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不應該把《比莉·艾利什:模糊世界》和《陷害布蘭妮》兩部紀錄片放在一起讨論,它們的主人公是不同時代的人物,如今境遇也有天壤之别,一位是當下全世界最炙手可熱的少女歌手,一位是人身自由、财務自由都被限制的昨日之星。

2021年2月,兩部紀錄片《陷害布蘭妮》《碧梨:模糊世界》相繼推出。
如同兩部紀錄片的風格,一部是慵懶明朗、毫無設計的生活紀錄;一部是所有人都面目可疑、主題卻指向明确的懸案複盤。同樣,兩部紀錄片得到的回報也完全不同,碧梨(比莉·艾利什)的《模糊世界》幾乎收獲了所有主流媒體的好評,盡管這是一部沒有太多新意的私人紀錄,可誰也不願意在此刻得罪一個大衆寵兒,就像沒有人可以否認她才華橫溢的創作;關于布蘭妮的《陷害布蘭妮》則是一部争議片,她的隕落過程涉及了美國媒體權力、公衆認知、名利場規則等多方因素,如今是一場社會運動的主題。
之是以把如此兩部紀錄片放在一起談論,不僅是她們的明星之路走向了兩個極端,還因為,她們兩個人幾乎擁有相同的事業起點。
碧梨的幸運來自他人的關心和愛護
如果以首張專輯為界,碧梨和布蘭妮都是不滿十八歲出道,出專輯之前,都有席卷世界的熱門單曲,也都是同樣的鄰家女孩形象,隻是一個怪異黑暗,一個甜美陽光,相同的是,都引領了青少年的風潮。我們今天談論碧梨,會把她當作一個現象級的出現。她是資料時代的寵兒,音樂播放平台、社交媒體上的資料都在強調着她對當下流行文化的影響,《模糊世界》上線後,APPLE TV的年輕訂閱使用者增加了30%,APPLE TV甚至把推特賬号的頭像換成了碧梨标志性的熒光綠。此刻的碧梨,既是年輕人辨識同類的手勢,也是新的浪潮門票,她的資料正是這一場狂歡留給網際網路的票根,人們看着自己用資料創造了一個神話,這個神話由媒體與公衆共同參與,而在二十年前,人們用同樣的方式創造了布蘭妮,随後又聯手毀滅她。到今天,又努力為她發聲進而得到一種當下的政治正确和個人救贖。碧梨并沒有經曆後者,也希望她永遠不會經曆,隻是在狂歡的表象下,永遠伴随着另一種力量的暗潮洶湧。
《模糊世界》紀錄了碧梨的生活日常,而父母家人一直陪伴着她的成長。
在《模糊世界》裡,凱蒂·佩裡和碧梨的偶像賈斯丁·比伯告訴她,去享受未來十年的瘋狂;母親建議她謹慎釋出有關毒品主題的作品;哥哥總是在鼓勵她創作……雖然碧梨沒有接受全部的建議,但背後的關心和愛護是能感受到的,在偶像成立的過程中,溫情和包容會是重要的主題。《陷害布蘭妮》裡也提及了布蘭妮的出道,身着校服裝的MV讓她成為新一代的美國甜心,她貧寒的家庭和幼年時嶄露的歌唱才華又為她的成功加上了更多的濾鏡。邁克爾·傑克遜、麥當娜這樣的歌壇前輩紛紛示好彼時還是樂壇新人的布蘭妮,她所受到的禮遇和取得的成績,在第一張專輯釋出後便讓她成為當仁不讓的美國偶像,一個時代的頂流。
布蘭妮與邁克爾·傑克遜。
布蘭妮的“一切”都成了商品
《模糊世界》以碧梨第一張專輯的創作為主線,截至2020年格萊美頒獎典禮結束,她是當晚最大的赢家,她的哥哥也獲得了年度制作人獎項,在皆大歡喜的時刻,偶像賈斯汀·比伯通過視訊連線祝賀了兄妹倆。
2020年年初舉行的格萊美頒獎典禮上,碧梨拿到了五座獎杯。
