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起一個好名字?
起名,對一個人很重要,對新農人也很重要。一個産品、一家公司誕生,第一件事就是取名。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新農人創業,不管做農莊、農業公司還是做農産品,不管是家庭農場、農家樂、采摘民宿,還是田園綜合體,往小裡說,誰都希望自己起個好名字;往大裡說,名字好壞,關系到經營的興衰和前程。

現在大家都講品牌。在農産品和食品行業、在鄉村休閑旅遊行業,一個朗朗上口的品牌名,往往成為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産。比如2020年,魯花品牌價值被評估為262.5億元人民币,位居國内食品加工業榜首。涼茶行業知名品牌——王老吉品牌估值達148.14億元。
好名字價值千金,不何止是千金,其實億金!
其實,品牌不是在企業或農莊做産品的那一刻、而是在它有了專屬名字的那一刻誕生的。一個個後來聲名遠揚的品牌名字,當初曾讓很多企業家為此絞盡腦汁。舉幾個例子:
“娃哈哈”的名字就是向社會征集來的。1987年,宗慶後承包杭州上城區一家校辦企業、通過代銷、代加工掙到第一桶金。但宗慶後認為,企業沒有自己的産品,終究不是長遠之計。他和院校教授合作,開發兒童營養液這一冷門新産品,但叫什麼名字還沒想好。
1987年,宗慶後接受建議,在杭州日報上登一個《有獎征名啟事》,征集産品名稱。應征信函紛至沓來。随後宗慶後專門召開省市新聞機關記者會,請記者參與起名。廠家從征集來的五六十個名字中選了四五個,“組織專家從市場學、心理學、傳播學、社會學、國文學等多方面研究論證”後,最後圈定了“娃哈哈”!
取名者得到了500元獎金——當時恐怕沒人能想到,30多年後,據胡潤研究院提供的資料,2020年,“娃哈哈”的品牌估值達600億元人民币!
“蒙牛”的誕生則是團隊創意的結晶。1999年年初,蒙牛包括牛根生在内的一群創始人,在呼和浩特反複進行“頭腦風暴”式的讨論,為即将注冊的新公司起一個會說話的名字,本着“想得簡單,才能做得成功”的原則,孫先紅說:你看人家“澳牛”,簡簡單單,就是“澳洲的牛”。一語驚醒夢中人,不知是誰脫口而出:“那我們就叫‘蒙牛’吧!”結果一個未來乳制品行業的三甲品牌,“蒙牛”由此誕生。
名字,不僅是一個簡單的稱呼,可識别的符号,還是一種可傳播的媒介,具有獨占性、特指性,在對外市場和對内經營上起到巨大的作用,展現在三方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一、對外:大幅度拉近和客戶的距離、打開市場</h1>
名字的本質,是通過字和符号的溝通,影響與消費者的距離。号稱“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被财富雜志評為“史上百本最佳商業經典”第一名《定位》一書中說,“由于在許多産品類别當中,各産品彼此間的差别微不足道,起個好名字就意味着銷售額能相差數百萬美元”。也就是說,“在産品彼此差距不大的情況下,起個好名字就意味着銷售額能相差數倍。”
怎麼了解?
1、化解“信+用”雙層疑慮,拉近客戶距離
谷風認為,生意的本質是“信用”2字。“用”,就是對消費者的價值;“信”,就是企業和産品被相信、被信任。
産品和客戶的距離,可謂“咫尺天涯”:做得好,就是咫尺;做得不好,就是天涯——如果能把所有想要表達給消費者的核心資訊,濃縮在一個好名字中,不用再次表達,化解客戶在“信+用”的疑慮,那麼和客戶的距離,就不再是“天涯”,而是“咫尺”。
其實,哪怕隻解決“信+用”中的一個問題,也能收到好的效果。
(1)解決“信”的:
最直接的,是以個人名字起名,為“信”背書:譬如:著名的王老吉涼茶,清朝道光年間(約1830年)由廣東鶴山人王澤邦(乳名阿吉)所創。北京老字号吳裕泰、張一進制茶莊 ,以及創立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王緻和腐乳,等等。現代也有,河北保定的大午農牧集團,即是以創始人孫大午的名字命名。
“信”的極緻,莫過于來自最高層的背書。例如在天津,這家傳承了百年的老字号素食小吃:石頭門坎素包,深受人們歡迎。
大家都知道這裡的素包子好吃,好吃到什麼程度呢?當年的慈禧太後品嘗了這裡的素包後,給親自賜名,這家素包的字号随之聞名全國。
(2)解決“用”地:
比如有一款梨,取名“潤之”牌。還有一款“消時樂” 的山楂爽飲品,“消食”諧音“消時”,“消時樂”既精準表達了助消化的産品賣點,同時又傳遞出休閑快樂的産品體驗。與起名的經典案例“可口可樂”類似:既表達了産品的功效特點,還能貼近消費者的情感,有異曲同工之妙。
2、打動消費者的有效工具
怎麼打動?
