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h3>克裡斯托弗·托爾金(Christopher Tolkien)</h3>

1924年11月21日-2020年1月15日

J.R.R.托爾金文學遺産執行人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聽着霍比特人的故事長大,并能挑出其中錯誤的細節;小時候就能夠繪制中洲世界的地圖;長大後在南非服役,收到父親寄來的《魔戒》故事……作為J.R.R.托爾金最小的兒子,克裡斯托弗·托爾金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沉浸在父親創造的世界裡,并成為父親的“首席評論家兼左膀右臂”。

J.R.R.托爾金創造的奇幻世界如此廣闊,以至于他去世時,還留下了70箱沒有出版的材料。作為書稿的繼承者,克裡斯托弗在這些材料裡整理和編纂出了中洲世界的傳說。1977年,他整理出版《精靈寶鑽》,1983-1996年又出版了《中洲曆史》12卷本。接着還有《胡林的子女》《貝倫和露西恩》《剛多林的陷落》……克裡斯托弗一直都很警惕流行文化對中洲世界的傷害,例如他不認可享譽全球的電影《指環王》三部曲,認為隻是拍給年輕人看的動作片,無法展現出原作的藝術和哲學内涵。年初,這位真正的“魔戒守護者”在95歲高齡西去,但他留下的遺産會永遠與我們相伴。

<h3>喬治·斯坦納(George Steiner)</h3>

文學批評家、翻譯理論家

1929年—2020年2月3日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出生于富庶猶太家庭,以德語、法語、英語為母語,文學批評家、翻譯理論家斯坦納自稱“中歐人文主義者”:對古典文化和歐洲文學語言如數家珍,會多門語言,博覽群書。在猶太人遭受迫害的大背景之下,1944年,斯坦納到了紐約,成為美國公民,他一面反思大屠殺,一面觀察現代生活中語言的退化,并以此為基礎在1967年完成了代表作《語言與沉默》。他在納粹軍官身上看到,一個人可以彈巴赫和舒伯特、讀歌德和裡爾克,卻不妨礙他去奧斯維辛集中營上班。為什麼會這樣?他追問,文學和知識究竟應該對社會産生什麼樣的影響?斯坦納看到,語言是文化的代表。現代西方政治上的非人道(尤其是納粹),夥同随之而來的技術化大社會,使得大衆教育教出了“一種特殊的半文盲,隻在非常有限和充滿功利的範圍内閱讀和了解”,導緻了語言文化的濫用與污染,使西方文學的創作陷入自殺性修辭“沉默”。

和2019年去世的哈羅德·布魯姆一樣,斯坦納不是結構主義或精神分析這類“理論家”。他認為,理論是人類失去感覺耐心的堕落表現,不僅簡化了語詞的豐富性,還剝奪了文學鑒賞和闡釋功能的獨特尊嚴。他說,理論在文學、曆史、社會學等論述上的勝利,其實是自我欺騙,是因為科學占據上風,人文學科為了背水一戰而發展出來的。随着哈羅德·布魯姆、喬治·斯坦納等當代人文主義知識分子相繼離開,我們或許正在迎來一個沒有大師的年代。

<h3>烏雷(Ulay;Frank Uwe Laysiepen)</h3>

行為藝術家

1943年—2020年3月2日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烏雷出生于德國,一開始憑借拍攝社會邊緣人群的世界在攝影領域頗有成就。和“當代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相遇後,他們成為了著名的行為藝術情侶,合作完成了很多帶有實驗性質的行為表演作品,他們曾背靠背坐着,頭發用馬尾辮綁在一起16個小時;他們還曾面對面站在狹窄的博物館門口,參展的人隻能尴尬地從他們的裸體之間擠進展廳。1988年,兩人在中國進行了一次創作,這次創作也宣告了他們的分手。他們分别登上長城的兩端,一個由西向東走,一個由東向西走,在二郎山會合,完成了《情人·長城》。此後,烏雷就消失在公衆的視野,傳回他原本所在的攝影界。直到22年後的2010年,阿布拉莫維奇在紐約MoMA進行了一場名為“藝術家在現場”的展覽,觀衆可以随時進入展廳,與坐在長桌另一邊的阿布拉莫維奇對視。出乎意料的是,烏雷也來到了現場,兩人在相視中眼含熱淚凝望着對方。這次相遇看似美好,但不久之後兩人又因為創作的利益問題對簿公堂。