在影片之外,賈斯汀·比伯談到和碧梨的友情時表示,他也是年少成名,走過很多彎路,差一點把自己毀掉,比伯希望自己的經曆可以幫助碧梨,避免那些不好的事情。賈斯汀·比伯和碧梨一樣在網絡上被發掘、培養,用最快的速度取得成人世界裡的成就,然而他差一點成為男版的布蘭妮,成名之後被媒體聚焦,各種負面新聞纏身,不同的是,賈斯汀·比伯真假難辨的浪子回頭,挽回了很多好感,布蘭妮卻沒有這種運氣。她一直是被圍獵的目标,她的家庭,她的婚姻圍繞着她的巨額财富,她的超高人氣讓她的衣食住行都成為坐地起價的商品,這使她成為一條流水線,線上的所有工種都在創造财富,布蘭妮曾在受訪時表示過不滿,“身邊人都會聽我說話,可并不在乎我說了什麼”。當布蘭妮的一張街拍照片可以賣到十萬美元的時候,沒有人會主動停手,直到這條流水線預警,失控,毀掉,人們依舊沒有散開,繼續在傷痕的縫隙裡更努力地攫取。
《模糊世界》紀錄了碧梨與偶像比伯的第一次見面,比伯也用自己的親身經曆告誡碧梨别走彎路。
紀錄片裡梳理了布蘭妮的“變瘋”過程,在被攝影機圍追堵截時,她要以友好親民的形象應對,因為表達憤怒的代價,是變本加厲的解讀和放大。采訪中,人們也毫不避諱地問及她的隐私,當她愈發完美地扮演着美國甜心時,暗潮是更大的羞辱,這一切,在她和賈斯汀·汀布萊克公開戀情又狗血般地分手後開始爆發。
賈斯汀·汀布萊克分手後發表了新單曲,MV選擇了和布蘭妮相像的女主角,暗示在這段感情中遭遇了背叛,布蘭妮一夜之間成了千夫所指的對象。之前陽光性感的形象,成了性暗示的依據,甚至有位女性在采訪中認為布蘭妮帶壞了青少年,如果站在布蘭妮面前,會毫不猶豫地朝她開槍。這一類家長、教條式的指責其實并不罕見,但矛頭通常指向放浪形骸的搖滾音樂人,布蘭妮當時的音樂和形象,甚至她的绯聞,都遠遠談不上帶壞青少年,隻是她已經完全站在公衆情緒的對立面,人們等待她的不再是光環,而是出醜。
分手後的賈斯汀·汀布萊克仍在消費這段感情,他向公衆分享與布蘭妮的私密話題,布蘭妮的形象更加一落千丈。這一切似乎也不乏預示,紀錄片裡截取了布蘭妮的部分隐私言論,作為後來被羞辱的起點。但傳回那段時間,在布蘭妮的隐私言論發表後,博彩公司曾迅速為此設定了賠率。是的,她的一切都是商品,代表着利益,可以被售賣,出賣。依照利益最大化的法則,榨取完布蘭妮的陽光性感,再榨取她的堕落。
布蘭妮沒有令旁觀者失望,滑進等待她的深淵。她與童年時的好友閃婚閃離,付出了400萬美元。八個月後又與伴舞再婚生子,而後再次離婚,輸掉了兩個孩子的撫養權,還被前夫以私密錄像帶要挾,付出了1300萬美元,成為談資和笑柄。這期間她變得叛逆,砸車、剃光頭、抱着孩子危險駕駛,情緒失控的崩潰,每一件事都與曾經的陽光少女形象相悖,滿足了人們對她堕落的期望。即使她的種種行為是不得已的反抗,但這些背後的原因都被屏蔽掉了,驗證了她在采訪裡的不甘,“身邊人都會聽我說話,可并不在乎我說了什麼”。
在她終于敢向世界表達憤怒後,換來的不是自由,而是更嚴酷的現實。她那些“不得體”的表現被判定為精神疾病,自少年時代便長期缺位的父親重新出現在她的生活裡,以“終身監管人”的身份成為她人生的實際控制者。“監管人”通常針對失智和生活不能自理者設定,布蘭妮顯然不在此列,但她身上巨大的商業價值使她的負面情緒變成精神疾病,自此失去了生活的控制權。她的财務,醫療,工作,甚至旅行都需要得到“監管人”的準許,否則就會被送去治療。想要擺脫監管,就需要證明自己沒有精神疾病,紀錄片裡提及沒有人在這種邏輯下成功過。這也是如今還在進行着的“解放布蘭妮”運動的開始。
