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陳植 上海報道
随着國家積極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綠色保險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此前,國家能源局釋出《關于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開發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提出,2021年風電、光伏發電量目标占全社會用電量的比重達到11%左右,後續逐年提高,到2025年達到16.5%左右。
業内人士普遍預測,“十四五”期間國内光伏市場将迎來300GW-400GW總裝機規模的增長,就占比而言,分布式光伏将至少産生100GW以上的新增規模。照此推測,如果“十四五”期間每年的光伏裝機規模新增30GW,相應的光伏領域保險保費規模每年将新增約8億元,到2030年碳達峰之際,國内光伏領域市場保險規模有望突破百億大關。
“尤其是國家能源局下發《關于報送整縣推進分布式屋頂光伏開發試點方案的意見》(下稱整縣推進政策),将很大程度改變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投資營運模式,也給相應綠色保險業務帶來新的變革。”一位向記者指出。相比以往分布式光伏發電主要以裝置廠商+經銷商模式、系統內建商模式為主,在《整縣推進》政策出台後,地方政府平台模式日益興起,即越來越多地方政府、地方國企、央企紛紛參與其中,一是由地方政府出資直接設立投資機構,二是由地方政府引入或指定投資商設立投資機構,統籌推進縣域内分布式屋頂光伏開發。
在他看來,地方政府平台模式的興起,有利有弊,好處是戶用分布式光伏發電裝置的建築安裝、營運維護等環節都具有更高的操作規範性與品質保障,無形間降低了保險公司因光伏裝置建築安裝不過關、品質問題、運維問題所帶來的賠付風險,此外地方政府平台能進一步擴大縣域範疇内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投保熱情以保障自身投資安全,推動綠色保險規模持續快速增長。與此同時,其壞處是保險公司通常比較喜歡“分散”的風險,但地方政府平台模式令風險變得相對“集中”,對保險公司的保費風險定價、各類光伏産業風險規避提出更高的要求。
“随着綠色保險的蓬勃發展,保險産品已涵蓋光伏發電産業的諸多風險特征。”大地财險财産險部副總經理謝猛在近日舉行的“分布式光伏電站全生命周期保險研讨峰會”間隙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是自然災害風險,其中包括光照不足導緻的發電量損失;其次是運維方面風險,比如火災、爆炸包括從業人員的操作不當導緻的利潤損失,也是保險公司面臨的承保風險範疇;第三是建築安裝、品質風險、政策風險等。
他直言,目前大地保險的光伏發電領域保險解決方案已覆寫光伏産品的整個營運周期,最常見的建築安裝風險已包括雇主責任險、設計責任等;在光伏發電營運期内可能産生的财産損失保險,已涵蓋營業中斷、光伏元件産品品質出現問題等;此外還有太陽能發電的指數保險、發電量不足的補償保險等。
在謝猛看來,保險公司要有效化解光伏發電産業的諸多風險,還需整合各方資源。比如在整縣推進政策推動下,不少縣城的光伏發電裝置處于不同安裝階段,各地自然環境的差異性也非常大,令保險公司如何做好精準定價,構成較大的挑戰;此外保險公司是通過收取保費來轉移風險,在這個過程裡,如何與氣象專家加強合作,對各地光伏發電量有着更具前瞻性與精準性的評估,進而減輕自身因光伏發電量不足所帶來的補償保險賠付開支增加等,都帶來了不小的考驗。
無錫英臻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輝向記者透露, 目前他們正與保險公司積極開展合作,充分借助大資料技術,AI技術與區塊鍊技術妥善化解光伏發電産品整個營運周期所面臨的一系列不确定性。
首先,他們會對光伏光資源的數字化探測進行未雨綢缪——整合大量曆史、實時的氣候資料,結合光伏電站營運所積累的資料優勢,對光伏投資收益模型參數做一些前瞻性的矯正,進而令光伏電站的未來收益評估更具透明度與準确性。
其次,在發電電站實際營運過程裡,由于分布式光伏電站的投資比較“小而分散”,是以它很難應用一些非常高精密儀器或非常高頻率的線下勘測裝置,對光伏電站健康度進行診斷,是以他們正嘗試用相對低成本的遠端方式開展分布式光伏電站的品質監控,進而協助保險公司等各類參與者能提前洞察相應分布式光伏發電裝置的營運維護風險。
“目前我們正搭建一套完整的光伏電站資産評估體系,其中包括實時監控、運作評估、系統可用性、當地區域化标杆對比、損失潛在分析等,比如極端氣候變化對各地光照狀況的影響也會被納入其中,進而幫助保險公司更好地設計保險産品做好風險管控。” 王輝指出。
大地财險副總裁肖學通表示,目前大地财險已先後參與了25年光伏組建功能衰減與品質保證保險,分布式光伏電站重保、線上平台應用供電站、保險集采方案、江蘇戶用電站同保等多個項目,還聯合科技公司共同打造基于SaaS服務管理子產品下的家庭光伏電站保險。目前大地财險正與衆多光伏産業、保險機構共建分布式光伏電站“整縣推進”生态聯盟,結合各方力量進一步有效提升分布式光伏電站的風險管理與風險保障能力。
在業内人士看來,随着整縣推進政策帶動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持續擴張,很多單個光伏發電項目規模呈幾何速度般增長,保險公司如何做好風險定價與風險管理,又是新的挑戰。其中包括當分布式光伏發電站規模達到40萬伏,保險公司如何通過有效風險管理與品質管控降低事故發生機率以減少賠付壓力,如何因光照、施工、元件品質等問題與各方形成風險共擔模式以分散自身賠付壓力,都是需要解決的新課題。
謝猛告訴記者, 随着光伏産業“整縣推進”措施的推進,大地保險正聯合保險經紀公司推出相關的保險産品,截至目前累計承保的戶數超過了3萬戶,每月新增保戶約2000戶。
“在此前分布式光伏發電進入家庭時,我們的保費資料不是很大,但對行業産品和服務積累了不少經驗,比如在分布式光伏發電保險(尤其是以戶為機關的光伏保險産品)方面,業務賠付率約在42%,大概預算在保險期限結束相關的賠付率還是比較高的。總體來說,除了切入保險産品,更多保險公司還需在事前、事中、事後的風險管理服務發揮更大的作用。在未來光伏式分布發電站的業務推進過程中,保險公司更需聚焦兩個方向——一是産品;二是風險管理。”他強調說。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