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吳越、後蜀同歸于宋,國君結局卻截然不同

作者:讀史
吳越、後蜀同歸于宋,國君結局卻截然不同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231,《五代史話》連載11(點選本處可檢視上篇),歡迎收看。

01、錢镠之後的吳越

吳越是五代後期一個比較安定的國家。它的統治者為蘇、杭、嘉(興)、湖(州)成為農業高産地區做了有益的工作,也替東南秀麗的湖山做了不少梳妝打扮的工作。人們至今沒有忘記他們的貢獻。

吳越開創者錢镠死于後唐長興三年(932),終年81歲。繼承他的是第七子錢元瓘。元瓘原名傳瓘,字明寶,即位時年已46歲。他跟着父親創業,又飽讀詩書, 受過較完整的教育,對父親很孝順。

元瓘設立擇能院,選拔吳中文士,加以任用。他指令清查田地,發現了無主荒地,便除去租稅。有了這一條,官吏就不會把這部分租稅攤派到農民身上。

錢元瓘第六子、吳越第三位國君錢弘佐,曾問倉吏有多少蓄積,倉吏說有10年軍糧,弘佐就下令免稅3年。

錢元瓘第七子、吳越第四位國君錢弘倧,在位的時間很短,因他很注意限制武人的權力,因而被大将胡進思所廢。

錢弘俶(錢元瓘第九子)被擁立後,保全廢王弘倧的性命,設法除掉胡進思,獎勵農民開墾荒地,免收賦稅。

有人建議弘俶調查漏報的成年男子,增收賦稅,而且自告奮勇,願意擔任這項工作。弘俶不僅不接受,而且當衆把他打了一頓。人民知道了這件事,都很高興。

吳越、後蜀同歸于宋,國君結局卻截然不同

弘俶在位31年(947-978)。最後自動獻地,并入宋朝。因為吳越堅持不稱帝,始終臣事中原,是以弘俶歸宋後,不像别的降王那樣受到猜忌,過了10年才去世,子孫在宋也都貴顯。

吳越境内的農業生産始終沒有受到很大破壞,發展較為順利。這對相當于今浙江省、上海市和江蘇蘇州等地的發展,有較大的積極作用。據宋人範仲淹記載,吳越在蘇州設有名喚“撩淺都”的水利工程兵部隊。常年不懈的努力使蘇州水稻産量一直保持很高的水準。蘇州屬宋後,“撩淺都”被裁撤,産量比吳越時有所下降。

吳越歸宋時,有戶55萬有餘,與五代末北宋初其他地區的戶數比較,吳越顯然是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錢镠的第六子錢元璙,在嘉興南湖之濱築台,作為登眺之所。他取唐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詩意,取名煙雨樓。以後幾經兵火,現存的樓是明人所築,然追本溯源,畢竟是五代時的事情。

元璙愛好園林,在蘇州也造了南園,這便是滄浪亭的前身。南園有流水奇石、合抱的老木,是典型的吳中園林。

此外,環秀山莊也是五代金谷園的舊址。名園當然都飽經滄桑,多次改建。蘇州城外虎丘山上的雲岩寺塔,盡管頂部、屋檐等都已被毀,磚砌部分卻仍是五代末年的遺物。這座塔始建于後周顯德元年(954),現在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之一。修塔時發現不少文物,其中一件越窯青瓷蓮花托碗是稀有的珍品。

從這件瓷器說開去,我們應當指出:吳越所轄的浙江境内的瓷業極為發達。如相傳的秘色瓷,在錢家的墓葬中出土的有高達半米的雕龍貼金大瓶、口徑60厘米以上的大缸等。

杭州是吳越的統治中心,五代時始建的勝迹更多。

六和、保俶、雷峰三塔都建于錢氏統治期間(絕對年代雖在宋初,但都在吳越納土以前)。現存的六和、保俶兩塔當然都經過屢次重建。

另外有幾所佛寺,如上天竺的法淨寺、南屏山慧日峰下的淨慈寺,也是一樣,始建于吳越,後經曆代重修。但飛來峰造像中還儲存着後周廣順元年(951)的三尊——青林洞右岩壁上的彌陀、觀音、大勢至。

