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三川中洲手工業
冷碧
1396年,即明朝洪武二十九年,北勝州設瀾滄衛(今永勝縣),置屯,并施行“寓兵于農”,以“十百戶伍”屯田于中洲,随着“軍屯”“民屯”“商屯”人口的增多,其住房就得沿“沙洲”而建,漸形成村落。經年累月之後,為便利屯田軍民就地“擺攤以易物”,後形成了“中洲市”,且訂“寅、午、戍”之日趕集。

中洲,是永勝“邊屯文化”的富集地,其手工業多以邊地簡單工具為主,依靠手工勞動,從事小規模生産的工業。直至新中國成立之初,始終與農業融為一體,屬于農民副業性質的家庭手工業。農民把自己生産的農副産品作為原料進行加工,或者制造某些勞動工具和日用器皿。其産品除滿足自己的需要外,多餘的予以出售。
随着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永勝中洲的手工業,隻是少許從農業中分離出來,形成了獨立的個體手工業,其特點是以一家一戶為機關,使用私有的生産資料經營,一般不雇用勞工或隻雇用做輔助性工作的助手和學徒,并以本人的手工勞動為生活的主要來源。
1949年以後,永勝手工業者走上了社會主義合作化道路,手工業得到了振興。而中洲手工業屬于典型的農民副業性質的家庭手工業,多在“整頓”中“停業”,從業者較多的走上了“社會主義合作化道路”,以“集體經營”。1982年,農村土地實行了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以集體為主的手工業再次轉為“個私經營”。一部分傳統的手工業,得到發揚并有所創新。一部分傳統的手工業,随時間的推移和時代的發展變遷,己被其他新興工業及其制品取代,“作坊式”手工業不得不退出曆史的舞台。
筆者以“對話永勝中洲曾經的一些手工業”為題,目的是找尋手工業曾經為中洲過去農村的經濟發展和日常生活所需提供了哪些服務。
一、傳統作坊
(一)釀酒
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産含一定濃度酒類的過程。中洲的作坊釀酒,主要是白酒,多以含澱粉物質為原料,如高粱、玉米、大麥、小麥、大米、碗豆等,其釀造過程大體分為兩步。首先是用米曲黴、黑曲黴、黃曲黴等将澱粉分解成糖類,稱為糖化過程;第二步由酵母菌再将葡萄糖發酵産生酒精。其工藝流程:煮料——攤晾——加酒曲——發酵——蒸酒——接酒(酒質控制)——勾兌——灌裝。裝甑時應按照“穩、準、細、勻、薄、平”的原則進行操作;裝甑蒸汽應按照“兩小一大”的原則進行操作;流酒時蒸汽應按照“中酒流酒,大氣追尾”的原則進行操作。白酒的酒精含量一般控制在60度左右。
傳統的蒸酒,在鍋莊上置一口大生鐵鍋,加入适量水和麥草(作隔墊)及豬骨(去異味),内置個土陶罐(密閉式的,用于酒液較多的酒料)或木質蒸茏(開放式,用于幹酒料,須在蒸隔上鋪一層麥杆,以防酒料下漏),加蓋後在鍋莊内加帶火的竈灰将大鐵鍋内水煮沸并使籠内有水蒸汽溢出,加入發酵完全的酒料,裝好集酒器及引流管(一般是竹子的),在籠上放置一口生鐵尖底鍋,并用沙布或毛巾沿周圍密封,在籠頂鐵鍋内加入冷水,并随時更換以保持低水溫,繼續蒸煮出酒。
蒸餾過程中,酒液流出,最先餾出的酒精濃度在80%以上,謂之“酒頭”,慢慢下降,酒精濃度在20%~40%稱“酒尾”。有經驗的釀酒師,在接酒時可以“酒花”的大小程度來判别“酒頭”和“酒尾”。若品酒,則在酒味出現微酸時分裝,以差別酒質。大約以50度左右為界,50度以上和以下的酒,分别裝罐,密封、備用。
為使酒質均勻一緻,迎合消費者口味,必須進行調兌,将不同酒精濃度,分次蒸餾,以及年份,作不同比例進行勾兌,求其色﹑香﹑味上的均衡,然後進行灌裝存放(多為6個月),使新酒辛辣味,經過老熟(讓酒體成熟),去除糟味而改善口感。
