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鮮為人知:老字号六必居曾是地下秘密聯絡點

來自:前線用戶端

鮮為人知:老字号六必居曾是地下秘密聯絡點

六必居是明朝中葉臨汾西杜村趙氏兄弟創辦的醬園,最初專賣開門“七件事”中的前六件,故名六必居,醬菜隻是其中之一。後來醬菜出名了,店鋪就專售醬菜,六必居三字的涵義也随之而變,即:秫稻必齊,選用顆粒整齊、顔色均勻的秫稻為原料;曲蘖必時,制曲發酵要掌握時令;湛熾必潔,用開水燙洗或火烤之法使制菜工具清潔幹淨;陶器必良,生産使用的陶瓷器皿必品質優良;火齊必得,生産操作過程要嚴格掌握火候;水泉必香,保證生産用水清澈甘甜。

六必居不僅是久負盛名的中華老字号,也是地下黨時期的紅色據點;既傳承着六百年商業手工業文明,也傳承着百年紅色基因。

1945年,六必居就建立了地下黨支部。這個時間,與1945年9月建立的平委(北平地下黨平民工作委員會)幾乎同時。六必居地下黨支部建立後,在北平地下黨組織上司下,做了很多工作。

六必居是北平地下黨活動的秘密聯絡點。據1946年4 月到北平平委工作、曾任平委書記的趙凡回憶:“我進城最初與地下黨負責油鹽店行業的劉志接上頭,為了友善工作,劉志找了個與我接頭的地點,在牛街南頭路西一個醬菜園,地下黨員張喜增在這裡當工頭。這是一個腌制醬菜的作坊,院子相當大,擺滿了大缸,秋季裝缸時雇臨時工忙活一陣,平時隻有兩個人看管,翻翻缸,沒有人來往,很僻靜。作為地下黨一個活動場所,為了避免暴露,有重要的事情才來這裡接頭商量,我又以買賣人身份出現,并不招人注意。”

六必居早期一批店員接受革命理想教育,加入黨組織,為黨的事業做出貢獻。長期曆史形成的原因,北平手工業勞工和店員有一個很明顯特點,就是一個行業的勞工幾乎都是同鄉,他們老家大多在河北省某些縣的農村。浴池、理發、洗衣業的勞工幾乎都是徐水、定興、易縣、唐縣、涞水的;煤球廠的勞工大多數是宛平、房山等縣的;織布勞工是高陽、蠡縣一帶的;木匠泥瓦匠則是武強、深縣人居多。六必居大部分店員則是來自河北唐縣、完縣(現改稱順平縣)等解放區,當地縣委利用他們回家探親的機會,把他們集中起來辦教育訓練班,開展教育與訓練,講形勢、交待政策、下達任務,并從中發現積極分子,發展黨員。當時很多地方采取這種“公開辦學習班,秘密發展黨員”模式。六必居店員回家探親,接受了早期革命理想教育,懂得了革命道理,有的還加入了共産黨。他們回到店裡後,在各自工作崗位上宣傳、團結群衆,積極開展革命鬥争。

六必居積極參加油鹽店行業的革命鬥争。解放前,北平有大小油鹽店1650多家,店員約20000人,該行業勞工受資方剝削壓迫及行會、工頭勒索,勞動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為了求生存,勞工展開了一次較大規模争取實物工資的鬥争。

油鹽醬醋行業有個行會組織叫油鹽醬醋公會,為國民黨當局所承認,并在警察局備了案。這個公會名義上是勞工組織,實際上一切活動均受資本家操縱。每年農曆 3月24日是行會日,這一天全行業店員勞工放假一天,由公會舉辦聚餐、演戲等。1946 年行會日前,平委決定利用這個合法組織進行一次合法鬥争,要求資本家發給勞工實物工資。平委提出鬥争要有理、有利、有節。地下黨組織經過事先向會頭做工作,主持會議的會頭在大會上宣讀了以行會名義向資本家提出的三項條件:一是實行實物工資,以150 斤玉米為實物工資的标準;二是櫃上不得随便解雇勞工,解雇或雇用勞工必須征得會頭同意;三是年終發給每個勞工兩個月的工資作為分紅。條件一經宣讀,會場群情沸騰,大家紛紛叫好。會後,六必居油鹽店、大生油鹽店的資方不答應勞工條件,六必居的黨員和勞工便怠工、罷工。此時正是腌菜的旺季,也是做醋“發窖子酵母”的節骨眼兒,資方怕把生意搞砸,答應了勞工要求。六必居是油鹽店行業有名的大字号,在六必居的影響帶動下,各油鹽店也都展開了鬥争,并取得了增資的勝利。