《陷害布蘭妮》紀錄了至今還在進行着的“解救布蘭妮”運動。
在過去的13年時間裡,布蘭妮幾乎成了她父親的印鈔機,她始終擺脫不了這個噩夢。她曾申請更換“監管人”,被法院駁回。去年她又重新提起訴訟,随着外界支援的聲浪,布蘭妮表示出了信心,但判定結果是她父親與信托基金共同成為她的監管人,她父親的監管身份仍将延續,而這場訴訟也并未徹底結束。
時代并沒變,變的隻是需求和口味
《陷害布蘭妮》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紀錄片,它缺少布蘭妮對這場運動的觀點,也沒有呈現精神疾病的鑒定過程,這使“懸案”的産生并不清晰。作為出品方的《紐約時報》在片尾備注了資訊,他們曾給布蘭妮發出采訪邀請,沒有得到回複,也不确定布蘭妮是否收到了這封采訪郵件。在某種程度上,這部紀錄片所代表的核心,更像一種樸素的情緒,符合普世的道德感以及當下風潮,可我們無法忽視的是,如今希望解放布蘭妮的人們,一部分也是曾經圍獵布蘭妮的人,包括《紐約時報》。上個月,賈斯汀·汀布萊克向布蘭妮和另一位被他羞辱過的女性珍妮·傑克遜公開道歉,除了檢討自己的言行,也提及名利場裡的男性所擁有的特權,但這個道歉由于太過正确,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一種變相的自保。
成名後的布蘭妮是公衆關注的焦點。
有一種萬能的解釋是時代變了,事實上,時代沒變,隻是需求和口味在變。從布蘭妮出道開始,一直有獨立審美和主見,她并非任人擺布的藝人,紀錄片裡對此也有提及,隻是那時市場需要的是一個甜美的偶像,不符合這個人設的特質都被遮蔽了,她是以迅速走上巅峰,也是以迅速走向了人生的另一面。
《模糊世界》裡有這樣一段情節,車上,碧梨向母親表示自己并不願意在演出後和業界大佬合影交際,母親答應了她,這是碧梨更幸運的地方,家人會認真聆聽她的要求,而布蘭妮的成長更多是被要求的。去年,碧梨也曾因為被偷拍發火,上了新聞,但公衆選擇和她站在一起,批評拍攝者,了解她的憤怒,合力保護這位新的天選之女。這并非能用“進步”一言蔽之,更本質的原因是人們此刻需要一個叛逆的、喪喪的偶像,碧梨是這種氣質的最佳載體,就像大衆需要美國甜心時,選擇了布蘭妮一樣,是以《模糊世界》上線後,蜂擁而至的好評和贊美,總感覺有似曾相識的味道。布蘭妮曾和她一樣,早早兌現了自己的天賦,集萬千寵愛,而她之後的命運則被天賦之外的東西左右。天賦不可複制,天賦之外的東西卻有迹可循。
這兩部紀錄片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另一位女歌手艾米·懷恩豪斯,她與布蘭妮年齡相仿,與碧梨的叛逆相近,同樣天才般地橫空出世,最後徹底隕落,成為27歲傳奇俱樂部裡的一員。在她去世四年後,她的同名紀錄片上映,紀錄片的關鍵詞和這篇文章相似,貪得無厭的父親、糟糕的男友、童年偶像、格萊美、媒體、歌迷……
文/湯博
新京報首席編輯 吳冬妮 校對 趙琳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