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的鐘聲即将敲響,賀歲檔佳片也早已蓄勢待發。
警匪、懸疑、玄幻、治愈……
這麼多好電影,實在看得讓人眼饞。
然而在這個元旦佳節,有一波觀衆一直在等的,卻隻有她——
崖上的波妞 崖の上のポニョ
導演: 宮崎駿
編劇: 宮崎駿
主演: 奈良柚莉愛 / 土井洋輝 / 山口智子 / 長島一茂 / 天海祐希
上映日期: 2020-12-31(中國大陸) / 2008-07-19(日本)
片長: 101分鐘

豆瓣8.5,33萬人評分,好于87%的卡通片。
比起《崖上的波妞》,我們更熟悉的是《懸崖上的金魚姬》這個譯名。
早在2008年,《波妞》就已經在日本上映。
不僅是當時的年度票房冠軍,還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動畫安妮獎最高榮譽的提名。
要知道當時的競争對手,可是拿下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的《飛屋環遊記》。
過去了整整12年,還能有有機會到電影院與金魚姬波妞重逢,光是想到這一點,就足以讓人心潮澎湃。
視訊加載中...
《波妞》對于導演宮崎駿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義。
長達4年的制作期内,年近70歲的宮崎駿導演每天堅持畫12個小時,僅5秒的畫面都要耗費一周完成。
全片累積17萬653張手稿,多達《千與千尋》的1.5倍,創下宮崎駿“作畫之最”。
放在那個技術爆炸的工業時代裡,不用電腦CG技術,全部使用手繪作畫,實在不可思議。
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拍攝《星球大戰》,喬治·盧卡斯在加州的一個廠房裡建立了“工業光魔”公司(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
由此也引發了電影技術的革命海嘯,開啟了科幻片的繁榮時代。
《星球大戰》
到了二十一世紀,技術領域更是突破不斷。
不管是永久重新整理我們觀影體驗的《阿凡達》,還是近年來采用120幀/秒拍攝技術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展現尖端寫實動畫工藝的《奇幻森林》,都擁有過居高不下的話題度。
《奇幻森林》
在日本動畫界也是如此,連宮崎駿個人也沒能逃過技術革新的浪潮。
從《幽靈公主》開始,包括在《千與千尋》和《哈爾的移動城堡》裡,宮崎駿都運用了電腦合成技術。
在制作《波妞》之前,宮崎駿曾前往英國倫敦的泰特美術館,他因米萊斯的名畫《奧菲麗娅》受到啟發,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作畫方式。
《奧菲麗娅》獨特的色彩運用與細緻的實景寫生,讓宮崎駿意識到CG泛濫下影片質感的缺失。
“經驗告訴我們,通過電子技術手段完成的作品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不深。
我們決定采用完全手繪……這才彰顯我們的實力。”
《奧菲麗娅》
最終,他選擇摒棄任何計算機效果,為《波妞》親手繪制了17萬張畫幅,創造出了這部返璞歸真、誠意滿滿的作品。
樸素的手繪與簡單的畫風,讓《波妞》成為技術爆炸時代裡的一股清流。
宮崎駿便是以這樣平實又溫柔的方式,将那個充滿童話色彩的海邊小鎮呈現給所有相信愛與美的人。
制片人鈴木敏夫說,宮崎駿想在表現手法上發起新的挑戰,尤其此作80%的場景是海水。