烏雷逝世後,阿布拉莫維奇說,烏雷是一個将被深深思念的特别藝術家和人類,他的藝術和遺産将會成為永恒。

<h3>埃尼奧·莫裡康内(Ennio Morricone)</h3>

意大利作曲家

1928年11月10日—2020年7月6日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莫裡康内12歲進入音樂學院成為小号手。從那個時候起,他就經常參加電影配樂的錄音。二戰以後,他發現,意大利的電影工業雖然發展得很快,但那些新現實主義電影在配樂上卻令人失望。一方面是出于賺錢的目的,一方面覺得自己有能力做點兒不同的東西,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莫裡康内和他的國小同學、意大利導演賽爾喬·萊翁内合作開創了意大利式西部片。萊翁内著名的“镖客三部曲”——《荒野大镖客》《黃昏雙镖客》《黃金三镖客》以及“往事三部曲”——《西部往事》《革命往事》《美國往事》都由莫裡康内操刀。

此後,莫裡康内與衆多電影大師保持了長期的交往與合作,并且擔任過戛納和威尼斯影展評委。雖然在好萊塢聲名大噪,但他自始至終居住在家鄉羅馬,堅持不學習也不說英語。他不喜歡好萊塢,甚至拒絕了好萊塢贈予的别墅,他認為自己的音樂在好萊塢會經受不得已的改動,而待在家鄉自己可以決定音樂的一切。

<h3>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h3>

法國哲學家

1952年4月1日—2020年8月6日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在上個世紀70年代,斯蒂格勒當過農場勞工,也幹過酒吧老闆,因為身處社會底層飽受壓迫,一氣之下決定去搶銀行。他自述,一方面出于紅色“五月風暴”失敗後宣洩不滿的情緒,一方面是對階級壓迫的反抗,他一連搶了三家銀行,搶到第四家時被捕入獄。

在監獄中,斯蒂格勒自學哲學,每天都花15個小時讀書和思考,就這樣度過了五年。出獄後,他跟從解構主義大師德裡達攻讀博士。其哲學著作《技術與時間》正是在德裡達指導下寫成的博士論文,被認為是20世紀末法國哲學界最有影響力的著作之一。他受到現象學、精神分析、後現代主義、現代自然科學等諸多思想資源的影響,建構直面當代數字化資本主義社會現實的激進批判話語,成為了當代西方社會批判理論陣營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2015年2月26日-3月9日,斯蒂格勒曾經到訪中國,通路了中國美術學院、南京大學和同濟大學。他提出,今天人類最大的敵人,不是伊斯蘭主義,不是主權擴張,也不是民族主義,而是發生在我們身上的由數位性和社交媒體構架所造成的脫-崇高(désublimation)過程。他認為,數位性和社交媒體使得年輕人無法成年。

<h3>大衛·格雷伯(David Graeber)</h3>

人類學家

1961年2月12日—2020年9月2日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大衛·格雷伯曾是耶魯大學的人類學者,在即将獲得終身教職時,因為政治主張遭到解聘。他也是激進活動的組織者,以組織“占領華爾街”運動而聞名。有人認為“占領華爾街”運動的口号“我們是99%”是他提出的,但他本人否認了這種說法。格雷伯不僅為抗議活動奔波,把原本的小型集會變成大型示威,他的《債:第一個5000年》一書還為這場運動提供了思想資源。該書指出,價格概念和冷漠的市場吞噬了人類社會原本擁有的一切溫情脈脈。對此,格雷伯開出的“藥方”是:免除所有國際和消費者債務。

