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王黔生:半生流轉承雲味

作者:昆明資訊港
王黔生:半生流轉承雲味

人生

王黔生 1940年出生,安徽太和人。元老級注冊中國烹饪大師,中國滇菜特級烹饪大師,餐飲業國家一級評委。1955年從廚,師從滇菜泰鬥解德坤先生,精通紅案、白案。曾任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中國駐摩洛哥大使館總廚師長等職。被中國烹饪協會授予“中國烹饪大師終身成就獎”。現任雲南省餐飲與美食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

王黔生語錄

關于學廚

廚師一定要把基本功打紮實。

廚師要多學、多看,技不壓身。

關于愛菜

我從小是在雲南蒙自長大的,吃雲南菜,也愛雲南菜。

第一次見滇菜大師王黔生先生,是在去年的中國頂級烹饪大師技藝交流聯誼會上,他精神煥發,和藹謙和,看上去應在花甲與古稀之間。後來查資料發現,1940年出生的他,今年已78歲,健康矍铄的狀态是平和心态與幸福生活的投射。

成為廚師 因為貴人

王黔生的父親是安徽人,曾在昆明市政府食堂做面點廚師。王黔生初入廚行是經當時的市政府上司介紹,進入昆明市北京飯店當學徒。這個高起點得益于父親和那位上司,不過,進到廚房之後,他所經受的與其他剛入廚房的年輕人無異。

“連學徒都談不上。每天的工作就是燒煤、掏煤灰、洗腸子、殺雞、殺蛇……就是一個勤雜工,廚房裡任何人喊着都要動。記得有一年冬天,我隻穿着一件背心,但幹完一天的活,全身都是汗。”晚睡早起,他真的感覺吃不消,很多學徒都熬不住放棄了。

當時15歲的王黔生也打了退堂鼓,但有位貴人開導了他,“一位廚房的老師傅就跟我講,你這個不算苦,我們以前在舊社會,比你們現在苦得多,還要被打”。在老師傅的勸導下,王黔生挺了過來。兩年後,做事認真的王黔生破格提前轉為學徒,并拜滇菜泰鬥解德坤為師。

“我有幾位師父,他們都是我的貴人。一位是教我做糖果的楊錦榮師傅,一位是教我做中西點心的張理師傅,還有一位是教我中式面點的劉崇雲師傅。我的恩師是解德坤師傅。他們在我不同的成長時期,教導我打開不同的大門,打下白案、紅案的基本功。”

得益于這些貴人的指路,加之個人的勤奮和悟性,王黔生很快成長為可以獨當一面的大廚。

王黔生:半生流轉承雲味

一碗面的得失

“餡心龍須面”是王黔生得意的面點作品,其制作非常考驗廚師的功力,“将蝦仁打成極細的茸,再把蝦茸包到面裡,像制作拉面一樣将面團拉至可以穿過繡花針般粗細。其最特别之處在于,蝦茸一定是被面包在裡面,而不是簡單的混合”。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王黔生特地到山西拜訪一位老師傅學習了這道面點,如今其技藝幾乎失傳。為了練習拉面,20歲的王黔生每天都要練習四五個小時,廚房師傅們晚上八九點鐘下班,他就留在廚房一直練拉面直到淩晨一兩點鐘。不到30歲的時候,他一個人可以拉8公斤面,将3公斤面拉成龍須面僅需兩分鐘多一點。“帶餡龍須面”(後改為“餡心龍須面”)的成功正是基于他紮實的基本功。

憑借這碗“帶餡龍須面”,王黔生獲得了很多人的稱贊。也同樣是這碗龍須面,成為王黔生的一個遺憾。

1988年,王黔生到北京參加全國第二屆烹饪大賽,帶去了三道面點作品:帶餡龍須面、四味荞包和火腿月餅。最終,王黔生憑借“四味荞包”獲得銀獎。

“帶餡龍須面”因名不副實沒有拿到任何獎項。當時,評委在試吃之後問道:“你的面叫做‘帶餡龍須面’,那你的餡帶到哪裡去了?”菜的取名也是一種講究,要求名副其實,而王黔生的這一做法沒有“帶”餡,并不符合取名規範。這個失誤讓他至今記憶猶新,他也從不回避,不論是接受采訪還是教導徒弟,都常常提起,以此提醒後輩。後來,他将其名字改為“餡心龍須面”。

