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三世紀左右,中國北方草原上匈奴族興起,到秦漢之際,第一代單于頭曼單于建“頭曼城”,以今内蒙古黃河河套及陰山為駐牧及統治中心,建立起強大的部落聯盟國家,是中國曆史記載的首個草原王國。
這個“草原王國”,就是司馬遷所描述的“逐水草居”的“行國”。據《史記•匈奴列傳》等史料載,匈奴人是夏朝遺民,商周時期被華夏族稱為獯鬻、猃狁,春秋時代稱戎狄,戰國時才開始稱匈奴。匈奴人以遊牧為業,逐水草而居,其男子亦民亦兵,精于馬術,骁勇善戰。

匈奴統一後,經常南下中原搶掠。當時的秦、趙、燕三國苦于與匈奴為鄰,均修建長城防禦。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大将蒙恬率軍30萬征讨匈奴。秦末烽煙四起,冒頓殺父自立為單于,統一諸部,嚴重威脅中原。
公元前201年,駐守北部邊境的韓王信突然投降匈奴。次年漢高祖劉邦親率大軍征讨,誰知反被冒頓包圍,通過賄賂冒頓的侍妾才得以突圍。之後,漢王朝開始與匈奴和親,這個政策實施了很多年。
直到公元前129年,漢武帝派大将衛青、霍去病等人率軍多次深入漠北襲擊匈奴,又派張骞出使西域,從政治上瓦解匈奴,最終在漢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年)徹底擊垮匈奴,匈奴政權全部瓦解。
匈奴從興起到衰落,在大漠草原馳騁三百餘年,進入中原地區又存在約二百年,深刻影響着中國,甚至世界曆史。
這個昔日的北方馬背上的民族,曾經叱咤風雲草原,但最後卻退出了中國的曆史舞台。
那麼,他們到底去了哪裡?
公元46年,匈奴境内發生大規模蝗災,國力衰微,被烏桓趁虛襲擊,分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臣服于漢,北匈奴卻又逐漸控制西域諸國,與漢時戰時和。
公元73年,窦固出塞征讨北匈奴,在天山、蒲類海大破呼衍王。漢朝在伊吾屯兵設将尉。同時,班超力排西域諸國中的匈奴影響,鞏固漢朝在這一地區的力量。随後十多年,雙方在西域沖突不斷,長期拉鋸。
到公元87年,鮮卑、丁令等族相繼進攻北匈奴,出現部衆大規模叛離現象。兩年後,窦憲又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斬名王以下三千人,日逐王部降漢。其餘部衆則西遷到東歐,與當地土著結合形成匈奴人。
南北朝時期,留下來的北匈奴趁中原大亂,一度逐鹿中原建立政權。之後,匈奴漸漸融合進鮮卑、柔然和漢族中。
實際上,匈奴後裔、分支或别種,無論屠各、鐵弗,還是拓跋、宇文,或者盧水胡、稽胡,最終都同化于漢族中。
據《周書•稽胡傳》雲:稽胡“其俗土著,亦知種田。地少桑蠶,衣多麻布。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殡葬,與中夏略同婦人則多貫廈貝以為耳及頸飾。又與華民錯居。其渠帥頗識文字,然語類夷狄,因譯乃通。”可見,一些部族在形成之初就深刻受到華夏文化影響。
到了隋唐時期,除少數尚成聚落的稽胡還有活動在中國境内外,其餘與匈奴有關的諸族都融入華夏民族中。
從一些姓氏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痕迹。如隋唐時的獨孤姓氏,隋朝的築造學家宇文恺,唐朝詩人元鎮,唐末陰山府都赫連铎,以及元好問等。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自稱匈奴族的後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