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潇湘晨報
記者 | 李姝

早上5點,天蒙蒙亮,位于長沙市開福區文星橋巷76号的“宏順包子王”已經開店。随着城市慢慢蘇醒,小店裡的顧客越來越多,“你好,四個燒賣,掃碼支付。”“兩個豆沙。”“十個肉包,十個銀絲卷。”這就是老闆吳鑫成的日常。
别看小店顧客絡繹不絕,但一個包子的毛利隻有一毛錢。店鋪開了快20年,物價漲了,包子卻沒怎麼漲價。暢銷的燒毛、銀絲卷、豆沙包還是5毛錢。“最近支付寶在做掃碼支付有紅包的活動,一進制的紅包能多買兩個包子呢!”吳鑫成笑呵呵地說。
師從德園老師傅
做包子二十餘年
吳鑫成做了大半輩子的包子,手藝來自最傳統的方式:拜師學藝。
1997年,甯鄉人吳鑫成正式拜師做學徒。師父名叫譚厚如,師爺是正兒八經的德園老師傅。吳鑫成從基本功學起,光是和面就學了半年。手工和面講究手法,按照師父的說法,“面要和熟、和透”,最後和成的面團要有勁道,輕輕放在案闆上要做到不沾邊。
學會和面以後,最先學做豆沙包,“豆沙是最練基本功的。”吳鑫成說。豆沙包搓面要勻,下料要剛好,不漏底、不穿皮,要保證做出來的豆沙包無論從哪個角度咬下去,面皮的厚度都一樣。三個月時間裡,吳鑫成隻做豆沙包這一個種類,不斷打磨下料手感。
“前三個月隻能在邊上看,半年後慢慢上手,師父讓靠邊立馬就要靠邊。”學習的兩年裡,他吃住在師父家。日複一日的單調練習,他甚至一度放棄,跑出去打工,但最終還是選擇回到師父家中繼續學習。
在做包子這個行當裡,遵循的是亘古不變的質樸道理:偷不得懶,耍不得賴。
能獨立“上案”後,2002年,吳鑫成到師兄的包子鋪幫忙,2005年正式接手“宏順包子王”,一直堅持到現在。
搬走的老顧客每周回來買包子
淩晨兩點,吳鑫成起床了,和面、制作、上蒸籠。早上五點,包子鋪開門。肉類包子到了中午基本全部售完,剩下的包子陸陸續續可以賣到下午。但即便包子提早賣完了,吳鑫成依然不會閉店。“不能讓顧客來了,看到店子關門。哪怕賣完了也要告訴顧客,包子賣完了。”吳鑫成堅持。
随着生活水準的提高,早餐的種類越來越多,甚至光是包子這一個品種,選擇也五花八門。更加高效、便利的連鎖包子鋪開始出現,這些更加現代化的包子鋪采用統一配送,包子種類繁多。
吳鑫成的包子店不一樣。他的店鋪裡,案闆上是白花花的面粉,鐵鍋早上炸過燒賣裡要用的油渣,散發着豬油香氣,蒸籠裡冒着熱氣騰騰的蒸汽。老長沙人的一天就是從這樣的熨帖裡開始。
随着老房子拆遷,一些老顧客搬家了,還是離不開“宏順包子王”的包子。一個七十多歲的娭毑對吳鑫成說:“我家一家三代,都指定你家包子。”還有家已經搬到井灣子的老顧客,每周還要來一次店裡,買五六十個包子,作為全家人一周的早飯。
有一回,一個老顧客特地回來買包子,吳鑫成生意太忙沒注意多找了幾十塊錢。第二天,這位老顧客特地又從大老遠趕來,把錢還給他。
傳統口味做出競争力
每天隻做4000個
老顧客的信賴讓吳鑫成感動。二十多年來,雖然物價在漲,但吳鑫成很少給包子漲價。直到現在,燒毛、銀絲卷、豆沙包等受歡迎的種類仍隻要5毛錢,湯包1.5元兩個。這樣的價格,在長沙已經不容易尋到。
“我不喜歡漲價,總覺得是一道坎。”吳鑫成說。
就像當年跟着師父學做包子,靠的是日複一日的堅持練習,如今吳鑫成的經營之道也是憑借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從某些方面來說,吳鑫成非常傳統,他堅持傳統的包子做法,因為“這才是道地的老味道”。他堅持十年如一日的節奏:每天購買新鮮豬肉,每天現炸燒麥所需的油渣,總共隻做4000個。“隻有這樣能保證每天的包子能賣完,顧客買到的都是新鮮包子。”吳鑫成說。
時代在變,老包子店也要與時俱進。大概五六年前,不喜歡改變的吳鑫成主動領取了一個支付寶二維碼貼在店裡,還用積分兌換了一個收款音箱。沒想到二維碼剛貼上去,就有不少人首選掃碼支付。雖然客戶群體不少是老年人,但用現金支付的人越來越少。“有一次,來了一個八十多歲的大爺,掃碼付款用得很溜叻!”吳鑫成說。
對吳鑫成來說,掃碼支付省去了拿錢、找零的麻煩,支付寶音響能清晰同步收款金額,在高峰時避免了手忙腳亂。“找錯錢的事,不會再發生了。”
城市在發展,距離“宏順包子王”不遠處的五一商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重新整理着長沙的天際線,但最道地的煙火長沙味,還是要在尋常巷陌裡尋找。“宏順包子王”用20年的堅持,讓老顧客至今仍能以最熟悉的方式,開啟每一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