王黔生:半生流轉承雲味

使館大廚 故土情深

從廚六十多年間,王黔生載譽無數,曾出任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廚師長、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總廚師10年之久,為衆多黨和國家上司人做過菜,也接待過英國女王等國外貴賓,并首次将滇菜包裝上國宴。

1979年,王黔生憑借卓越的廚藝和優秀的履曆,被中國外交部選派到中國駐法國大使館工作。這對于廚師來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會,是件“很光榮的事情”。剛到法國時,他有些水土不服,身體出現了一些不适,還好兩次都遇到臨時來到法國的中國醫生,得以平安度過。此後,他整日忙于使館的日常餐飲工作。

一天早上九點半,他和往常一樣慢悠悠地準備當日午餐,突然接到一個消息:當天中午,高棉西哈努克親王将抵達大使館,計劃做三件事:理發、會談、用午飯。

當時任中國駐法國大使的姚廣召集廚師們開了一個緊急會議,提了兩個要求:一是廚師們要迅速拿出一個可行的菜單,二是菜品口味要清淡,不能太辣,一定要代表中國各地域特色。他特别喊住王黔生,叮囑道:“親王愛吃雲南菜,你好好想想,做點特别的雲南菜。”

當時使館裡共有4位大廚,王黔生是雲南人,還有一個粵菜師傅、一個鎮江名廚和一個上海本幫菜師傅。王黔生資曆最深,大家都聽他的。“親王愛吃甜、軟的食物,一定要用當季的時鮮菜蔬。”

15分鐘後,一份菜單交到姚廣大使的手中,他仔細看過,簽字準許,其中滇味涼雞這道菜受到他的好評。那時,距離12點的午餐隻有2小時,這對于國宴來說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王黔生負責做6道涼菜和1道熱菜香酥鴨,其中的重點自然是滇味涼雞。可惜在當地買不到雲南土雞,都是法國殭屍電腦,個頭太大,是以王黔生特别讓小徒弟到附近唐人街買了一隻最小的——一斤重的幼雞。材料不夠滿意,王黔生就在火候上下功夫,沸水、溫水交叉汆燙,40分鐘後,雞熟肉嫩。

第二個重點是雲南的秘制鹵汁。還是可惜沒有昆明甜醬油,王黔生隻得使用普通醬油,然後加入各種調料,憑借自己的經驗和秘方來配制。“滇味涼雞味道厚重,而香酥鴨則要走焦香脆酥的路線。”他将鴨子先用花椒、八角蒸,把鴨骨頭都蒸到軟,撿去配料,将鴨子先大火炸到脆焦,再用小火酥到金黃香溢。

四位大廚急中生智,憑借豐富的經驗完成了任務。姚廣大使還特地表揚了王黔生。

王黔生:半生流轉承雲味

“當時,西哈努克親王隻說了一句話,‘吃中國菜,還是得到大使館來’。”回憶此處,王黔生頗為自得。

使館的廚師很少,工作繁多,整日忙碌的王黔生顧不上想東想西。好在家裡有一位好妻子,照顧老人和孩子。他說:“我找了個好老婆、好老伴,她把家裡照顧得好好的,才使我能在外面安心工作。真的要感謝她!”

從法國回來後,王黔生又在中國駐摩洛哥大使館工作了短暫的時間,1984年回到中國。1988年,王黔生又被調派到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工作,其間服務過數十名政要。1994年回國後,他一直緻力于努力推廣滇菜。當時很多在外國工作過的廚師都會想辦法留在國外,畢竟待遇更為優厚,與王黔生同去美國的5位廚師,隻有他一個人選擇回到中國。他說:“美國有美國的好,但我還是愛我的國家。”

烹饪世家 薪火相傳

“小時候,想父親的時候,就會去書櫃下面找相冊看看。漸漸地注意到我們家的書櫃裡基本都是烹饪方面的書籍。這些書裡居然有這麼多好吃的,而且還能做得這麼漂亮,在我看來廚師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職業。雖然在生活中少了父親的身影,但是物質生活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父親經常從國外托人帶一些東西回來。最讓我自豪的是父親給我帶回來的自行車,是一輛五羊牌可以收放的小輪車,那當時在我們的城市是獨一無二的一輛,騎到街上那回頭率百分之百!我幼小的虛榮心得到了最大的滿足。這可能就是我從小就喜歡這個職業,夢想去做一個廚師的緣故吧!”

