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宋朝科考的特招制度——老榜官“老榜官”中的逆襲者唐末的黃巢起義給宋朝統治者帶來啟示“老榜官”,宋朝一項有心的制度設計雖毀多譽少,“老榜官”制度得以實施,和趙宋政權一貫的統禦之術殊途同歸總結

作者:藏史軒

在現在這個社會中隻要你願意,每個人不管年紀大小都可以參加考試,靠着自己出色的成績高中的學子也是數不勝數。更是有那些由于考試多次,年紀偏大的考生出現在考場裡面,形成一道靓麗的風景。

然而并不是隻有現代有年紀偏大的考生?其實在古代已經有很多這樣年齡大的考生了,統稱為“老榜官”。

自隋朝開啟科舉制度以來,文人士子前赴後繼,有金榜題名天下知,亦有畢生窮經無人聞。曆朝的科考制度設計中,宋朝的“恩榜”,及其造就的“老榜官”特殊一族,頗有趙宋之獨家特色。

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宋朝科考的特招制度——老榜官“老榜官”中的逆襲者唐末的黃巢起義給宋朝統治者帶來啟示“老榜官”,宋朝一項有心的制度設計雖毀多譽少,“老榜官”制度得以實施,和趙宋政權一貫的統禦之術殊途同歸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老榜官”中的逆襲者</h1>

軟風徐徐,兩鬓斑白的董德元,松繩任疾驟的馬蹄聲舒緩下來,久違的故鄉泥土芳香,路旁迎觀人衆中熟悉而陌生的鄰裡面容,讓新近欽點的狀元郎眼泛淚光,五味雜陳。

前衛來報:“彭太守三裡外,率衆恭迎狀元郎衣錦還鄉”。

董德元下馬,整理衣冠,一衆簇擁之下前行。

董德元幼讀私書,早早立志以科舉進仕。家鄉到進京趕考,馬蹄聲聲慢慢,來來去去,也不知幾多回了。希望,失望,鄉鄰異樣的目光,董德元心腹間一股子倔強之氣,讓他在這條看不到盡頭的趕考路上,年複一年從青絲少年熬到鬓發斑白,家産已盡,生計潦倒無着。朝廷特發的“恩榜”之中,及時甘霖般出現了他的名字。

身為遠近知名的老榜官,他“累舉不第,用特恩得州助教,貧甚無以自養”。就在此次赴京趕考時,州郡守彭子徙循例犒賞趕考士子,見董德元名:“老榜官耳,何足道略,不加恤”。

太守一番話,如椎刺股,董德元無奈約得相熟的一富家子弟,一同進京趕考,才解決了盤纏難題。他發奮而前,如有神助,過禮部省試,而後在殿試中被欽點為新科狀元。

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宋朝科考的特招制度——老榜官“老榜官”中的逆襲者唐末的黃巢起義給宋朝統治者帶來啟示“老榜官”,宋朝一項有心的制度設計雖毀多譽少,“老榜官”制度得以實施,和趙宋政權一貫的統禦之術殊途同歸總結

前時今日,如夢如幻,狀元郎呼手下遞來紙筆,就地賦詩一首:

“黃牒初開墨未幹,君恩重許拜金銮。故鄉知己來相迎,便是從前老榜官”。

哈哈一笑,董德元将墨迹未幹的手書,遞于尬尬來迎的太守手中,攜手而行,一行鄉裡衆人會心一笑,鞭炮鑼鼓聲不停。

衣錦還鄉的昔日“老榜官”今日高中狀元,而後董德元仕途一路通暢,幾年時間就榮任宰輔要職。

<h1 class="pgc-h-arrow-right">唐末的黃巢起義給宋朝統治者帶來啟示</h1>

唐朝末年,累試不第的黃巢在長安寫了一首咬牙切齒的詩:

“一花開盡百花殺滿城盡帶黃金甲”。

科舉路上頭破血流的黃巢,将滿腹的怨氣,換成了沖天的殺氣。然後響應王仙芝應聲起義的黃巢,東遊西擊,攻城略地,血流千裡,屍盈于野。甚而将人屍粉碎以充作軍糧,這個落第書生整整與唐政權周旋了二十五年。