近年來,格雷伯還提出了“狗屁工作”(bullshit job)的理論,讓讀者思考工作的意義。他認為很多工作被制造出來鞏固1%的人群的利益,例如大量的金融服務和公司法務職位;一些工作出現,隻是為了讓統治階層自我感覺良好,例如一些行政助理、接待員工作。還有一些工作之是以存在,僅僅是因為人們在操勞那些“狗屁工作”而沒有時間做自己的事。“地獄就是一群人都把大部分時間花在完成一件他們不喜歡、也不太擅長的任務上。”在格雷伯看來,現代經濟中的大量工作其實是“地獄的一種可能版本”。

<h3>雪兒·海蒂(Shere Hite)</h3>

性學家

1942年—2020年9月9日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在哥倫比亞大學讀研時,雪兒·海蒂為打字機拍攝的裸體廣告出現在了《花花公子》上,題目是“打字機已經夠聰明了,她不用做一個聰明的人”。這則廣告正反映出那個年代女性遭遇的歧視。

海蒂最著名的作品就是《海蒂性學報告》,該報告以女性的經曆為中心研究性,擺脫男性占主導地位的思維,提出許多女性并不會因為性插入獲得刺激,陰道高潮也不是性高潮的唯一途徑。海蒂指出,“女人及女性性高潮毫無過錯,需要改變性态度的是社會自身。”這一研究開啟了上個世紀70年代女性的性革命,也招緻了很多批評,一些人指責這項研究是“反男性”的“仇恨報告”。由于接連不斷的批評,海蒂放棄了自己的美國公民身份,在歐洲生活。今年,海蒂在倫敦去世,她之是以令人們懷念,是因為有了她,這個世界向着性别平等又前進了一些。

<h3>魯思·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h3>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

1933年3月15日—2020年9月18日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女性要成為自己人生的決策者。美國最高法院的第一位猶太裔女性大法官、美國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金斯伯格也這樣認為。她是粉絲口中“聲名狼藉的RBG”、特朗普口中“最高法院裡的恥辱”,比爾·克林頓則稱“金斯伯格超越了我任命她時的最高期望”。她在法官長袍上佩戴複雜項鍊,在無法表示異議的場合表示異議,掀起了“金斯伯格異議項鍊”的時尚潮流。她的形象被做成T恤、馬克杯和表情包……關于她的電影、紀錄片已經有了6部。這背後,是她對女性平權、婚姻平等、殘障人士權利、移民權利等方面做出的貢獻。例如,在性别平等方面,金斯伯格在立法層面推動男女同工同酬、平等就業和受教育機會,同時也在維因伯格訴維因伯格案中為一位單身父親争取到了亡妻補償,這是因為她看到,要先實作真正的平權,男性也要從既有的兩性規則中解放出來。金斯伯格曾因事業上的進取而曾被人稱為“悍婦”,對此她回應稱:“被人叫悍婦,總好過膽小鬼(Better bitch than mouse)。”87歲去世的她,在一些人眼中是女巫、惡棍、女魔頭,在另一些人眼中則是勇敢的鬥士,堅毅、誠實,富有同情心。金斯伯格為所有年齡段的女性樹立了榜樣,也留下了一個更加接近平等的美國。

<h3>布魯諾·巴貝(Bruno Barbey)</h3>

法國攝影師

1941年—2020年11月9日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布魯諾·巴貝出生于一個外交官家庭,在大學學習攝影的他,很年輕就嶄露頭角,并成為馬格南圖檔社成員,此後他遊曆全球,來到了上世紀後半葉的許多曆史現場:以色列的“六日戰争”、巴黎的“五月風暴”、越南戰争、十月革命50周年慶典……

1973年,巴貝随着法國總統喬治·蓬皮杜初次造訪北京,在此後近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他多次來到中國,從文革時期的北京、改革開放之初的上海到新世紀的平遙,從城市廣場到鄉村田野。在他的鏡頭中,有的人在吃冰棍,有的人在站台買幹糧,有的人在湖心亭喝茶,有的人在田野上做早操,人們總是呈現出自然的狀态和本來的模樣。和記錄中國的前輩西方攝影師不同,巴貝的照片常常是彩色的,給人們一種“昨天的中國”的感覺。時光飛逝,雖然這些照片依然生機勃勃、色彩鮮豔,巴貝卻再也無法實作他重返中國的願望了。

