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地大物博,中華兒女創造了源源不斷的财富,這也在曆史上留下了許多“神秘”寶藏;說到這或有朋友聯想到了至今沒有發掘的秦始皇陵,傳說地宮内金銀珍寶富可敵國。當然,這些僅是傳說,地宮内究竟有沒有寶藏、多少寶藏,還要等考古發掘之後才能下結論;不過,除了秦始皇陵,四川也有一處神秘寶藏,不同的是其并非古墓,而是藏在水中。

說到這或有朋友已經猜到了,四川“水中寶藏”指的就是300多年前,張獻忠的“江口沉銀”;直到今天,四川平原上還在流傳着“石龍對石虎(石牛對石鼓),黃金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的傳說。當然,已經過去300多年了,這則傳說早已變成了笑談;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一位宋姓農民下河遊泳,“江口沉銀”的傳說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簡單來說,彭山縣的宋姓農民幹完農活下河遊泳,意外在水底摸出一塊“金老虎”;也是貪心不足,三天後農民居然駕船到水裡“撈寶”,竟然真的有了收獲,這次是一枚“金印”,上面還有“永昌大元帥”幾個字。還是因為貪心,該人沒有将情況彙報給有關部門,而是擅自将水中撈出的兩件文物出售;或許連他自己都沒想到,沒過多久警察就找上了門,後面的事情就不細說了。
說到這或有朋友會問“如果‘江口沉銀’的傳說是真的,那水中肯定不止金老虎和金印這兩件,彭山縣錦江水下究竟藏了多少寶貝呢?”這個問題真不好回答,依據史料記載,“張獻忠”曾歸附于李自成,之後兩者又發生了分裂,李自成率軍進攻黃河流域,“張獻忠”則率軍進攻長江流域;簡單來說,“張獻忠”于1643年攻下武昌後稱帝,還誅殺了明朝的楚王,《寄園寄所寄》中記載“(張獻忠)盡取王宮中金銀上百萬,載車數百輛”。
1644年,也是清兵入關的那一年,張獻忠帶兵入川。在四川,張獻忠殺戮劫掠,無惡不作,攢下巨額财富,據史料記載,張獻忠曾在成都舉辦“鬥寶大會”以炫耀自己的富有;據記載,當時張獻忠在24間屋子裡擺滿奇珍異寶、金錠銀錠,令人目不暇接、瞠目結舌。如果按史料記載,後世專家推測張獻忠的财富至少在千萬兩白銀,如果按“一兩白銀兌換300元”的規格來換算,其财富總額超過了30億。
當然,這麼換算并不準确的,但如果按當時白銀的購買力來粗略換算,其财富甚至超過了明末皇帝;張獻忠因财犯下罪惡,終究不能長遠,事實也的确如此。兩年後,清肅親王聯合吳三桂一起率軍由陝南入川,張獻忠死于鳳凰山(今四川南溪縣北),令人詫異的是,他的巨額财富和他一同消逝了;當然,所謂的“消逝”并非沒有任何蹤迹,《明史》記載,張獻忠在撤離成都前,令部下在錦江上遊築堤,放幹江水,然後在堤壩下遊江底挖出數丈深的大坑,又将劫掠來的财寶傾倒其中,再重新決堤放水,将大坑沖平、淹沒,并留下标記線索以便後世重新挖出。
這樣的史料,大概就是“石牛對石虎,黃金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傳說的由來,但對曆史和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許一眼就看出了這裡的毛病。在錦江上遊修築堤壩攔水,又在江底挖出數丈深的大坑,暫且不說技術方面的不現實,就是工程量之巨也難以在當時窘迫的情況下完成;是以,有人認為張獻忠這樣的“江口沉銀”并不現實,而且地方志中也有不同說法。
據《《彭山縣志》記載,當時張獻忠撤離成都,因為旱路被清軍封阻,隻得改道由水路出川,但船隊行至彭山縣江口境内,便遭到當地武裝楊展部隊的襲擊;張獻忠不得已退回成都,許多滿載金銀的木船則沉沒于錦江。清康熙時期的《荒書》中又有不同記載“楊展先鋒見賊焚舟”,說白了,是張獻忠自己焚燒了載有财寶的船隻;當然,民間還有更多版本的傳說,這裡就不細說了。
總之,“江口沉銀”曆經數百年依然神秘,但尋找這批寶藏的行動卻一直在進行;比如《彭山縣志》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一位漁民在錦江中撈起一把刀鞘,消息傳到總督孫士毅耳中,孫立刻派人趕赴江口,數日打撈出萬兩白銀和大量珠寶玉器。到了清末,内憂外患下朝廷嚴重虧空,捉襟見肘的鹹豐皇帝令成都将軍裕瑞“悉心訪察,設法撈掘,酌量籌辦”,卻最終一無所獲。
到了民國,曾任四川省府秘書長的楊白鹿于1937年成立淘金公司,專事打撈寶藏;忙活了近一年,竟真挖出一個大石牛和一個大石鼓,這似乎正應了傳說中的“石牛、石鼓”。楊白鹿等人趕緊用金屬探測儀在附近尋找,探測儀竟真的發出了信号;結果勞工們費盡心力,卻隻挖出三籮筐的銅錢。當然,這些僅是有文字記載的内容,沒有記載的或許更多,“江口沉銀”的尋寶活動一直都很活躍;就算到了近現代,仍不斷傳出有人在錦江中發現寶貝的消息,同時彭山縣錦江段也成了重點考古保護區域。
截止目前,經考古鑒定并最終确定為“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各類文物數量達數萬件之多,錦江中究竟還有多少寶貝,目前仍沒有專家做出準确評估;但可以确定的是,百年來“江口沉銀”一次次被挖掘,曆史真相已經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