在中洲,釀酒作坊從明初至清中期,多以玉米、小麥釀制白酒。清末時,釀酒作坊除用玉米、小麥外,還用高粱釀制白酒。到了民國,釀酒作坊有所增加。新中國成立後,酒類實行專賣,除農業生産合作社為國家商業加工少量白酒外,全部由外調供應。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在全國掀起的“農業學大寨”運動中,中洲各村在芮官山山麓一帶“改天換地”向荒山要耕地,改造亂石山為“梯田”近200餘畝,并種植了“台糖”系列甘蔗。在糧食緊張、白酒供應緊缺的雙重壓力下,各生産隊利用甘蔗榨糖的渣皮進行釀酒,當時稱甘蔗渣酒,又稱“甜渣子酒”,按戶籍人口多少實行配置設定。
目前,中洲釀酒坊具有百年曆史的,僅有上街村冷氏1戶,至今已是四代相傳。第四代傳人冷健夫婦,仍以釀酒為業,并在原有的釀酒方法上,吸收先進技術購置環保廚具,從原來隻能釀造苞谷白酒的單一酒類上,發展到今能釀制出高粱、青稞、糯米、苦荞等多品種酒,能滿足市場的不同需求。
中洲,近10年步入私營釀酒行業者,僅有王松林、陳文華2戶。
(二)土陶
1962年以後,中洲的土陶器生産建立起來并逐漸發展壯大成為一項新興産業。
中洲下街村第九生産隊的胡奎,曾是永勝陶瓷廠的骨幹技術員工,因家中父母年邁和兒女幼小,他的妻子在家難以維系,他隻好選擇了退職回家務農。鑒于他熟悉陶器生産的技術和操作,在他的倡導下,以集體方式建起了一座2倉的陶窯。當年就為第九生産隊增加經濟收入2000餘元。
到1964年,第九、第十兩個生産隊合作經營。生産隊長唐元奎負責生産經營工作。将原來的一座2倉陶窯擴建到5倉,聘請在永勝陶瓷廠當過勞工并有技術專長的李彥清、劉維漢、黃中位等人參與土陶廠制陶,并不斷改進、創新品種的規格與樣式,把好各個環節品質關。經過整改教育訓練,近10名員工能上車盤獨立操作,為擴大生産打下了穩定的基礎。
1966年8月,中洲大隊副業聯隊成立,土陶器生産歸并副業隊經營管理。之後擴大了生産規模,作業人員增加到20餘人。聯隊主任鄧良瑛、會計李琳先親自到千裡之外的紅河州建水縣的一家陶器廠參觀、學習。随後派技術熟練、責任心強的李彥清到該廠學習3個月。李彥清回來後,建立了一座有9倉連成一線的陶窯,陶窯上面蓋了所能覆寫整個窯子的大瓦房,對窯子的結構、設施、倉門、觀火洞等,都作了較大改進。唐元奎請示主管農業的副縣長趙子榮,反映了中洲陶罐生産的情況,征得同意,引進了1台多功能的腳踏辘轱機(可制作各種式樣、大小不等的模型樣品),使陶産品的生産速度得到極大的提高。當年純收入均達2萬元以上。截止1982年,純收入合計達348萬元。
中洲生産出來陶制品,品種齊全、工藝精細、外觀華美、經久耐用。産品出爐後,正品全部由供銷社統購出售,次品由聯隊修補後在市場上降價銷售。其産品不但銷往省内各地,還遠銷印度、緬甸等。
中洲的陶産品種類,凡家庭所需,無所不包。有大口徑可淹肉300斤、盛酒(水)50至100斤的大中型陶缸,中、小口徑酒缸;泡制各種蔬菜的大中、小型濮水壇(又稱泡菜壇);大、中型茶罐藥罐;中、小型小口徑的油壇;可做辣參、肝花醬、麥醬的大、中、小型壇罐等。還有小口徑可盛裝鹽、辣椒面的中、小型圓口壇;各種型号的火鍋、土鍋、汗雞缽、花盆等。
到1982年,土陶制品的生産轉型為個體經營。個體戶有:鄧良武、李浩明、秦培榮、劉汝南、唐加宏、劉理平等人,他們自建陶窯,家院當作坊,仍在經營土陶的制作與燒制工作,服務于社會。目前,胡奎之孫唐加宏,是永勝縣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
二、草煙制作
