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睡不着丨為什麼說這部超長德國影片是2016年度最佳喜劇

編者按:如果你“不想睡”或者“睡不着”,歡迎繼續閱讀。

這裡或許有個文藝片,這裡或許有個恐怖片。不知道你會悶到睡着,還是吓得更睡不着。

今晚介紹一部備受好評的喜劇電影,時長162分鐘,卻一點都不讓人覺得長。

睡不着丨為什麼說這部超長德國影片是2016年度最佳喜劇

《托尼·厄德曼》海報

德國作家/導演瑪倫·阿德(Maren Ade)的第三部長篇《托尼·厄德曼》(Toni Erdmann)自去年戛納亮相後一直備受贊譽,2016年的各大年度電影榜單上也屢現它的名字。

162分鐘史詩長篇的篇幅,節奏又慢得要命。很多時候,觀衆需要盯着微微晃動的定格鏡頭,等待一個自稱“托尼·厄德曼”的、頭戴黑長假發、口戴牙套的老頭進入畫面。他出其不意的古怪幽默,不按常理出牌又沒有邏輯的行徑;他想把女兒從虛空的人生、殘酷的職場和不可阻擋的全球化浪潮中解救出來的努力,以及這努力的徒勞,令觀衆在不知不覺中已與他呼吸與共。

睡不着丨為什麼說這部超長德國影片是2016年度最佳喜劇

《托尼·厄德曼》劇照

影片的前一個小時中,“托尼·厄德曼”是個名叫溫弗萊德·康拉迪(Peter Simonischek 飾)的半退休中學音樂教師。離了婚的他和失明老狗Willi一起生活。

參加家人為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工作的獨生女兒提前操辦的生日派對時,他發現作為女強人的女兒伊恩斯(Sandra Hüller 飾)已經嫁給了工作(她手上真的始終戴着一枚婚戒),疲憊不堪,并且看上去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

生日派對結束後,女兒飛回布加勒斯特,老爹也不請自來地飛到她的城市,希望幫助女兒找回生活的樂趣,但因為完全不得法而遭到女兒的驅趕。

看上去,這個老爸拯救女兒的故事,将走向父女和解、消弭各自孤獨的傳統套路。

但瑪倫·阿德的野心遠不止于此。她的前兩部作品即展示了她作為社會學家的宏大視角和小說家般的細膩筆觸呈現一個“小”故事的能力。這部影片較之前兩部更為宏大和有趣。

睡不着丨為什麼說這部超長德國影片是2016年度最佳喜劇

通常宏大和有趣難以并存,再加上超長的篇幅,簡直是災難。《托尼·厄德曼》讓人不舍得影片結束的秘訣就在于,非常有耐心地領觀衆漸入一個代溝深重且不斷變化的世界。不僅是康拉迪父女間的關系,還有跨國企業的職場關系、發達與開發中國家的關系、性别的差異、全球化的程序等,都成為這幅超長畫卷的底色。

這種代溝和變化如此普遍,無論你來自哪個國家,應該都能感同身受。這是影片的第一個層面。

第二層,在這個價值觀碰撞的世界裡,舊的事物在消失,新的茁壯成長。不過在某些時刻,我們意外發現,原來舊的東西依然在延續,并沒有全部消失。

誠然,世界變化得太快。然而即使在這部大部分鏡頭都取景于摩登俱樂部、奢華大酒店、現代化辦公樓和極簡敞亮較高價的電梯大廈的影片中,依然晃過五顔六色的貧民區和醜陋工地的鏡頭。

奔跑着向前的人心裡,也終于沁出與嚴謹、拼搏、規劃等現代精神格格不入的嬉皮玩樂态度。

睡不着丨為什麼說這部超長德國影片是2016年度最佳喜劇

難得在西方影片中出現的“延續-輪回”命題,加上這對德國父女特有的幹澀幽默,對每個角色和角色間關系細緻入微的描寫,都是這部電影在西方世界備受好評、同時也能打動東方觀衆的原因。

影片中,父親溫弗萊德·康拉迪有過三次形象的變化。

第一次如前所述,他是熱愛惡作劇的音樂教師,塗屍臉帶領學生上台合唱,以死亡比喻退休送别同僚,氣氛有點尴尬,他的态度不置可否。摯愛的老狗靜靜死掉,母親也将去另一個世界報到。他不知道為何而活,但是本能地決定去“拯救”看上去快被工作壓垮的女兒。

