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話劇九人推出《雙枰記》,演繹民國知識分子生離死别理想變遷

9月17日至20日,由朱虹璇、葉紫鈴編劇,朱虹璇導演,張巍、楊楠、包凱華、葉蓁、相安琪主演的原創話劇《雙枰記》在大麥·超劇場首演。這是北大畢業生建立的話劇九人劇團創作的民國知識分子系列中的最新一部作品,同時也是話劇九人十周年戲劇月展演的最後一部作品。9月20日19:30、9月21日10:00,《雙枰記》還将在B站話劇九人官方賬号直播間進行兩場線上公益放映。

話劇九人推出《雙枰記》,演繹民國知識分子生離死别理想變遷

九月以來,話劇九人舉辦的十周年戲劇月以“一周一戲”的形式,帶來了一場酣暢淋漓的舞台盛宴。從月初行至月末,從年少輕狂行至哀樂中年,民國宇宙的故事一幕幕上演。不同于《四張機》的激揚意氣,《春逝》的細膩溫柔,這一次的民國知識分子系列新作《雙枰記》既傳遞了熱血與孤勇,更埋藏了深情與惆怅。

《雙枰記》的故事發生在民國二十二年春的南京江甯,獄中的程無右明日就要被開庭審判,友人盧泊安深夜來訪,為他帶來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辯護律師、昔日故交郎世飖。三人少年時曾是無話不談的知己、棋友和對手,卻在二十年間彼此疏離反目。這一場特殊的辯護能否繼續?棋盤之上,勝負難斷;暗室幽微,火光分明。劇中的三位主角,程無右、郎世飖、盧泊安,無不有過天真勇敢的青年時。他們也曾發下宏願,夢想建得一處自由平等的新世界。然而二十年時局翻覆,見證了他們同仇敵忾、直面黑暗的默契之誼,卻也促成了彼此觀念的演化分流、友情的疏離割裂。這部獄中的文人戲,不乏你來我往的機鋒争辯,更不乏九人作品中一貫的幽默與深情,但鋪陳全劇的底色,卻始終是難以說出口的蒼涼與無奈。

話劇九人推出《雙枰記》,演繹民國知識分子生離死别理想變遷

《雙枰記》最難得之處,在于既從大處着眼,寫同袍之情、家國之義,卻又不曾放過細節之處的幽微火焰。郎世飖世事通明,在真正的朋友面前,卻從不以世故待人。程無右倔強桀骜,卻也會悄悄退讓。盧泊安再尋不到從前的自己,但此刻的“依違于學術與政治之間兩兩相失”,又何嘗不是一種兩難之下的苦苦堅持。除了三位男性知識分子,劇中邵玉筝、馮小寒兩位女性,則代表了那個年代再普通不過的的群眾,她們不再停留在知識分子的口号裡,而是作為獨立個體鮮活地存在,以另一種視角诠釋着知識、真理與光明。

作為話劇九人民國知識分子系列的第三部作品,《雙枰記》與之前的《四張機》有不少呼應與互文。它首先保留了《四張機》中的盧泊安一角,讓人得以在兩部作品中窺見同一個角色的成長,目睹曾經狂放狷傲的青年盧教授,如何轉至棱角圓融。觀衆最大的淚點落在了質樸溫和的求教授身上,他的遭遇橫亘在程、盧、郎三人之間,成為了一道不可磨滅的傷痕。這是九人民國宇宙的魔力所在。它突破了單部作品的叙事,在更大的時間跨度中記錄了生離死别與理想變遷。

話劇九人推出《雙枰記》,演繹民國知識分子生離死别理想變遷

劇作強烈的人文情懷和演員們精彩的演繹,赢得了觀衆們一緻好評。觀衆“阿巴斯的黃昏”評價道:“世間縱有風雪,總有人萬死不離。九人民國系列最好的一部,深沉、含蓄、鋒利、悲憫。”觀衆“奶油雪梨酒”表示:“從北平到上海到江甯,在同一個劇場看完了九人民國知識分子系列,九人宇宙圓滿了。如果說《四張機》是探索救國道路的學術熱血,那《雙枰記》就是實踐理想和信仰後的人生選擇。以前覺得自由最重要,但是比自由更重要的是容忍。自由是争勝,容忍是不敗。燭火總不會滅。”

來源 北京日報用戶端 | 記者 王潤

編輯 高倩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