中洲卷煙:在中洲把“草煙”加工成“卷煙”,有近80年的曆史。卷裹、包裝的“草煙”,行銷三川壩、縣内乃至鄰縣的大多市場,供不應求。曾被縣内外吸煙的煙民稱之為“名優土産煙”。
在我國,千百年來存留的吸煙習俗,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在廣大的農村,有近60%的成年男子都有吸煙的嗜好。有些未成年男孩把吸煙當作是一種時尚,故而時常“偷吸”幾口,幾番幾複後,便就“上嘴上瘾”,之後就成為“明面”上的吸煙人了。在許多民族地區,不分男女都吸咽。如傈僳族,吸煙不分男女和老少,你若辦事有求于他們,到其家中傳煙,最好人人都傳一支,否則,你有怠慢之嫌,辦事就不那麼利索了。
舊時之人吸煙,其方法是将煙葉搓碎,裝進煙鬥(又稱煙鍋),點火燒燃後吸煙,由“吸”入肺,由“呼”而吐出。中洲人把草煙煙葉卷裹成支,再包裝成包,讓煙民省去了攜帶煙鬥的不便。中洲卷煙一經上市,很受煙民喜歡,尤其是“煙齡”較長者,他們認為,中洲卷煙,煙味可口,一支煙要分2次,或是3次才能抽完,既省事,又“殺瘾”。
為什麼中洲卷煙上市就受到吸煙人的首肯與贊譽,究其原因有四。一是卷煙的煙葉,用的是興文羊房(今文祥)種植的老品種草煙。因興文當地的土壤特質得天獨厚,生産的草煙,味道純正香濃,無酸、苦、澀味。二是要把卷裹的草煙首先放在“老水”(老水,是煙筋、煙骨和白酒經長時間在木質和陶制的水缸裡泡制而成)裡浸泡透3小時左右,卷裹的煙葉,每天都要在老水的缸裡浸泡,久而久之,老水缸裡的煙味濃度就越來越高,提升了煙味的品質,而白酒能消除異味,(白酒,每半月至少要加1次)。三是适量的在卷煙裡添加香料,常用的香料有桂皮,民丹和香水等。将桂皮和民丹研末或将香水液溶解,适量地摻在煙葉裡,噴上白酒後攪拌均勻,再用煙葉制作的“包皮”卷裹成一支支的草煙。四是卷煙全是依靠手工作業,一支一支卷裹出來。要求卷煙的粗細、大小一緻,關鍵還得講究“通順”二字。不然,吸起煙來就會不接火(熄火),或者吸不通,進而影響信譽。
中洲人的裹煙生産,起步于明末清初,在解放前夕達到了高峰,裹煙的農家接近20戶。卷煙主要銷往縣内各地市場。以金官街為例,逢街天,金官十字街口東面皮家的四間鋪子前面至走廊過道一線約長30米,全是中洲人賣卷煙的攤位,每場街集拿來上市面銷售的卷煙都能銷售一空。
往昔,由于交通的閉塞,加之物資的極度匮乏,國産香煙價錢昂貴,隻有極少數富裕之家的人,才買得起,絕大部分的吸煙人,隻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煙鬥”裝煙末點火吸之。鑒于攜帶煙鬥、煙袋及點火用具等,很是“贅手”,便催生了省事的“卷煙”問市。而中洲又是麗江、中甸等地的馬幫經常往來和歇腳之地,他們常常都要買上幾條中洲卷煙帶回去。一些商人也把中洲卷煙帶往縣内外的一些市場銷售,這無疑提升了中洲卷煙的知名度。他們是“媒介”,也是中間商,他們的參與擴大了中洲卷煙的外銷管道。
到了20世紀六十、七十年代,梁官供銷社将興文、四維等地生産出來的草煙統購集中到中洲供銷社,由中洲副業聯隊卷裹成卷煙交供銷社銷售。為此,中洲副業聯隊把裹過煙的行業人員組織起來,一支有15人左右的專業隊專門從事卷煙生産,每年隻到煙葉裹完為止。年複一年的進行卷裹,供銷社從來都沒有積壓,在短時間内便能銷售一空。既滿足了社會的需求,每年又為中洲集體經濟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