而這也是他第一次以大海為舞台,宮崎駿親自畫所有的波浪,試圖找出最好的呈現手法。
但對宮崎駿而言,他希望《波妞》是一部連5歲小孩都能看得懂的電影。
令人意外的是,這部飽含溫情的電影,實際上誕生于一段有些糟糕的父子關系。
影片中的人類小男孩宗介,就是以宮崎駿的兒子宮崎吾朗為原型創作的。
宮崎吾朗
在紀錄片《宮崎駿:十載同行》裡,宮崎駿坦白道,由于自己工作繁忙,常常疏忽了對兒子的陪伴。
這段不溫不火、平淡如水的父子關系,成了無所不能的動畫大師多年來都無能為力的一個心結。
他隻能通過他的作品,以另一個世界中那些美滿的夢為寄托,笨拙地向兒子表達他的歉意與渴求、試圖與過去那個不稱職的自己和解。
是以,與幾部前作相比,《波妞》的獨特之處在于它強化了“家庭”這個概念。
影片裡的懸崖小屋本身就取材于宮崎駿的舊家,濑戶内海福山市的鞆之浦。
在角色設計上,除了以兒子為藍本,宮崎駿還參照自己母親的形象創造了時婆婆。
而“家庭”作為《波妞》的重要主題之一,也展現在電影的叙事中。
片中的“燈塔”、“小綠桶”等意象,都是宮崎駿對“家庭”概念的多種闡釋。
與父親耕一聚少離多的宗介,會通過摩斯密碼笑着祝他“一切順利”;
母親理紗嘴上罵着丈夫“笨蛋”,卻在他回來時第一個奔跑着去迎接。
《魔女宅急便》的小魔女和《哈爾的移動城堡》的蘇菲,都是離開家鄉、踏上自己的旅程。
而《波妞》裡的父親,卻在困境之後從海浪裡歸來,重新投入家人的懷抱。
小金魚波妞也終于從那個束縛她的那個“居所”裡脫身,加入一個新的、真正的“家庭”。
正如宮崎駿所說——
“通俗作品的作用在于,讓觀衆從日常的壓力下解放出來,一瀉積怨,發現自我内心中從來沒有被注意到的憧憬和自我肯定,變得精神起來——哪怕隻有一點點。”
《波妞》放棄了花哨的叙事,以最純粹的形式給予觀衆輕松的觀影體驗。
電影的劇情很也簡單。
五歲的宗介,在懸崖下撿到一隻困在玻璃瓶裡的金魚。
在解救金魚的過程中,宗介的手指不慎被碎玻璃劃破,金魚為宗介舔舐傷口,卻奇迹般地将其治愈。
宗介為金魚取名“波妞”,并承諾會保護好她。
但由于攝入了人類的血液,金魚變成了人魚,學會了人類的語言與行為,甚至還産生了留在人類世界的想法。
開口說話的波妞
與此同時,波妞的魔法師爸爸發現了失蹤的女兒,正設法将她帶回海底。
為了變成真正的人類、永遠和宗介在一起,波妞開始了她的奇幻冒險。
就是這樣一個單純淺顯的宮崎駿式童話,卻淋漓盡緻地诠釋了愛與勇氣的意義。
而這份勇氣,對我們這樣一個把“早戀”标簽化的社會來說,包含着動人心魄的力量。
無數家長和老師曾苦口婆心地勸說過我們,在這個年紀,“喜歡”沒必要表達,而“早戀”更是自毀前程。
在我們翻拍的《初戀這件小事》裡,雙向暗戀已久的男女主等到大學才敢真正地戀愛。
翻拍自同名泰國電影
但反觀國外,《怦然心動》的朱麗,費盡心思就為得到布萊斯的一個吻。
《真愛至上》裡的山姆已經可以“為愛撞得頭破血流”。
所謂“早戀”,不過也隻是自然而然的愛意萌發。
這是一種和年齡等外界因素無關,隻遵從内心真實想法的情愫。
當然,除了純粹動人的感情之外,這部電影中還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元素。
比如環保、反戰等等,在宮崎駿作品中一以貫之的主題。
正因如此,這絕不僅僅是一部隻拍給小孩子看的電影。
它讓我們看到了善良和溫暖,喚起每個人心底深處的美好。
最重要的是,他用極具想象力的故事,激發起了我們追求所愛之人、所愛之事的勇氣。
最後,把海報中的一句話送給大家:
如果你的心中,此刻有所想之人,那就大膽地奔跑着去相見吧!
*本文作者:吃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