這是王黔生的兒子王剛寫下的一段文字,也是很多廚師兒女的童年吧。如今,1971年出生的王剛已是昆明洲際酒店中餐行政總廚,也是中國烹饪大師,他還為本刊這期專題制作了一組雲南花宴。

提到兒子,王黔生比說起自己的經曆還要自豪:“王剛很聰明,悟性很高,他現在比我厲害,畢竟有文化。他也在中國駐外使館工作過,又在多家五星級酒店擔任過總廚。”他停頓了一下,笑了笑:“我的孫子可能也要做這一行。”

這一家人都是在父輩的熏陶下延續着雲南菜乃至中國菜的世代傳承,這種傳承自然而樸素。“我從小是在雲南蒙自長大的,吃雲南菜,也愛雲南菜。而且我的父親就是廚師,從小我就看着他炒菜,是以比較感興趣。除了滇菜以外,我也會烹饪淮揚菜、川菜等其他菜系,但相比較起來我還是最喜愛做滇菜。”王黔生說。(采訪:褚宏辚 人物攝影:壹粒 菜品圖檔提供:王黔生)

王黔生:半生流轉承雲味

Q&A

Q:您收徒的标準是什麼? A:廚德好,能幹,尊重人。尊重人就看他是否尊重他的父母。

Q:您對年輕廚師有什麼建議? A:廚師一定要把基本功搞紮實,要多上竈,即使成為管理者,一個星期還是至少要保證有三四天上竈炒菜,這是我對他們的希望。我現在年紀大了,基本不上竈炒熱菜了,但我還是堅持自己做面點,揉面也是鍛煉身體。

王黔生作品選傣味拌魚面

原料

鳜魚肉500克,香柳20克,荊芥15克,大芫荽20克,指天椒10克,薄荷25克,酸茄2個,雞蛋清2個,姜蔥水40克,清油10克,蒜20克,鹽、雞粉各适量。

制法

将鳜魚肉打茸,加鹽、雞粉、雞蛋清、姜蔥水、清油制成魚膠,裝入裱花袋;

鍋内加清水燒至65℃,将魚膠擠入水中呈面線狀,将水加熱至80℃,撈出魚面,過涼,裝盤;

将香柳、荊芥、大芫荽、指天椒、蒜、薄荷、酸茄切碎,加鹽、雞粉調成酸辣汁,食用時淋在魚面上即可。

點評

魚面滑嫩,配上傣味的酸辣汁水,口感極佳,是夏季佐餐涼菜佳品。

乳瓜釀洱海蝦

雲南小麥瓜6個,洱海蝦仁150克,可食用鮮花适量,雞蛋清40克,姜蔥水30克,清油10克,上湯50克,鹽、雞粉各适量。

将小麥瓜洗淨,用挖球器去心,汆水備用;

将蝦仁打成茸,加鹽、雞粉、雞蛋清、姜蔥水、清油制成蝦膠;

将蝦膠釀入小麥瓜中,入蒸箱蒸熟,淋入用調味上湯做成的二流芡汁,裝盤,點綴可食用鮮花即可。

小麥瓜出自雲南普洱,生長至直徑3厘米~4厘米時采摘,味道脆嫩清甜可口,配上雲南大理洱海的蝦肉,别出心裁,口味極佳。

騰沖大薄片

豬耳朵400克,酸茄2個,可食用鮮花、薄荷葉各适量,荊芥15克,大芫荽20克,指天椒10克,蒜20克,白鹵水、醬油、高湯、雞粉各适量。

将豬耳朵洗淨、漂水,下白鹵水鍋中煮至七成熟,撈起過涼,用大片刀将豬耳朵片成薄而大的片,碼入盤中,點綴可食用鮮花、薄荷葉;

将荊芥、大芫荽、指天椒、蒜、酸茄切碎,加醬油、高湯、雞粉調成汁水佐食即可。

制作此菜刀工尤為重要,豬耳朵要片得大而薄,此為最大亮點,食時蘸上汁水,晶瑩剔透,酸辣脆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