靈隐寺也存有吳越末年的石塔和石經幢。

從這些寺、塔、園林、文物來看,吳越時期的蘇杭一帶,顯然比唐代打扮得華美得多了。

吳越、後蜀同歸于宋,國君結局卻截然不同

02、孟知祥父子統治的後蜀

孟知祥字保胤,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人,是李克用的侄女婿。後唐莊宗李存勖派兵滅前蜀後,派他去鎮守蜀地。後來後唐發生政變,莊宗被殺,明宗李嗣源即位。此後,孟知祥便和後唐若即若離,俨然是割據一方的霸主了。

孟知祥要割據一方,首先要有将有兵。随從他入蜀的趙廷隐、李仁罕和仁罕的外甥張業都骁勇善戰,然而都不是運籌帷幄的帥才。

後唐天成元年(926),趙季良奉派入蜀搜括财富。趙季良,字德彰,濟陰(今山東菏澤)人,富有謀略,又是孟知祥的老朋友。知祥見他到來,喜出望外,把他留下。趙季良也很願意,就此做了後蜀的開國軍師。

郭崇韬收編的蜀軍,有騎兵3000人、步兵2.4萬人。孟知祥擴編水陸兩軍4.8萬人,連郭崇韬所編有7.5萬之衆。

孟知祥所領,原來隻有西川。東川(治梓州,今四川三台)另有節度使董璋。

後唐的樞密使安重誨防兩川割據,于天成四年(929)把原屬東川的阆州(今阆中)、果州(今南充)劃出來,另外設定保甯軍。他打算逐漸分割兩川,使他們沒有對抗朝廷的力量。

董璋、孟知祥兩人自然不肯束手待斃,董璋事急,他先要求和孟知祥合作。孟知祥派趙季良到梓州聯系合作事宜。趙季良回到成都後,談對董璋的看法,說此人“貪殘好勝,志大謀短”。孟、趙就此定下先聯董璋拒朝廷,後并東川以擴地的政策。

後唐長興三年(932) ,孟知祥打敗董璋,占領了東川。孟知祥有了兩川,因親戚故舊和祖墳都在中原,不能明顯地與朝廷決裂。後唐明宗李嗣源也希望保持藕斷絲連的關系,于長興四年(933)任孟知祥為東西川節度使,封蜀王。

後唐明宗去世的第二年(934) 閏正月,孟知祥才即位稱帝,國号蜀,年号明德。同年七月,他便死了。他在蜀9年,隻做得幾個月皇帝,廟号叫高祖。

兒子孟昶即位,孟昶就是後蜀後主。他在位30年,到宋太祖乾德三年(965)正月兵敗降宋。

孟知祥和他手下的大臣将相,都是後唐的官僚,其中還有從後梁降唐的人員。這批人雖不乏人才,如趙季良等,但一般都沒有卓越的見識和魄力,不可能建立一個有新氣象的政權。孟知祥能夠做的,不過是收拾王氏前蜀的殘局,使蜀中恢複小康粗安的狀态。

王衍與孟昶是前後蜀國亡國之君,然而孟昶其人,既有奢華荒淫的一面,也有精明幹練、力謀改善政事的一面,實在不是王衍那般人物。

吳越、後蜀同歸于宋,國君結局卻截然不同

孟昶,原名仁贊,字保元,即位時隻有16歲。這個“偏霸之主”是不太好當的。将相大臣都是孟知祥的老部下。其中雖有趙季良那樣的忠貞之士,然而也有不把這個小皇帝放在眼裡的。

五代十國時期,老皇帝死後,将相大臣欺負孤兒寡婦,取而代之,極為常見。孟昶要防止這類事變,顯然并不容易,但是他有措置得很高明的表現。

孟昶剛即帝位,大将李仁罕便提出主管六軍的要求。他不但派人到樞密院提要求,還到學士院看是不是照他的要求起草指令。這個舉動很咄咄逼人。

孟昶居然不動聲色,先接受條件,任命李仁罕做中書令、判六軍事,然後等他進宮朝見,令武士捉住,當場殺死。

另一員大将李肇,到成都朝見新君,一路上拖拖拉拉,與親戚宴會,到了成都,又假裝腳上有病,拄着拐杖,見了孟昶,不肯跪拜。李仁罕一死,他吓得魂不附體,頓時丢掉拐杖,跪下去了。

