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興社為蔣介石繼續自己的獨裁統治可謂殚精竭慮,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這個大名鼎鼎的組織的活動宗旨和執行方法其實都出自一篇名為《改組國民黨的刍議》的萬言書,這部萬言書的作者就是劉健群。

劉健群出身貧苦,青年時不得不半工半學維持學業,但正是這次打工的機會,給了劉健群一條出路。當時何應欽創辦了《少年貴州日報》,他看劉健群朝氣蓬勃,天資聰穎又吃苦耐勞,于是便讓他做了校對,不久就升為主筆,是以劉健群為報知遇之恩,為何應欽馬首是瞻,從此追随左右,形影不離。
随着何應欽因北伐戰争的功勞步步高升,劉健群的官職也水漲船高,他漸漸也成了有影響力的人物。劉健群之是以能成為何應欽的心腹,更多的是因為此人确實有思想,總能為國民黨“剿匪”提出獨到的方法,為“剿匪”工作貢獻良多,于是他漸漸得到了蔣介石的重視,開始步入國民黨的高層,為自己赢得了大顯身手的機會。
正逢蔣介石為保衛自己的獨裁統治而苦惱,劉健群苦思冥想,寫成《改組國民黨的刍議》,其中大力鼓吹效仿法西斯方策改組國民黨,組織忠貞的中青年黨員等思想深合蔣介石的心意,蔣介石将這篇妙文交給他的心腹學生商議,最後便有了現在廣為人知的複興社,而劉健群也是以成為十三太保之一。
劉健群筆杆子很硬,又擅長煽動人心,蔣介石便讓他負責訓練幹部為己所用,但劉健群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想趁機培植自己的勢力系統。但蔣介石用人注重出身,一直對非黃埔系的劉健群有所提防,便設法對其加以控制,讓劉健群的小心思就此流産。
不甘心的劉健群趁着北方局勢緊張,向蔣介石獻計,由自己帶人奔赴北平,伺機宣傳抗日。蔣介石認為此計有利于誘導地方服從中央,便讓其帶500人北上。在北平有何應欽做護身符,劉健群如魚得水,工作開展的頗為順利。但被觸動神經的日本人很快向南京施壓,劉健群不得不傳回南京,他的政治抱負又一次破滅。
蔣介石看到了劉健群的貢獻,反而将其升任。但無奈國民黨内部派系問題嚴重,劉健群因為出身問題,連下屬都指揮不動,其仕途也就此走上了下坡路。雖然劉健群在之後也經常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卻也一直未受到重用。失意的劉健群萌生退意,便以體弱多病為由,隻身去往雲南雞足山療養,開始了吃齋念佛的生活。而後劉健群雖再度出山,卻依舊屢受排擠,看破政局的他最終回歸淡泊,與佛經為伴了卻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