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紹棠:讀書可以從興趣開始,但不能永遠以興趣為主導朱永新按: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朱永新按:</h1>

劉紹棠:讀書可以從興趣開始,但不能永遠以興趣為主導朱永新按:

(1936-1997) 北京人。著名鄉土文學作家,“荷花澱派”代表作家之一,“大運河鄉土文學體系”創立者。13歲時就開始發表作品,曾任中國作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地火》,中篇小說集《運河的槳聲》、《蒲柳人家》,短篇小說集《青枝綠葉》、《山楂村的歌聲》及《劉紹棠小說選》等。這篇文章原名《雜碎》,最初發表于曹正文先生主編的《新民晚報》的“讀書樂”專欄,後收錄在曹正文主編的《百位名家談讀書》一書中。文章結合自己的讀雜書的經驗教訓,告訴年輕人:讀書、創作、辦事、交際,可以從興趣開始,“但不能永遠以興趣為主導,應該學會叢冷闆凳硬着頭皮讀書”。

我這個人讀書全憑興趣,雜亂而散碎,不寫筆記,又不作卡片。是以,書雖讀得不少,卻成不了氣候,當不了學者。

讀《論語》我讨厭《鄉黨》,讀《詩經》隻愛風、雅。佩服荀子的觀點卻喜歡孟子的大氣磅磷。贊美莊子的文章寫得漂亮,卻膩味莊子遊戲人生,念他的文章也就不努力。因酷愛《史記》,便冷淡了《漢書》。三曹父子,死活看不上曹丕。兩晉名家雖多,隻因憎惡兩晉風氣,連對陶淵明的敬意都很勉強。我熱愛唐代詩文,偏對元、白心存芥蒂。宋代詩詞大家,我最敬佩辛、陸,私心偏愛柳永,不免鄙夷周邦彥。元曲群雄并峙,我推《西廂記》為盟主。古典小說,我對《紅樓夢》頂禮膜拜,其次對《金瓶梅》五體投地,我把這兩本書對照看。豔羨《聊齋志異》的奇思妙想,折服《閱微草堂筆記》的文字功力。清末小說實屬未流,必須文學革命。現代文學中之小說家,我推崇老舍、李劼人、沈從文。當代文學中之小說家,孫梨和趙樹理為我敬重。同輩人中,汪曾祺、宗璞、陸文夫不愧學長。比我年輕的一代,我首推賈平凹。

外國文學作品,我以俄為師。普希金和屠格涅夫的語言藝術,我一讀三歎。作為小說家,我最佩服的是果戈理,托爾斯泰次之,以下是契诃夫、蒲甯、庫普林…蘇聯作家,肖洛霍夫對我影響最大,文字功力以阿·托爾斯泰為衆家之冠。法國文學,我讀巴爾紮克的作品最多,感情上最愛的卻是梅裡美。英國和德國的小說,我讀着沒有俄國和法國小說親切。凡是具有濃厚的美國佬氣味兒的小說,我都愛讀。印度文學,我崇敬泰戈爾,但更願與普列姆·昌德接近。拉丁美洲作家,我覺得亞馬多比馬爾克斯更有成就.…

讀書、創作、辦事、交際…都是以興趣開始,但不能永遠以興趣為主導,應該學會叢冷闆凳硬着頭皮讀書。我年歲大了,懂得了這個道理,但是補救已晚。三十多年前我在北大讀書,楊晦先生曾希望我能将作家與學者兼于一身。隻因我對若幹課程毫無興趣,半路辍學,專門寫小說去了。北大仁至義盡,一直給我保留學籍,等待遊子思歸。

三十多年後的今年五月,北大中文系師友舉行紀念楊晦先生座談會,我被點名發言,沉痛忏悔一番,差一點兒申請複學補課。但是一看到我的師弟謝冕教授已是博士研究所學生導師,我這個做師哥的又深感無顔見江東父老,厚不起臉皮二進宮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