雖然唐王朝并不是直接亡于其手,但黃巢一個落榜文人的能量爆棚,讓富有天下的李唐政權遍體鱗傷,奄奄一息,讓随後的轟然崩塌順理成章。

随後的王朝統治者,便要開始認真面對一個嚴峻的課題:科舉制度,固能廣招天下能人志士,為我所用。

然芸芸攘攘衆生之中,能金榜題名,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幸運兒,畢竟少數。如何安撫這一大批落榜士子之心,平複他們心中怨氣,少生事端,别讓黃巢之類的蝕本生意悔青腸子,統治者們絞盡腦汁,恩威并用,層層設防。這其中,宋王朝一以貫之特開的“恩榜”,和榜上有名的“老榜官”們,便是其中一個饒有趣味的話題。

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宋朝科考的特招制度——老榜官“老榜官”中的逆襲者唐末的黃巢起義給宋朝統治者帶來啟示“老榜官”,宋朝一項有心的制度設計雖毀多譽少,“老榜官”制度得以實施,和趙宋政權一貫的統禦之術殊途同歸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老榜官”,宋朝一項有心的制度設計</h1>

我們開篇提到的意氣風發,衣錦還鄉的神宗朝狀元董德元,乃宋朝一衆“老榜官”心中的傳奇和夢想,他們“易農而學,應書躬策至于曆年且老而無所成”。

為安撫他們,皇帝特别于正榜之外,另發一榜,“與微官使之沾祿而後歸”,也算功名加身,是以榜老人居多,故人稱之“老榜官”。

趙宋一朝,如董德元那般高中狀元,衣錦故裡,而後一路通達的“老榜官”不過鳳毛鱗角,其幾率可能比我們中大獎彩票還低。

大多數的,在一輩子的聖賢書故紙堆中來回琢磨,而後兩鬓霜雪形容枯槁之時,蒙朝廷恩典,于“老榜”之上占一席,謀個知縣,縣尉,主簿或州縣學職,成日忙碌于鄉裡老幼之中,差事繁重瑣碎。雖不能聞達一時,也是薄有功名,了此一生了。

“老榜官”一詞,頗有譏嘲之意,畢竟不是根正苗紅的正榜出身。

“老榜官”們皓首窮經,正頹喪無地之時,窮途末路之際,突蒙皇恩浩蕩,老天開眼,也算跻身食祿一族。當此時,有人珍之惜之,埋首低調于人前,勤勉做事于人後,雖官微事小,難以見聞于外,但他們多從事基層行政教育之類的事務,其實卻是穩固民心,滋養民氣的關鍵之所在。

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宋朝科考的特招制度——老榜官“老榜官”中的逆襲者唐末的黃巢起義給宋朝統治者帶來啟示“老榜官”,宋朝一項有心的制度設計雖毀多譽少,“老榜官”制度得以實施,和趙宋政權一貫的統禦之術殊途同歸總結

而有的人,半生坎坷不遇,科舉場上鼻青臉腫,一腔熱血早已随歲月揮灑殆盡,摸爬滾打,圓滑世故是他們生存之所需,人已黃昏,不趁此良機,更待何時。是以“老榜官”之中,濫用手中職權,而中飽私囊者實是衆多。

蘇東坡曾奏議:“于朝廷特開的“恩榜”中得到一官半職的人遍布州縣,皆垂垂老矣,早無仕途上進的奢望,惟務黩貨以為歸計,貪冒不職十人而九。朝廷所放恩榜幾千人矣,何曾見一人自奮勵有聞于時,而殘民害官者不可勝數”。

哲宗朝谏官上官均認為:老榜官們大率多年六十以上,學術凋疏,精力弊耗,又無人薦舉,不複有向進意。往往貪冒營私,職事不舉,民受其病。

蘇東坡一生風雲之上,名滿天下,“老榜官”們的辛酸苦辣,如東坡先生之一流的人物豈能體味。大半生坎坷磨難,上進無望,在自己所轄一畝三分地上,貪幾個銅闆,偷點閑懶,想必多是這些自思來日無多的“老榜官”的普遍心态。

若寄望他們都向董德元看齊,知恥而奮勇,精研學術,再圖上進,扛起趙宋天下,東坡先生們想多了也!朝廷設計的“恩榜”制度,而洐出的一衆不思進取,垂垂老矣的老榜官,未必不是當初設計者的本意,言外之意,衆士子們,科舉路上有風險,但五險一金,朝廷給你們備着呢。