<h3>簡·莫裡斯(Jan Morris)</h3>

英國記者、作家

1926年10月2日—2020年11月20日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作為詹姆斯·莫裡斯,他在1953年成為了唯一一位陪同埃德蒙·希拉裡和丹增·諾爾蓋登頂珠峰的記者,這也是人類首次可考的珠峰登頂;1960年,他參加聯合國大會報道了赫魯曉夫脫下鞋子拍桌子的經典場面;1961年,他在以色列旁聽并報道了對納粹分子阿道夫·艾希曼的審判。除了新聞采訪作品舉世矚目,他寫作的遊記也在市面上大獲成功,他和妻子還育有四個孩子。

到1972年,詹姆斯在卡薩布蘭卡接受的多年荷爾蒙治療和開創性的變性手術結束了。詹姆斯變成了簡。她在1974年出版的自傳《謎》(Conundrum)(中文版為《她他》)中講述了變性的心路曆程,她認為自己“沒有改變性别,我實際上是吸收了兩種性别。我現在每個性别都有一點”。簡繼續進行創作,寫下三十餘部著作,包括遊記、小說、曆史作品等,還整理出版了維吉尼亞·伍爾夫的旅行随筆。由于變性,簡不得不和妻子離婚,但在晚年她們又重新登記為民事伴侶關系,在威爾士西北部的海邊隐居。在94年的人生裡,簡的生活充滿了朝聖和探險,如今,這場冒險終于迎來尾聲。

<h3>金基德(Ki-duk Kim)</h3>

南韓導演、編劇

1960年12月20日—2020年12月11日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今年12月,南韓導演金基德因為感染新冠在拉脫維亞去世。一方面他作為享譽國際的導演被影迷悼念——他那些因為“大膽”“非主流”地刻畫情愛、暴力和人性的作品多次入圍戛納、威尼斯和柏林等國際電影節,《春夏秋冬又一春》曾代表南韓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聖殇》也獲得過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金獅獎。另一方面,他曾多次被共事過的女演員控訴——因為性騷擾與性侵,或因為在片場毆打女演員并強迫其拍攝本沒有的床戲。他是以在生前遭到南韓本土電影圈的孤立,去世後,南韓電影界也少有公開悼念。

<h3>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h3>

1931年—2020年12月12日

英國間諜小說家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勒卡雷原名戴維·康威爾。他18歲就進入了英國軍方情報機關,擔任對東柏林的間諜工作。由于他寫作前三本作品時還在從事情報工作,是以雇主要求他使用假名勒卡雷。不少讀者懷疑他寫作的都是真實發生的故事,但勒卡雷自陳:“我所知道的秘密情報,少到根本沒辦法拿出來洩露的地步,”身為作家,自己實際上是靠想象力吃飯的。

從1961年的《召喚死者》到87歲高齡出版新作《戰場特工》,勒卡雷的寫作生涯長達近60年。他的知名作品包括《鍋匠,裁縫,士兵,間諜》《柏林諜影》《夜班經理》等,其中很多都曾被改編拍攝為影視劇。他的遺作《戰場特工》設定在特朗普時期,美國與英國安全服務部門狼狽為奸,暗中破壞歐盟的民主制度,具有很強的現實指向性。外媒評論稱,勒卡雷在間諜小說中處理了背叛、道德妥協以及秘密生活的心理代價等諸多主題。雖然外界總說他是間諜小說家,但他并不在意自己的寫作屬于哪個類型,在勒卡雷這裡,間諜世界是人類處境的一個隐喻。他反問道:“《雙城記》到底是什麼類型?驚悚嗎?”

