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種子可以改變一個世界,一項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奇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下決心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倉廪充實、餐桌豐富,退去金黃的“外衣”,麥香四溢,雪白的面粉帶“火”了這片大地。麥子化身美食,回饋勤勞的人們。一轉身,一碗晶瑩剔透的楊淩蘸水面就擺在了你的面前。
在農科城楊淩,這是一道的地方特色美食,是用優質強筋小麥面粉做成的佳品。楊淩蘸水面由産自楊淩兩所高校選育的優質強筋小麥品種,經多道工序精制而成。

市場對它的第一印象就是“面條好,勁道,彈”。而這碗“好面”的得來依靠于蘸水面多年以來的原料意識:“第一工廠中的房間在農田”“好麥出好面”。
第一工廠中的房間在農田 主攻“優質、強勁、專用”
小麥品種好不好,對于愛吃面的“老陝”來說,衡量它的标準就是看做的面條是否筋道?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小麥育種專家也為此進行了不懈努力。
1985年,“小偃6号”獲得國家發明一等獎。這個品種已成為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幹親本,衍生出50多個品種,包括大名鼎鼎的“陝農229”“西農979”“西農511”等。
優質、多抗的西農小麥深入人心,如今,陝西農村依舊流傳着“要吃面,種小偃”“西農979,誰種誰富有”的諺語。
“西農979”用“成績”印證了這一點。優質強筋小麥品種“西農979”在陝西種植面積超過1700萬畝,已遍及陝、豫、皖、蘇、鄂、冀、渝等7省市,已成為全國第三大種植品種。
“這個品種在我們這兒很受歡迎,做成的面很筋道。”提起“西農979”,河南省荥陽市廣武鎮農民丁永平贊不絕口。在駐馬店市桂莊村,村民王志德連年種植。“即使在遭遇幹旱的情況下,‘西農979’畝産千斤仍然不是問題。”
對于農民而言,好的收益更高、風險更低,種糧的積極性也提高了不少。
在溫飽問題解決的基礎上,大家對專用小麥的需求更多,像我們吃的水餃粉、面包粉,或者是做餅幹的,都是專用小麥。據了解,目前我國面粉市場中,民用粉的銷量有所下降,而專用粉的銷量則不斷增加,産品由中低端向高端粉、專用粉轉變,優質強筋小麥需求量顯著提升,大約為500萬噸—700萬噸。
探尋“筋道”奧秘“好麥出好面”
麥田裡長出來的蘸水面憑土生土長優勢逆勢上揚。同時,也為特色面食提供國内最優質的優質麥源。楊淩強筋小麥品種因為“做餃子耐煮、做面條勁道”的特性,受到廣大消費者青睐。
“人的頭腦往往是健忘的,但人的腸胃是有記憶的。”楊淩食文化研究會會長李曉武說,筋度高是“西農226”與生俱來的特點,是它“變身”優質蘸水面最大的原料。
在每年一屆的中國西安絲綢之路國際旅遊博覽會期間,楊淩美食區咥蘸水面是會展期間的一大亮點。
“蘸水面用的面粉不一般,這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王輝繁育的小麥新品種‘西農226’磨成的面粉做的,很有科技含量。”李曉武說,優質麥源,加上自身不斷精進的加工工藝,提升了面條的口感與品質。
李曉武認為,這主要是源于楊淩蘸水面面粉品質好,面團拉伸過程中“易拉伸、有彈性、不斷條”,這些都是制作蘸水面對面粉品質的基本要求。
在科技的支撐下,楊淩走出了一條主食産業化特色發展之路。李曉武說,除了“咥飽,咥美”還要“咥安全”。蘸水面用的是上好的麥面,楊淩小麥品種磨成的麥面最為優秀。
“我們要緻力于楊淩優質麥菜品種的利用、道地制作技藝的傳承、優秀飲食文化的弘揚,凸顯楊淩特色、形成楊淩品牌,讓楊淩蘸水面走出楊淩、走向全國、推向世界”。中國農業曆史博物館館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樊志民說。
“一碗面”背後的“農科力量”
“中國碗端中國糧”。黃淮麥區六次小麥品種更新換代,其中有四次出自農科城楊淩——這張小麥育種“程序圖”,诠釋着糧食産業高品質發展背後的科技力量。
據悉,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西農良種就在黃淮麥區廣泛種植——趙洪璋院士主持培育的“碧螞1号”“豐産3号”“矮豐3号”“西農881”,李振聲院士主持培育的“小偃6号”,甯琨研究員主持培育的“陝農7859”“陝農229”,接力成為50年代至90年代不同時期的主栽品種,在黃淮麥區小麥品種更新換代中起了主導作用。
近年來,楊淩示範區依托自有人才隊伍和建設院士專家工作站,培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深受農民和市場歡迎的本土優良品種。時至今日,通過國審的“西農979”“西農511”“武農981”“武農988”等優良品種,再次将國人的目光拉向楊淩這個“農科城”。
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我們在農業新品種的研發、培育、推廣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隻有政府、高校、企業、農民等多種力量形成合力,共同打造好種子這個本土“晶片”,才能為種業源源不斷地注入科技動力。
好麥出好粉,好粉出好面”“道地的楊淩蘸水面既是‘産’出來,歸根結底則是‘種’出來的。
而楊淩蘸水面這個地域美食品牌的下階段目标是什麼?李曉武所述,除了加大力度推介楊淩蘸水面融入到省内外的美食當中,面館本身還要逐漸朝着形成規模、産業化發展、鞏固品牌形象等方面推進。
農業科技報社全媒體記者 賀輝 耿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