中洲裹煙人家,基本都集中在上街。在明末清初,源傳于一個由四川來永勝擺攤做生意之人,名叫李雲山。他長住中洲上街,在劉家落腳,看到市場上都有草煙在賣,煙葉寬大稍長,嘗試後,比他家鄉四川的草煙還好,但在市場上又沒有看到有卷煙在賣。于是,李雲山在心中就“萌生”了要把老祖宗傳受給他的裹煙技術活“獻給”當地(實為答謝劉家讓他落腳之情),另外以彌補市場需求的不足。他的這一想法得到了戶主的贊賞和支援,表示願意跟他學習技術,作坊就設在劉家的二樓上,由王、湯、丁、劉、沈等居家戶報名參與。在李雲山言傳身教下,學用結合,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現場作業,卷裹的第一批卷煙經包裝上市,使草煙的自身效益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也為其業主們增加了一筆不菲收入。名利雙收下,卷煙在中洲正式拉開了序幕。靠卷煙來養家糊口,裹煙的農戶也就逐漸增多起來。新中國成立之後到1955年,還有20餘戶在卷煙,各家都制作了一塊刻有辨別自家名稱的卷煙“牌子”,如牡丹牌、玉峰牌、雄雞牌、梅華牌等等,用以區分和顯示各家卷煙的品質和信譽度,在競争中尋求消費者的滿意,增加其銷量、收入。
卷煙戶萬崇仁家,另辟蹊徑,把卷裹的草煙加工成方煙,别具一格。他家專門制做了幾百個自制方煙的薄鐵皮“夾子”,把卷裹出來的卷煙放在夾子裡面,用兩個四方形的箍圈紮緊,晾曬後,退脫箍圈,方煙即成。出售價格要高出其它三分之一,頗受顧客滿意。
1955年以後,興文等地的草煙由供銷社統購,農村中普遍建立生産合作社。勞力集中到農業生産和水利工程建設,大多數裹煙的農戶停止了卷煙的生産,少數幾戶也隻是時斷時續的卷裹。在“割資本主義尾巴”期間,個體卷煙完全終止,随市場“搞活、放開”後,又有農戶重整旗鼓。至今,中洲卷煙的需求量,仍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況。
三、紡織品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民國時期,永勝的紡織手工生産,在人口較為密集、經濟發展較快的鄉鎮街道得以快速普及。市面上銷售的棉布,絕大部分都是自紡品,除滿足本地群衆的需求外,還遠銷外地市場。往返不絕的馬幫行走在茶馬古道上,把棉紗等原料從祥雲、下關、大理等地馱來,供應各地産家。當時隻有千餘人的邊陲古鎮——中洲,其手工紡織生産就依地利及交通的便利得以快速發展。
紡織業生産在中洲上街有王鎬、王福兄弟倆,各自有織布機3台;下街有馮君臣、胡奎2戶,各自有織布機4台。中洲共4戶織布戶,除織布機外,還擁有紡紗車及一切配件裝置,他們均以家屋為紡織場地,每家從業人數均在15人左右。
市場上出售的布料,當時民間曾有說法:“南片的清邑布和北片的沈家布,深受群衆滿意,布料厚實緊密,顔色鮮豔而端正。”在中洲,王家生産的布料,技精、質優、價實。馮、胡兩家,與金官紡織與很有名望的業主譚必正和沙河紡織業主沈家是姻親連襟,均得到沈家關照,布料從不遜色于其他的人家。染色後的布料有黑、深藍、淺藍等多種色彩,經久不褪色,尤以淺水藍布很受婦女喜愛。
中洲生産出來的布料成長條形,以“件”和“幅”為計量機關。出售布料,從來不用尺子丈量。大家知道,以“件”計,每件布長一丈,寬為一尺3寸。若用“幅”計,是以布的寬度對角折疊成正方形為一幅。一件布料可以縫制1套衣褲。
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随着進階農業生産合作社的建立,中洲鄉黨支部為了增加集體收入,将紡織、建築修繕、養蠶、卷煙、農具加工和一些作坊組合起來,統一上司管理,張嶽俊任上司抓經營管理,李正明任會計負責賬目、财務管理,從業人員集中于鄉公所三官寺内,記給出勤工分,參加年終結算分紅。紡織業者有王治平、譚玉芹、胡至、沈福召等人。直到1959年“大躍進”掀起高潮,因勞動力緊缺而停業,紡織機由各家帶回。之後,随着我國輕工業的發展以及紡織品在農村供銷市場的普遍供給,中洲的紡織也就按下了終止鍵。