六必居擁護共産黨,支援革命事業,在社會主義改造與建設中發揮模範帶頭作用。老鋪東趙緻中在家鄉曾做過國小校長,是個文化人,很是開明,他力撐六必居經曆了兩個皇帝、三個政權、十任大總統、七任攝行大總統,經曆了八國聯軍侵華戰争、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北洋軍閥混戰,以及後來的北伐戰争,經曆了六必居由盛而衰,又由衰而興的起伏變遷,他在處理庚子事變六必居被燒事件的表現,更是被傳為佳話。

趙緻中生有四子。民國十九年(1930年),三兒子趙林,從他手裡接過六必居鋪東(相當董事長)職位。趙林 15 歲(1889 年)随父進京在六必居做學徒,27歲(1901年)被聘為“全德昌”鋪東兼領東(經理人)。“全德昌”是一家以經營幹果、點心等貨物的商号,位址在東四牌樓下。趙林還是六珍号鋪東,并與天津一位朋友合資開辦了一家主營紙張文具等文化用品的“萬興魁”商号,各占一半股份。趙林的經營管理能力,由此可見一斑。

趙林接任鋪東後,每年都參加六必居的兩次全體員工的聚會,一次是在夏天的農曆七月初七,一次是在冬天春節後的農曆二月十二。趙林還曾擔任過北平臨汾商會會長,弘揚晉商文化,秉持誠信為本理念,在風雨飄搖中艱難支撐六必居于亂世中不倒。

趙林從父親趙緻中手裡接過六必居鋪東職位,也繼承了父親開明立世、誠信為本、艱難圖存的價值觀及其堅強意志和頑強毅力。與祖輩的開明不同的是,趙林的開明中有鮮明政治立場。趙林喜歡讀書看報聽廣播,對社會曆史發展大趨勢和革命鬥争局勢看得清楚,擁護共産黨,支援革命鬥争。北平1949年1月31日和平解放前,他把家中位于東四三條和北海附近的兩處兩進四合院房産,全都捐獻給了中共地下黨組織。

1949年1月,趙林病重送府右街北大醫院治療,18日醫治無效去世。兩個兒子因投身革命不在身邊,困窘時刻,中共地下黨組織出面料理趙林後事,協助從老家攜兒子趕來的女兒,将遺體運回老家臨汾西杜村安葬。

趙林去世後,由于兩個兒子都投身革命,由侄孫趙煜(趙林二哥的孫子)接任鋪東。趙煜接過了鋪東職位,也接過了趙林擁護共産黨、支援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思想和立場。1954年12月,在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和公私合營過程中,六必居作為北京市10家公私合營試點企業,率先公私合營,1955年1月1日簽署“六必居合營協定書”。在六必居和趙煜的帶動下,1956年1月,北京市醬菜行業實作全行業公私合營,促進了全國範圍社會主義改造高潮的興起。

六必居為黨為革命培養和輸送了骨幹人才。趙林像祖輩一樣,特别重視子女教育。1939 年,趙林把因日軍占領在臨汾辍學的兩個兒子接到北京繼續讀書,長子趙瑞基,次子趙國基國小畢業後,先後考入北平男四中(現在的北京四中)。在校期間,趙林支援兩個孩子參加學校進步社團活動。在家庭、學校和六必居的紅色影響下,他們後來雙雙走上革命道路,為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貢獻,特别是還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不同工作崗位因不同僚宜,都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接見。

作者:于文崗,京企文博協會會員

編輯:譚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