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嬉皮士,人們眼前便會浮現一群留着長發,頭戴鮮花,穿着紮染圖案的花襯衫,再配上牛仔褲或者喇叭褲的年輕人。
他們追求“愛與和平”,崇尚浪漫,自由、反叛、不羁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
今天,我們重返60年代的美國,聽聽嬉皮士們為之推崇的歌曲。
1963
Blowing in wind
-Bob Dylan
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美國,籠罩着一股緊張不安的氣氛。越南戰争的持續,古巴飛彈危機的爆發,美國總統肯尼迪遭遇暗殺,一件接一件不安的事件令美國的年輕人們日漸消極。
盡管他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滿足,但是面對那個動蕩的時代,他們逐漸對生活失去希望。迷惘,空虛,對生活的無力感使他們選擇激起反抗——他們沖上街頭遊行,積極宣傳反戰思想。
而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在1963年發行的這首《Blowing in the Wind》歌詞裡表達了一些反戰的思想。正宣揚着愛與和平的年輕人們像是找到了寄托,将這首歌視為反戰的聖歌。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炮彈要掠過多少次天空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被永遠禁止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我的朋友,答案啊,在風中飄蕩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在風中飄蕩
1961年,20歲的鮑勃·迪倫從家鄉明尼蘇達來到了格林威治村,在這裡,迪倫開啟了他的傳奇一生。而嬉皮士們的故事,也要從這個小村子開始說起。
“嬉皮士”這個名稱最早出自格林威治村内,聚集在這裡的年輕反文化者們稱自己為“hips”。
而我們現在所說的“嬉皮士”一詞英文為Hippies,是1965年《舊金山時報》的記者赫博·凱恩寫下的,用來形容這些反對傳統,反對戰争,追求自由與和平的年輕人們。“嬉皮士”這個名詞從此正式進入媒體界并被廣泛傳播。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The Beatles
與此同時的1963年,在大西洋彼岸的英國正經曆着“披頭士狂熱”,這也引起了美國年輕人們的注意。1964年2月7日,披頭士來到美國,兩天後他們登上節目The Ed Sullivan Show。一夜之間,美國7300萬觀衆知道了他們,“披頭士狂熱”開始席卷美國,而他們這首《I Want to Hold Your Hand》更是霸占着美國的單曲榜單長達一個半月。
1964年2月7日,剛抵達美國的披頭士
以披頭士樂隊為代表的大批英國樂隊在美國迅速走紅,他們改變了美國的流行音樂和搖滾史,影響了無數的美國年輕人們。這場“英倫入侵”同樣也影響了鮑勃·迪倫。
Bob Dylan & John Lennon
在1965年5月的新港音樂節上,鮑勃·迪倫率先用電吉他取代木吉他進行演奏。然而,台底下站着的人們并不買賬,他們噓聲一片,憤怒地罵他為民謠的背叛者。
盡管如此,鮑勃·迪倫讓民謠“插上了電”,将民謠與搖滾産生碰撞,在1965年的夏天,誕生了一個新的音樂類型——民謠搖滾。
同樣被披頭士影響的還有1965年建立的Jefferson Airplane(傑弗遜飛機)樂隊。他們起先在俱樂部演奏一些披頭士和民謠搖滾的歌曲,但是被人們廣泛熟知的還是他們後來發行的迷幻搖滾風格的歌。
Jefferson Airplane
60年代的中期,嬉皮士們逐漸走向極端,他們開始熱衷于尋求新的刺激——吸食毒品,這甚至成為了60年代年輕人們的時尚。而随着嬉皮士運動和LSD緻幻劑的興起,直接導緻了迷幻搖滾的産生。
1967
White Rabbit
-Jefferson Airplane
1967年,Jefferson Airplane(傑弗遜飛機)發行了他們的第二張專輯《Surrealistic Pillow(超現實枕頭)》,也是他們最重要的一張專輯。在這張為舊金山迷幻搖滾開山辟祖的專輯裡,《White Rabbit》是迷幻搖滾歌曲的經典。
One pill makes you larger
一顆藥丸能讓你膨脹成巨人
And one pill makes you small
一顆藥丸也能讓你縮小如螞蟻
盡管整首歌詞借鑒了《愛麗絲夢遊仙境》,但是不難看出,開頭兩句歌詞裡的“pill”暗喻的正是毒品。