四、民用建材
(一)石料
農村建房及圍牆,都要用塊石壘砌石腳,碎石打地平。中洲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多于橋頭河中刨石,用牲口馱回。新中國成立之後,多用“開石”方式,或者用炸藥炸石。再用手推車,或馬車或手扶拖拉機(含小四輪)運回。地點于東邊芮官山麓刨土開石,建房基多請石匠及其他刨工、運石的零工等。由此,中洲有10餘戶人家,在芮官山麓專門開設石場,從事石料的開、挖和售賣,直至近年全國“生态治理”工作全面啟動,才關停石料場,永勝在全縣範圍分區域定點保留經改造環境達标的幾家企業對建設石料進行供應。
(二)磚瓦
粘土燒制。磚,多用于磚木或磚混結構住房,或者是營業用房。燒制的磚,以青磚為主,紅磚次之。瓦,多用于民房。廣大農村在20世紀八十年代之前,民房幾乎是土牆瓦屋面,就連機關建造公房,大多也是土牆瓦屋面。燒制的瓦,以用途分為筒瓦、闆瓦、印花、鈎頭瓦,花邊挂檐磚、脊壓子、瓦貓等。
(三)石灰
用石灰石燒制而成。在水泥尚未問世和稀缺的年代,石灰是建房蓋瓦、修繕、粉刷、橋涵溝渠及保坎等的支砌灌漿,也是三合土地平不可或缺的原材料。
1970年至1975年,中洲的4個自然生産隊相繼建起7座磚瓦窯,大隊還建起石灰窯2座。磚瓦窯和石灰窯,作為副業生産,由集體經營。土地實行聯産承包責任到戶之後,個别農戶也曾經營磚瓦窯和石灰窯。後因雇用技術工難(技術工大多到外地城市去打工)而停辦。
五、農具加工
(一)鐵制品
中洲生産生活用品的加工,由來已久。有鋤頭、刨鋤、條鋤、趕耙子、釘抓、鐵齒耙、火鉗、鐵瓢、勺子、鍋鏟、鐮刀、斧頭、二挖勤、砍柴刀、菜刀、剁刀、馬掌、馬釘、鑄鐵生産(如犁铧)、部分建築床釘等。建構如抓釘,所打制的鐵器深受三川壩人們的喜歡。後來中洲人用鍍鋅鐵皮加工大盆、鐵桶、煙囪管、落水管、漏鬥等,到金官、梁官的集市上去賣,銷路很好。
(二)竹草制品
中洲人用竹子制作的竹篾皿具,篾編品有篩子、大籃篩、大(小)簸箕、米籮、漏鬥、碗盞籮、躺席、篾帽、糞箕、撮箕、細籮、笊籬、鬥笆籮、壕篼噜、雞罩、噸籮、背籃、秧籃、竹刷把、竹頂棚、篾折笆等。草制品有草墩和草簾子、草席、草帽,草鞋和草繩。加工竹草制品的農戶,其産品主要在縣城和金官、梁官集市銷售。
(三)木制品
1、房屋構件:中洲自古至今居住之屋,絕大多數人家都是樓廈房,全是木構件,僅房屋外牆才是土舂牆或土基(土磚)支砌,俗稱“銀包金”,故中洲本土大木匠多,能雕梁畫棟、能裝隔裝修等。
2、木雕制品:制作的産品有雕刻花窗、雕花隔扇門、八仙桌、太師椅、大椿凳、香案、抱柱對、匾額等。
3、一般木制品:有升鬥、木桶、水缸、甑子、煙鬥、騾馬驢使用的架子、馬鞍、各種木箱、郎櫃、扁桶、大櫃、闆凳、桌子、大衣櫥等。
中洲的袁官村曾經制作木制紙傘出售。中洲木匠最興旺的時期是成立大隊副業聯隊時期,即1966年到1985年期間,活計多、收入高、待遇好。
六、生活服務業
(一)皮革加工
有皮張交易,就會有人做皮革的加工。中洲皮革加工,多是土法制革,從業者分揉皮削皮、加工縫制兩種。産品有馱畜用的皮繩(皮條)、皮口袋、轅具,羊皮褂、狗皮褥子、皮帶等。
中洲村舊時的皮匠,曾加工皮鞋、皮包等。
(二)布鞋加工
在過去,中洲人“相親”,除長相外,還得看一看被相中女子的針線活做得好與不好,會不會做布鞋。可見做布鞋,是衡量一個女子手巧與不巧的标尺。
中洲布鞋的制品樣式:若以鞋底分,有千層底布鞋、毛邊底布鞋、吊底布鞋、半吊底布鞋。若以鞋面開口分,有剪子口布鞋、圓口布鞋、方口布鞋。其中,方口布鞋又分有絆和無絆(為女士布鞋)兩種。鞋幫繡花的,稱繡花鞋。随時代的發展,布鞋底逐漸時興膠底,即把布做的鞋幫納在特制的膠底之上。