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宋朝科考的特招制度——老榜官“老榜官”中的逆襲者唐末的黃巢起義給宋朝統治者帶來啟示“老榜官”,宋朝一項有心的制度設計雖毀多譽少,“老榜官”制度得以實施,和趙宋政權一貫的統禦之術殊途同歸總結

<h1 class="pgc-h-arrow-right">雖毀多譽少,“老榜官”制度得以實施,和趙宋政權一貫的統禦之術殊途同歸</h1>

時人對“老榜官”一族,毀多譽少,其實未必便是“老榜官”們才學疏淺。

封建科舉制度,一路黑幕重重,無數士子文人,花甲之年,得朝廷恩賜養老,對于其他的正前赴後繼,走在前輩路上的後來者來說,也是一種貼心的安慰。而諸多“老榜官”自身所為惹起的如潮非議,如當初聽聞董德元的“老榜官”出身時的滿面不屑,也是時人對之的普遍看法。

這也讓許多的“老榜官”恥于自己的恩榜出身,如開篇所提高宗朝的董德元,神宗朝的蹇周輔,再走科舉之路,終得中正榜進士,而後面貌一新,風光無限,仕途通達。

其實,宋朝的“恩榜”得來并不容易,宋初朝廷規定,要“四舉”“五舉”者,年齡在五六十左右方能得到,這些得登“恩榜”者,論才學未必比正榜者差到哪去,也許年齡大了精力不能相比倒是真的。

但正榜出身與恩榜出身者,名望天差地别,入職官場後景觀更是無從比拟。

正榜出身的一甲前三名即狀元,榜眼,探花,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仕途繁花似錦,難以限量。

而恩榜第一等的前兩名,也即老榜狀元和榜眼,籍籍無聞不說,也隻相當于正榜最末等的五甲,會授以知縣,主簿等微職。故得中恩榜者,很少有炫耀者,悶悶不樂郁郁而終者多,但好歹有碗朝廷的飯端着,心中有想法有不忿,罷也罷也,将就過吧!

“老榜官”制度,作為朝廷恩例,終宋一朝,一直不顧諸多非議,倔強地存在着。究其原因,一方面因士子們半生科舉之路蔔,别無其他謀生之道,再是落榜書生,在鄉土民間也是飽讀詩書的文化人,察疑解惑,也默默地影響着為數不少的民間百姓。

白馬青衫老得官,瓊林宴罷酒腸寬,宋朝科考的特招制度——老榜官“老榜官”中的逆襲者唐末的黃巢起義給宋朝統治者帶來啟示“老榜官”,宋朝一項有心的制度設計雖毀多譽少,“老榜官”制度得以實施,和趙宋政權一貫的統禦之術殊途同歸總結

朝廷特賜“恩榜”,将這批文人士子收歸旗下,外得“憐老”之恩義,百姓交手稱贊,内得穩定政權之實利,防止這些善搖唇鼓舌者,因怨生恨,哪天恨極生亂,登高一呼,而生事端。

宋朝皇帝總結前朝教訓: 唐末,進士不第如王仙芝輩,倡亂而進翔李振之徒,皆進士之不得志者也

“老榜官”之制,貫穿整個宋朝,這實際上是和趙宋朝廷一以貫之的統禦之術相符相合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談笑間恩威并施,不見刀光劍影,天下已定。而後統治階層對民間的懷柔寬松政策,讓宋朝文化高峰巍立,思潮噴湧,民間經濟文化生機勃勃。

而“老榜官”制度,未嘗不可以看作是統冶者伸出的釣餌, 廣開科舉之門,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棄于盜賊奸宄,國朝科制,恩榜号特奏名,本錄潦倒于場屋,以一命之服而收天下士人心耳。

<h1 class="pgc-h-arrow-right">總結</h1>

宋朝統治者的冶天下之術,本就一脈相承,“老榜官”一制,殊途同歸。落榜士子是以而入官場,是否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甚或貪冒營私,職事不舉,也許朝廷是不用太過于在意的,甚至有可能是一種故意為之的設計,畢竟一群不思向進,飽食終日的“老榜官”們,總比王仙芝黃巢輩,認人省心吧!

參考文獻: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