短短幾年,從民謠到民謠搖滾,再到迷幻搖滾,這三種音樂類型的演變,都跟嬉皮士離不開關系。
嬉皮士的故事也終于說到了1967年。這是嬉皮士文化運動達到頂峰的一年,也是搖滾樂發展的黃金時期。
1967年,是連我這個對曆史很不感興趣的人都很想穿越回去的一年。因為那年夏天,是一個漫布鮮花、浪漫純粹、理想且自由的“Summer of Love(愛之夏)”。
San Francisco
(Be Sure to Wear Flowers In Your Hair)
-Scott McKenzie
If you’re going to San Francisco
如果你要到舊金山
Be sure to wear some flowers in your hair
别忘了在頭上戴幾朵鮮花
You’re gonna meet some gentle people
你會遇見許多溫柔的人們
1967年5月,斯科特·麥肯齊(Scott McKenzie)對The Mamas&the Papas樂隊主唱約翰·菲利普斯(John Phillips)創作的歌曲重新演繹,這首《舊金山(别忘了帶上鮮花)》拉開了“愛之夏”的序幕,越來越多的嬉皮士前往舊金山一起過着公社生活,舊金山成為了年輕的嬉皮士們充滿理想、開滿鮮花的烏托邦。
“愛之夏”以“愛(Love)”為口号,嬉皮士們打着“Make Love,Not War(要愛,不要戰争)”的智語,将鮮花戴在頭上,紛紛湧上街頭,企圖用花朵柔化堅硬冰冷的傳統思想。
權力歸花兒(Flower Power)
我們看到了一群期待和平、向往自由的年輕人,眼裡滿是對理想社會的憧憬。
這首《舊金山》本是John Phillips用來宣傳6月舉行的蒙特雷流行音樂節。
1967年6月 蒙特雷流行音樂節海報
而到了6月,距離舊金山119英裡的蒙特雷最後竟吸引了近十萬嬉皮士前往。
十萬嬉皮,自發奔向心中的理想聖地。
但是這場蒙特雷音樂節并不是嬉皮士們的自由巅峰,兩年後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才是。
作家莫裡斯·迪克斯坦在描寫60年代美國文化的《伊甸園之門》一書中寫到:“隻有一次,音樂拯救了世界,那就是伍德斯托克。”
那是一個規模空前的搖滾音樂節,在1969年的盛夏,超過45萬人湧向了紐約的伯特利小鎮。
在演出開始前,因為來了太多車輛導緻堵車,他們便選擇下車走路過去。一路上歡聲笑語的嬉皮士們,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即将參與的是搖滾史上最重要的一場音樂節。
在現在看來很不可思議的一點是,這場盛大的音樂節居然是由幾個年輕人舉辦的。他們當時計劃在8月15~18日舉辦一場為期三天的音樂節,主辦方預測有5萬人來,結果沒想到來了超過45萬人,而且因為熱情難卻,音樂節持續到了第四天的早上才結束。
1969
We Shall Overcome
-Joan Baez
傳奇民謠皇後瓊·貝茨(Joan Baez)在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上演唱的這首《We Shall Overcome(我們終将勝利)》,引發數萬觀衆産生共鳴。
We shall overcome
我們終将勝利
we shall overcome
we shall overcome someday
總有一天我們終将勝利
Oh, deep in my heart I do believe
噢,在我的内心深處,我相信
That we shall overcome someday
這場音樂節的主題是“和平、反戰、博愛、平等”,這些都是嬉皮士們渴望美國社會能實作的。
吉他大神Jimi Hendrix演奏的一曲《Hey Joe》為這場史無前例的搖滾狂歡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号。
盡管因為嗑藥,因為濫交,這場音樂節被後來的人們用“堕落”、“不堪”,甚至“糜爛”來形容,但是在嬉皮士眼中,他們隻不過是參加了一場純粹美好、享受自我的盛大聚會。
關于這場傳奇的搖滾音樂節有一個紀錄片《Woodstock(伍德斯托克音樂節1969)》記錄了下來,大家感興趣可以找來看一下。另外,李安拍攝的《制造伍德斯托克》也講述了舉辦這場音樂節的經過。
經過了這場再也無法被複制的傳奇音樂節之後,巅峰一時的嬉皮士逐漸由盛轉衰,慢慢消失在公衆的視野之中。
在今天,“嬉皮士”這個詞離我們很遠,我們無法體驗那個瘋狂而複雜的60年代,無法參加那些熱血沸騰的音樂節,無法與當時的嬉皮士們交流。
我們隻能盡可能地從他們留下的曆史、那個時代留下的音樂作品中,再次感受他們,感受真實而富有情感的嬉皮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