(1)用情感打動:上面的“消時樂”和可口可樂就是用情感打動。還有,在糧油上,為什麼大家願意起金龍魚、長壽門、福臨門,就是希望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在節假日的送禮中,表達祝福的情感。
(2)用情懷和理念打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領域,杭州莫幹山,有一家全國知名的網紅民宿,叫裸心谷,禅意十足,吸引了不少尋覓洗滌心靈、精神歸處的城市精英人群。
有一款書名叫《别在吃苦的年紀選擇安逸》,讓不少人産生共鳴,光憑名字就産生不少銷售。
1989年9月成立、總部位于福建泉州的達利食品,起名來自于董事長許世輝倡導“達和諧、利衆生”核心理念,一度發展為“全國最大的全獨資民族品牌食品生産龍頭企業”,在此過程中,應該也有這個名字的功勞。
3、高效傳播的利器
企業和産品要跟大衆産生溝通,次序依次是名字、口号、圖、産品和随後的廣告營銷。從傳播的速度、功效來講,名字最直接、最有力,要遠遠大于其他方式。名字起得好,一次就能讓消費者記住,過目不忘。比如,改革開放之初的“傻子瓜子”,雲南的旅遊勝地香格裡拉。
當一個事件、一個企業産品和服務被傳播的時候,傳播最多的就是名字。一個卓越的名字,能引發自傳播,甚至能帶來大量客戶。比如谷風剛剛披露的《做鄉村旅遊,貧窮也是特色資源!網紅懸崖村:别撿起芝麻丢了西瓜》這家因為貧困和靠落差800米懸崖的千米藤梯“天梯”上下山的“懸崖村”,就吸引了全國各地不少人自發來這裡鄉村旅遊,“想來看看這邊的村民是怎麼生活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4">二、對内:鼓舞士氣。調動積極性,甚至影響員工的行為</h1>
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裡,名字是某種訴求或價值觀資訊的集合。譬如不少孩子起名,就叫“光宗”“耀祖”,既寄托了父母長輩的期望,也為下一代賦予了奮鬥的目标和志氣。
企業和機構也是如此。别小看一個名字,起得好就能讓員工感到尊重,增加員工士氣和工作的動力。譬如,北京大學每個宿舍樓的單元,都有一個大約退休年齡的阿姨或叔叔,負責看樓。不禮貌的人會認為就是一個“看門的”,但是北大給他們賦予了一個職務名稱:樓長,與校長僅僅差一個詞~~據我所知,這幫阿姨大爺,工作都很好,願意讓自己的工作配得上這個稱呼。
起名還能直接影響員工的行為。譬如:方欣米業的“方欣”牌大米,諧音“放心”,取食品安全,讓消費者放心之意。員工會常受到提醒:我的所作所為,能讓消費者放心麼?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8">三、對長久定位:影響後續的經營和打造方向</h1>
從專業角度講,名字就是品牌定位:它是定位的開始,也是定位的結果。以休閑農莊為例,好的名字,能展現農莊的主題、定位和特色,讓人一目了然。
譬如,如果起名叫意大利農場,莊主隻要沿着這個定位,持續深入打造園區的風景、建築、餐飲、民宿等每個角落和體驗項目,展現和強化意大利的特色風格,就會讓所定位的内容越來越鮮明,最終形成獨具差異化的農莊屬性,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品牌烙印。
北京順義,這家叫意大利農場的休閑農莊就是這麼做的。
【總結】名字就是品牌。品牌就是名字。好的名字會說話。起一個好名字,能引流,能先入為主、塑造品牌,甚至能直接開辟市場,帶動銷售。還能激勵和影響員工的行為,指引後來公司的營運方向。
好名字,既是一種品牌戰略,還是一種營銷政策,更是一種經營戰略。從這個意義上講,“好的名字等于成功的一半”。(谷風出品)
*我是@園丁谷風,關注我,私信回複“名字”,教您怎麼用系統的定位和營銷知識,為自己的農産品、農莊、企業,包括農家樂、采摘園、民宿和田園綜合體等,提煉出一個好名字和一句好的slogan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