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賀詩解》由明代曾益注解,飛鴻堂藏闆,明末刊本,現藏于美國哈佛大學漢和圖書館。
曾益 ,明末清初紹興人,為人古道,壽近百歲。工書善畫,敷色花鳥,幽妍動人,用筆細膩;畫梅竹松鷹,則喜用秃筆疾掃,絕無拘束。前後畫風,判若兩人。著有《昌谷集注》。
李賀(790~816) ,字長吉,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唐中期浪漫主義詩人。長吉體詩歌開創者,有“詩鬼”之稱。李賀為唐宗室鄭王李亮的後裔,但系遠支,與皇族關系已很疏遠。其父晉肅官位很低,家境也不富裕。他“細瘦通眉,長指爪”,童年即能詞章,十五六歲時,已以工樂府詩與先輩李益齊名。李賀父名晉肅,“晉”、“進”同音,與李賀争名的人,就說他應避父諱不舉進士,韓愈作《諱辨》鼓勵李賀應試,無奈“阖扇未開逢猰犬,那知堅都相草草”,禮部官員昏庸草率,李賀雖應舉赴京、卻未能應試,遭饞落第。後來做了三年奉禮郎,旋即因病辭官,回歸昌谷。他一生體弱多病,二十七歲去世。因仕途失意,李賀終生郁郁不得志,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寫詩上,詩歌創作充滿了深沉的苦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