了“人類社會”,影片中涉及的是一場危及“人類社會”生死存亡的危機,于是片中出現了正邪對立的兩大陣營:乳酸菌、人體細胞、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自然殺傷T細胞、記憶T細胞就是正義的一方;而幽門螺旋杆菌、癌細胞、病原性大腸杆菌、産氣莢膜杆菌等就成為了邪惡的一方,它們的使命就是讓人體生病,最終毀滅人體。此外,影片還将調節性T細胞設計成一個“中性人”,她有保護免疫細胞的功能,但癌細胞通過“僞裝”讓自己成為免疫細胞的同類,進而當免疫細胞集體攻擊癌細胞時,首先就面臨着來自調節性T細胞的對抗,這一特性,讓調節性T細胞成為了一個被假象蒙蔽了雙眼的女殺手,她最後的“幡然醒悟”,是這部影片最高潮的地方。
影片的前面部分拍攝有些呆闆,正邪雙方的戰場由人體的胃到小腸,再到大腸,最後是直腸。影片為了讓觀衆看明白,有些地方直接上解說,跟科教片很像。片中最精彩的要算白細胞、記憶性T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聯合起來跟癌細胞和被真相蒙蔽的調節性T細胞對決的場面,充滿了日漫電影中常見的精彩打鬥和想象力。癌細胞和白細胞之間的對話,也非常拟人化。兩者都是殺手,前者的目的是消滅人體,後者的目的是保護人體。片中癌細胞對白細胞說,你是工作就是殺戮,你一生注定在沖突的命運裡掙紮,而我的目的是為了創造一個新的世界(讓人體死亡),讓所有的秩序恢複。這觀點,像極了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想毀滅世界的反派。
總的來說,《細胞大作戰》是一部有點“另類”的電影。作為科普片,它形象有餘,但在嚴謹性上稍嫌不足;作為一部娛樂片,它受制于故事性質,也不能像《黑客帝國》那樣講述得跌宕起伏,情感充沛。它可能更适合那些對日本漫畫感興趣,但又同時喜歡科普知識的觀衆,至少看完電影後,觀衆一定知道乳酸菌對于人體的重要作用了。
來源 北京日報用戶端 | 記者 王金躍
編輯:金力維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