第二次,父親被女兒趕回家。一個轉身,他戴上假牙套和假發變身為“托尼·厄德曼”,頻頻出現在女兒職場生涯中的重要場合,成為女兒生怕一回頭就會看見的噩夢。

他有意或者無意地羞辱女兒,當着她的面給自己編造各種身份,滿嘴跑火車;女兒敢怒不敢言,卻發現神經老爹給自己的朋友、上司、乃至羅馬尼亞大使都留下了不壞的深刻印象。

本質上,他們是來自兩個世界的人。

睡不着丨為什麼說這部超長德國影片是2016年度最佳喜劇

父親出生于歐洲嬰兒潮時期,青春時期受嬉皮文化影響深遠,一世沒有野心、随心所欲,悲傷和快樂都在當下,惡作劇起來更是全不考慮後果。女兒生活在競争激烈、全球化程序如火如荼的年代。小時候的她一定也欣賞過父親的處世方式,長大後卻迅速抛棄父親的價值觀,發誓要為自己在世界上謀一個醒目的位置。

父女倆的差異,用兩句話就能概括。

父親:“你到底是不是人類?”

女兒:“你的人生有沒有過規劃?”

父女背後,是兩代人的差異。

前者自足,安于天命,以玩世不恭對抗社會主流價值觀;後者野心勃勃,不僅要在職場争一席之地,而且與所在的咨詢公司介入他國,擔負起為石油公司解雇幾百名員工的重任。

影片開頭,父親問前來接待他的女兒助理安卡(Ingrid Bisu 飾),對英文單詞“performance”怎麼了解。安卡将其了解為:是否能夠遵守規則,滿足上司對她的期許。父親的了解則恰好相反——打破規則地表現,甚至不惜創作出另一個全新的自我,即托尼·厄德曼。

睡不着丨為什麼說這部超長德國影片是2016年度最佳喜劇

一次,父女兩一起來到石油公司的工地。父親愧疚地對老勞工說:“要一直保持幽默感哦。”

女兒批評他,“你怎麼能對快要被解雇的他們說這種話!”

即便如社會學調查般描寫得十分精準,《托尼·厄德曼》畢竟不是一部紀錄片。或者說,不存在沒有觀點的紀錄片/影片。導演瑪倫·阿德不動聲色地描摹了一群人的關系,包括職場裡的性别歧視、嚴明的層級、所謂的“團隊建設”、商場和政界的虛僞、全球化冠冕堂皇又殘酷的本質等,其間暗含個人鮮明的好惡。

父親第三次形象的變化是影片的高潮。一貫嚴肅的女兒在自己的生日派對上毫無征兆地裸體迎接來客,并規定“為增強團隊凝聚力,這将是一個裸體派對”。導演沒有交代她為何行為突變,是以格外震撼。

睡不着丨為什麼說這部超長德國影片是2016年度最佳喜劇

在職場拼殺太久,她幾乎忘記了對錯和原則,以滿足客戶和上司的要求、說服他們接受自己的意見為個人價值觀的評判标準。她覺得滑稽出醜的“托尼·厄德曼”處處侮辱她,卻突然覺醒,真正侮辱她的,是令她的思維變得如此單一可怕的環境。

此時,再次出場的厄德曼變身為一身黑毛的保加利亞傳說中的怪物,作用是“驅逐惡靈”。他吓壞了女兒的老闆,逗樂了街心花園的小孩,獲得了赤腳追出來的女兒一個大大的擁抱。

睡不着丨為什麼說這部超長德國影片是2016年度最佳喜劇

他也的确為女兒驅逐了“惡靈”。她最終從公司離職,在奶奶的葬禮結束後從老爸的口袋裡摸出假牙戴上,又抓了一頂奶奶的帽子,鬼鬼祟祟地謎之一笑,影片結束。

162分鐘的影片結束後,我們記住了這個保加利亞怪物,對公司“團建”和勢不可擋的“全球化”有了不同的認識;也扪心自問,新舊兩個世界的價值觀,是否真的非此即彼、難以調和。我們從如同戰場一樣的職場上獲得了自己想要的東西,然而不知不覺間,付出的代價似乎更大。

“托尼·厄德曼”這個角色可能從此消失,女強人伊恩斯則繼續她候鳥般的職場生涯。似乎什麼都沒有改變,但觀衆看待世界的方式,也許會因這部影片而稍稍有了哪怕一刻的變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