中洲人做布鞋,先是“納底”,把布用面漿張貼做成一層一層的“硬布殼子”,放樣(套“鞋樣”)、裁剪後裹上一層嶄新的白布,之後,使用頂針,一針一線将麻線貫穿硬布,密密縫制牢實。
做好鞋底,按照相應的布幫,用青布、燈草絨等剪裁,講究的會在鞋幫上刺繡花朵、燕子、蟲魚等各種圖案。成型後的鞋子要用相應大小和形狀的木塊填充再加小木楔撐緊,撐放1至2天後,取出填充的木塊這樣布鞋才飽滿,不夾腳。
20世紀七十年代前,中洲人結婚,少不了布鞋。新娘子過門時,要給男方家庭成年人每人贈送一雙布鞋。新婚當天,新郎要穿“毛邊底”的新鞋,新娘要穿繡花布鞋。
由于加工布鞋費時費力,作坊隻承接放樣、繡花、上底(鞋幫與鞋底用上線縫制)工作。後大隊副業聯隊成立縫紉社,并購買了縫紉機,開始加工鞋幫,另購進不同尺碼的膠鞋底後,群衆從自制布鞋中解放出來,對縫紉社加工布鞋很是認可,實惠友善,隻需定制納錢,三五天便可取貨。
(三)棉絮加工
在寬大的案闆上鋪好經線,緯線,鋪上新棉,或舊的棉,肩扛手持弓弦有節奏的彈棉花,使之被彈到松軟、均勻,之後,再将扭好的經線、緯線網上,鎖邊,一床泡泡松松的棉絮就做成,這就是傳統的彈棉花工藝。
中洲所産棉絮有網線密,鎖邊緊,很受本鄉和鄰鄉鄰村人喜愛。棉花匠張仰高,他從外地學藝歸來,成為縫紉社棉絮加工的骨幹,他帶2名員工從業,除棉絮加工外,還加工枕芯、棉祆。
中洲的棉絮加工,從20世紀六十年代起一直就為金官、梁官基社(供銷社)加工棉絮。現仍有個體在經營的棉絮、棉被、蠶絲被加工。
(四)服裝加工
中洲,無他民族,全是漢族。大家都有一個基本的共識——認同自己是“夷娘漢老子”之後裔,即“夷漢融合”的漢民。究其根本,中洲村落是明朝洪武年間“寓兵于農”在三川沙洲上所建的笫一個村落,之後便是整個三川“屯田”的指揮所,在當時集軍事、政治、經濟和文化為一體。“屯邊屯田”軍士來自中原(湖南、四川、江西、南京等地),要立足,需娶妻室,當時的北勝州(永勝)本土人,多為“夷人”(中原人稱之“蠻夷”),這就構成了基本事實。從服飾上講,中洲人傳統的服飾是,男士穿長衫,套馬褂,褲子為大腰、大褲管的兜裆褲;女士穿大面襟衣服(面襟擺長,蓋過膝),褲為小腰小褲管的兜裆褲,腰束大圍襟,圍襟以白布繡花的“飄帶”為系,頭戴女式布帽并用頭巾圍帽;女孩著姊妹裝(面襟擺長,蓋過腰)。衣褲顔色,多為黑、青、藍三色,白布多為搭配(褲腰、衣兜、飄帶、衣的内襯等),與永勝現今彜族支系——他留人的服飾有點相似。
中洲服裝加工,在明朝至新中國成立之間,都是手工縫制。到1966年6月,從事機制服裝加工的周汝康等人,被中洲副業聯隊抽調,同時抽調來的還有向茂庭等5人,連同他們“上海牌”的縫紉機,由彭壽山擔任中洲縫紉社的上司,另從各生産隊抽調有相當縫補技術人員4人。為梁官基社和金官基社進行服裝加工,同時承接中洲及鄰村服裝加工業務,服裝多為傳統,随時代發展,布料及顔色增多,加工的服裝樣式也多了起來,有學生裝、各式童裝、中山裝、唐裝、各式襯衣等,直至1982年8月解散。之後,服裝加工又轉為個體經營。
(五)銀器加工
20世紀七十年代之前,中洲銀器加工者有趙尚清、趙美章兩家,是家傳的銀匠世家,主要制作銀手镯、銀耳環、銀戒指、銀鎖及帽子上的銀魚、銀菩薩等,也做當時流行的家具鑲邊,打箍等工藝。
(六)其他加工
如綠豆芽加工;豆腐加工;糖水子及麥芽糖加工等等,這些家庭作坊式的加工,既解決自家就業,又友善于村民購買。
作者:冷碧
來源:永勝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圖檔:美麗永勝
平台編輯:華子
稽核:熊錦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