孟昶在朝堂上鼓勵臣下陳說國事。有人上書論事,孟昶看了,認為說得不對。左右請求把上書的人喊來诘責。他引唐太宗納谏的故事,拒絕了左右的主張。

他還曾親筆撰述箴戒,發給地方官,曉谕他們不要過分剝削人民。并表示應把前蜀後主王衍看作前車之鑒,說要吸取王衍因驕奢淫逸亡國的教訓。

從這些地方來看,孟昶可以說是一個頗有才識的君主,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但是他的認識和實踐很不一緻,以驕奢淫逸為戒,而卻又有許多驕奢淫逸的事迹;鏟除了一些不可靠的舊人,而同時卻又扶植了一批腐朽的新貴。

是以,他又有陰暗的一面。這一面,越到後來,越是占着主導的地位。這就是孟氏蜀國的悲劇。

孟昶自己也有不少勞民傷财的事情。他曾建築新宮,命挑選民間美女,充實後宮。一時蜀中人民大起恐慌,有女兒的人家怕被選中,急急忙忙地求人做媒,把女兒嫁掉。當時叫做“驚婚"。

孟昶的生活起居,極為豪侈,所用溺器,用七寶做裝飾。蜀亡以後,宋太祖看到這件東西,立即下令把它毀掉,并且說:“享受到這般地步,怎會不亡!”

我們把各方面的情形綜合起來看,對後蜀這個國家,可以這樣說:它的政治不算好,但也不太惡劣;環境安定,割據的形勢使中原朝廷榨取不到蜀中的一絲一粒,經濟發展有較好的條件;文化上繼承唐和前蜀的情況,與南唐、吳越同為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

這裡隻略為提提經濟富裕的情況。廣政十三年(950),蜀中1鬥米隻賣3文錢,人民賦役的負擔很輕,府庫裡儲藏的糧食金帛卻很豐富。成都城上遇種芙蓉,9月裡花開的時候,望去好像一片錦繡。城外江邊,處處亭榭,遊人雲集,十分熱鬧。這時的中原正在後漢末年,混亂黑暗,比起蜀中來,頗有天壤之别!

宋乾德三年(965),宋滅後蜀,孟昶投降。孟昶投降後,全家北遷到汴京。他見宋太祖時,表面上頗受優待,被封為秦國公。然而,7天後,便“病故”了(919-965)。他的母親李太後不哭,絕食而死。

相傳後主離成都時,蜀人擁道哭送,他之是以不能免于一死,原因恐怕就在于此。

蜀人懷念孟昶,不僅僅限于宋朝滅蜀之初,28年後,蜀中農民起義的首領李順自稱是孟昶的遺孤,這是很有力的證據。

#pgc-card .pgc-card-href { text-decoration: none; outline: none; display: block; width: 100%; height: 100%; } #pgc-card .pgc-card-href:hover { text-decoration: none; } /*pc 樣式*/ .pgc-card { box-sizing: border-box; height: 164px; border: 1px solid #e8e8e8; position: relative; padding: 20px 94px 12px 180px; overflow: hidden; } .pgc-card::after { content: " "; display: block; border-left: 1px solid #e8e8e8; height: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76px; top: 20px; } .pgc-cover { position: absolute; width: 162px; height: 162px; top: 0; left: 0; background-size: cover; } .pgc-content { overflow: hidden; position: relative; top: 50%; -webkit-transform: translateY(-50%); transform: translateY(-50%); } .pgc-content-title { font-size: 18px; color: #222; line-height: 1; font-weight: bold;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white-space: nowrap; } .pgc-content-desc { font-size: 14px; color: #444; overflow: hidden; text-overflow: ellipsis; padding-top: 9px; overflow: hidden; line-height: 1.2em; display: -webkit-inline-box; -webkit-line-clamp: 2; -webkit-box-orient: vertical; } .pgc-content-price { font-size: 22px; color: #f85959; padding-top: 18px; line-height: 1em; } .pgc-card-buy { width: 75px; position: absolute; right: 0; top: 50px; color: #406599; font-size: 14px; text-align: center; } .pgc-buy-text { padding-top: 10px; } .pgc-icon-buy { height: 23px; width: 20px; display: inline-block; background: url(https://lf6-cdn-tos.bytescm.com/obj/cdn-static-resource/pgc/v2/pgc_tpl/static/image/commodity_buy_f2b4d1a.png); }

《經典中國通史》(16冊) ¥168 購買

本文内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五代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别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于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曆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曆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