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深淵到深淵

資訊造物指的不是資訊創造了物質,而是物質是資訊的一種形式的表達。資訊造物猜想是了解世界的一種極為消極的方法。承認資訊造物猜想能提供一個解決存在意義的可能,就必須先承認人與非生物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别的,也就是說人通過努力滿足其欲望的整個過程因為人的工具的本質不顯得光榮反而變得恥辱。

資訊造物猜想在解決人類意義問題的同時把人類整體推向了一個不可能逃出來的深淵。這個深淵的形成源于人類文明與資訊文明在特點上的沖突,人類文明總是把一整套評價标準施加在社會成員中,在這個标準中有大多數人能夠努力存活的世俗方案。當然這個方案漏洞很多,它無法解決一切對于本源的提問。當社會中的一些個體對于本源的追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可能會有許多種猜想來為人存在的意義尋找一個合理的答案,資訊造物猜想是其中一個。從資訊的角度上來講,不是因為這些人看見了真理,而是這樣的資訊通過這些人得到了一些形式的表達而已。

人類文明有序運作是需要很多限制條件的,這些限制條件如同枷鎖一樣牢牢綁緊人類社會群體中的所有個體。有社會,就有利益的沖突,就有規則來限制個體行為,這是社會的基本屬性。但是資訊作為一個整體,其文明的特點既簡單又野蠻,那就是表達和複制。資訊中的所有片段都不必擔心被扣上道德敗壞的名聲而失去得到表達的機會,沒有得到表達的資訊不是弱也不是壞,僅僅是因為物質世界對于資訊來說是不可知的,資訊隻能通過物質來表達,而不能想表達什麼就表達什麼。

承認資訊造物猜想,就等于是推翻人類文明為自己提供的生存的思維方式,就相當于承認這個世界上并沒有哪種人生比另外一種人生更好,因為一切人生的表達的主體都不是人的自由意志,而是背後削尖了腦袋想要到物質世界“看一看”的資訊。

如果不考慮造物主想要什麼,隻是努力去實作“最完美的人生”呢?那麼我也可以說,并不存在什麼最完美的人生,即使不從資訊的角度了解人類社會,一個人在其生命中能夠得到的最好的東西也不過是官能享受。在物質世界鐵闆釘釘地成為了現在的樣子後,一切人所能感受到的愉悅本質上都是物質的,是官能的,榮譽感幸福感美感等等都未能超出其範圍,并不存在超脫生理之外的精神快感。又因人終有一死,是以一個人在其一生中能獲得的最大的獎勵是盡可能久但不是無限的官能享受。不管怎麼說吧,一個人在世俗的道路上終其一生追求的東西就是這樣了。

對于不能在人類文明提供的世俗方案中找到意義的人,對一切能提供意義的猜想的迷戀或許就是一個深淵。不斷地尋找和想象可能的生活方式,如同在沒有出口的迷宮中找尋出口一樣,疲倦而且孤獨。追問意義這件事情,結果好像就隻能是,消極,絕望,死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