<h3>傅高義(Ezra F. Vogel)</h3>

1930年7月—2020年12月20日

美國資深東亞問題專家、哈佛大學社會科學院榮休教授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如果你想深入洞悉美國社會,就應該負笈海外,在另一種迥然不同的文化中生活,并浸淫其間。”在哈佛獲得博士學位的傅高義被人類學家洛倫斯·克拉克的這句話改變了一生。他到東京做田野調查,寫作了《日本新中産階級》(1963)一書,這次經驗也開啟了他對日本的研究,後來寫出了更有影響力的作品《日本第一:對美國的啟示》(1979)以及《日本還是第一嗎?》(2000)。從日本傳回哈佛後,他的社會學背景幫助費正清等人把傳統漢學改造成當代中國研究。他因為《共産主義下的廣州:一個省會的規劃與政治(1949-1968)》(1969)、《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廣東》(1989)、《鄧小平時代》(2011)等作品,在哈佛獲得了“中國先生”的稱号,在中國也成為了“中國人民的老朋友”。雖然傅高義研究的是社會學而不是國際關系,卻始終關注中日美三邊關系的發展,擁有很多中日兩國的朋友。這是因為在二戰中成長、在冷戰中研究異國他鄉(甚至是本國意識形态敵人)的他深感解決曆史遺留問題、促進國與國之間關系正常化的必要。

<h3>詹姆斯·岡恩(James Gunn)</h3>

1923年—2020年12月23日

美國科幻小說作家、編輯、學者,前美國科幻奇幻協會主席

2020年這些文化大咖離我們而去·國際篇

詹姆斯·岡恩最受中國讀者熟知的可能是“科幻之路”系列圖書,這一系列集中了世界科幻的經典作品,在中國科幻愛好者群體中有較大的反響。此外,他在1975年出版的科幻小說史作品《交錯的世界:世界科幻圖史》獲得過雨果獎特别獎,在後續的版本中,岡恩為這本書補充了新的章節,将時間線提至21世紀并充實了亞洲部分,該書在2020年推出了中文版。1983年,他又因《艾薩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說奠基者》獲雨果獎。

岡恩一生還寫作了100多篇短篇小說,善于在小說中處理人類面臨的重大問題,例如能源短缺、恐怖主義、人口爆炸、環境污染等。2017年,他在94歲高齡出版了回憶錄《星之子:科幻小說中的生活》(Star-Begotten: A Life Lived in Science Fiction.)。從這部書中讀者可以看到,岡恩并不隻是局限于案頭工作,他還曾環遊世界,傳播科幻小說的福音。

參考資料:

那個和聖誕老爸互通信件的小兒子,永遠離開了

https://new.qq.com/omn/20200118/20200118A07BWI00.html

“像釘子一樣堅硬”:紀念魯思·巴德·金斯伯格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012853.html

思想界 | 褪去“聲名狼藉的RBG”偶像包裝後,大法官金斯伯格給人更多啟示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011070.html

美國前總統比爾·克林頓:金斯伯格超越了我任命她時的最高期望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007453.html

全美各界送别金斯伯格:她是美國夢該有的樣子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032468.html

馬格南攝影師布魯諾·巴貝去世:用照片捕捉中國半個世紀裡的顔色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250618.html

簡·莫裡斯的最後一次訪談:在永恒的安息中再次踏上旅程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314417.html

英國變性作家簡·莫裡斯逝世:他報道過珠峰登頂,她留下了遊記佳作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300495.html

金基德,你現在在幹什麼?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0376955

著名導演金基德去世,南韓電影界“一片寂靜”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002468010055713&amp;wfr=spider&amp;for=pc

心系中美日關系:從傅高義的作品中,中國讀者得以看見他者與自身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430286.html

曆史學家王家範:旺盛的求知欲、永遠的好奇心|逝者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71563431659484738&amp;wfr=spider&amp;for=pc

邵燕祥:我死過,我幸存,我作證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1035888.html

詩人、雜文家邵燕祥去世,被認為是中國新時期最多産、影響最大的雜文家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4766949.html

歐陽中石逝世,一個無“家”可歸的書法家、戲曲家、教育家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5226898.html

歐陽中石:書法教育體系的建構者

https://new.qq.com/omn/20201204/20201204A01W7Q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