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你有多專注,就有多幸福

世界冠軍鄧亞萍做客《圓桌派》,談到賽場上的狀态,窦文濤說:

“大家都說氣勢如虹,好像一有了氣勢,出拍的每一下都是對的,人好像進入一個巅峰狀态。”

這種狀态在心理學上叫做“心流”,不僅是在比賽、運動上,我們做事的時候,有時非常投入,感覺不到時間流逝,也聽不到任何外界的聲音,似乎就進入了心流的狀态。

人一旦進入這種狀态,前一個動作和後一個動作的銜接,上一個任務和下一個任務的切換,無需思考,全由下意識來主導。

而周圍的世界,猶如圍着你在轉,世間萬物聽憑你來調遣;時間感、空間感、自我評價,随即消失,有如神助。

心流理論的提出者、積極心理學創始者米哈裡·契克森米哈賴,在10月20日去世了,他畢生緻力于研究是什麼讓人們真正幸福、滿足和充實,以及如何才能在生活各個方面有最優表現。

“心流”這一概念,也幫助我們達到自己的最佳表現。

你有多專注,就有多幸福

什麼是心流?如何達到心流的狀态?

中學時候有個同學,運動能力差、體育成績差,但是中考體育占30分,0.5分都有可能影響他能不能考上重點中學,是以從初三下學期開始,她每天早晨和晚自習前都會去操場跑步。

考試要跑800米,她每次都是跑不到200米就氣喘籲籲。

有一次,她跑了幾百米就跟平時一樣感覺呼吸急促、兩條腿像灌鉛一樣沉,又往前堅持了一段,忽然呼吸順暢了,腳步也變輕了,好像還能跑很遠。

跑完之後還很有活力,平時一分鐘隻能做20多個仰卧起坐,那一次一口氣做了40多個,是能拿到滿分的成績。

體育老師說:“這是跨過極限的表現。”

達到極限、超越極限,之後人的能力會變強,這就是反複訓練的意義,

而那個超越極限的時刻,你全神貫注、投入忘我,有一種充滿能量、非常滿足的感受,就是心流狀态。

你有多專注,就有多幸福

《庖丁解牛》裡,屠夫庖丁在從事自己所熟悉和喜愛的工作時,就達到了一種物我兩忘、酣暢淋漓的狀态: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宰牛的工作現場,節奏井然有序,手法出神入化,現場聲音都能符合音律,仿佛合上了《桑林》、《經首》的節拍。

庖丁說:“三年前解牛,我眼中隻見牛,三年後解牛,眼中無牛。”

表示他已經進入了心流狀态。

米哈裡這樣概括心流的成因和特征:

第一,注意力。他說:“體驗過心流的人都知道,那份深沉的快樂是嚴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換來的。”

第二,有一個他願意為之付出的目标。那目标是什麼不要緊,隻要那目标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此。

第三,有即時的回饋。

第四,因全神貫注于此,日常惱人的瑣事被忘卻和屏蔽。

第五,達到了忘我的狀态。

我們常常說,他的小宇宙忽然爆發了,其實就是積累到了一定的程度,所有動作都不需要思考,異常連貫,一氣呵成。

你有多專注,就有多幸福

集中注意力是造就心流的關鍵,而凝聚注意力需要一個目标。目标從何而來?

米哈裡認為,大多數人的目标都受生理需要或社會傳統的制約,也就是來自外界,比如主流認為有房有車是目标,是以你的目标就是買房買車。

外界向你提供目标時,往往以某種獎勵吸引你追随它,為了外界目标而努力,順利時志得意滿,不順利的時候就會陷入抱怨、焦慮,變成目标的奴隸。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房奴”、“車奴”的概念。

能夠自得其樂的人,懷抱的目标是以自我為依據的“自成目标”。

也就是說,做這件事,你不追求未來的報酬,做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饋。

比如,為了賺錢而投資股市,賺不到錢就會痛苦;

但如果是為了證明自己有預測未來潮流的能力而玩股票,預測對了會開心,預測錯了會尋找趨勢,享受這個過程。

你有多專注,就有多幸福

痛下決心追求一個重要的目标,知道自己要什麼,并朝這個方向努力的人,感覺、思想、行動都能配合無間,内心的和諧自然湧現。

生活在和諧之中的人,不論做什麼、遭遇什麼,都不會把精神能量浪費在懷疑、後悔、罪惡感及恐懼之上,精力永遠用在有益的方面。

對生命胸有成竹的人,内心的力量與甯靜,就是内在一緻的最高境界。

方向、決心加上和諧,能把生命轉變成天衣無縫的心流體驗,并賦予人生意義。

米哈裡常對學生們說,你們要選擇一份與你自己智商相比對的工作。

不要幹了十年後發現你已經窮盡了這份工作中的全部奧秘,索然無味了,中年後能否找到和重新學做一份挑戰性的工作是存疑的。

借棋弈做比喻,智商高的不要選擇跳棋,要選擇圍棋,因為它能長久地吸引你。

你有多專注,就有多幸福

實驗發現,心流的體驗,發生在工作時的機率是54%,大大高于休閑時的18%。

工作的場景,更接近心流所需要的條件:有明确的目标、及時的回報、可以發揮技能、有挑戰有難度等等。

但是為什麼大多數人在工作中體會不到快樂,更談不上心流?

米哈裡認為,這正是因為我們把工作作為了外在目标,認為它是強制性的、為了生存不得不為之,擷取的報酬多,就開心,報酬少就感到被剝削,很少有人能享受工作的過程。

米哈裡說:工作有類似心流活動的内在目标、回饋、遊戲規則與挑戰,能使人投入,全神貫注,渾然忘我。

一般情況下,大部分人在閑暇時錯失享受樂趣機會的情況,比工作時更嚴重。 工作不夠投入,閑暇又任之虛度,最後他們的整個生命都暗淡無光了。

是以, 真正幸福的人是那種工作時能體驗到心流,閑暇時也過得豐富多彩,不會虛度的人。

隻有在不計較好壞,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時,才會覺得幸福。

你有多專注,就有多幸福

亞裡士多德曾說,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為人生最高目标。

無論曆史如何發展,人們對幸福的渴求亘古不變。

如何達到幸福?

《心流》中寫道:

幸福并非瞬間發生;它與運氣或機率無關,用錢買不到,也不能仗恃權勢巧取豪奪;

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縱,而是取決于我們對外界事物的闡釋。

實際上,幸福要靠個人的修持,事先充分準備、刻意培養與維護。

點個【在看】,願每個人都有自己能全神貫注去做的事業。

作者 | 甘藍藍,寫好别人的故事,過好自己的日子。

圖檔 | 視覺中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