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破解小微信貸“不可能三角”

21世紀經濟報道 陳植 上海報道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網際網路金融科技平台相繼大舉布局小微企業信貸業務。

“究其原因,一是我們發現小微企業客群的占比越來越高,且小微客戶對業務貢獻度越來越大,比如我們平台的小微客群占比約30%,但貢獻了逾60%助貸業務交易量;二是國家相關部門出台多項措施積極扶持小微企業發展,令衆多銀行加大了小微業務信貸投放額,若金融科技平台能通過獲客、風控輔助等優勢連接配接更多銀行信貸資金,無疑将帶動業務更迅猛發展。”一位金融科技平台營運總監趙誠(化名)向記者指出。

記者多方了解到,為了積極拓展小微企業信貸業務,部分金融科技平台先後開發了個人工商貸、票據貸、稅貸、煙草證貸等專項信貸産品,積極布局小微細分市場。

但是,如何做大做強小微業務,俨然成為他們面臨的新挑戰。

趙誠向記者直言,目前他們對小微業務的布局,很大程度依賴自有的客群分層與場景服務,但這導緻小微客群增長很容易觸及“天花闆”;與此同時,他們對小微企業的風控判斷,很大程度依賴他們以往的還款記錄,缺乏産業鍊上下遊資金周轉與更全面的繳稅/财務資料,令他們不大敢涉足新的小微細分市場。

“更令我們煩惱的是,随着越來越多金融機構涉足小微業務,過去一年多時間小微企業的線上獲客成本上升逾2-3倍,導緻小微貸款業務剛性成本持續走高,若無法通過規模化效應降低獲客成本與提升風控效率,業務發展将面臨很大制約。”他感慨說。

為了持續提升小微業務競争力,越來越多金融科技平台開啟了業務合作模式。近日,360數科與金蝶金融達成戰略合作,通過技術、資金、管道、客群資源等領域的深度結合,進一步拓寬小微業務合作邊界,幫助更多“專精特新”企業成長。

金蝶金融總裁王宏表示,“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高度依賴産業互聯的成熟度,但由于産業價值鍊相當複雜且鍊條較長,目前面向這些專精特新小微企業的數字化金融服務遠未達到2C端的數字金融智能化、便捷化程度。是以金融科技平台要做大做強小微業務,得站在拓展産業網際網路金融的視野,整合各方資料、場景、風控、資金對接等方面優勢,着力解決專精特新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金蝶金融希望攜手360數科,共同成為小微服務領域的探路者。

在多位金融科技業内人士看來,要破解小微業務發展瓶頸,關鍵在于破解“不可能三角”難題。所謂“不可能三角”,即小微信貸業務很難在規模、品質與成本之間形成有效的平衡。以往,很多金融機構在小微業務強調降低成本與提高規模,卻無法把控信貸品質導緻壞賬率增加;也有金融機構強調小微規模與信貸品質雙雙增加(壞賬率走低),則面臨營運成本無法降低等困局。

“API技術、網際網路營運、大資料風控等金融科技的興起,或許能令小微信貸在規模、品質與成本之間找到最佳的平衡,最終破解不可能三角。”趙誠指出。

360數科小微金融部總經理盧瑤向記者指出,360數科與金蝶金融的合作,不是簡單的業務疊加,而是嘗試将前者的風控與銀行信貸資金連結能力,與後者的資料與場景能力進行有效融合,進一步提升銀行與小微企業的信貸交易比對度,實作多方共赢,一方面令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能得到更快速高效的滿足,另一方面助力銀行在降低小微業務成本同時,實作信貸規模與信貸品質的雙雙提升。

在她看來,未來,中國小微信貸市場發展将呈現四大趨勢,即零售化、場景化、多元化和精細化。在這個發展過程裡,融合各方資源打通資料、場景、風控能力與銀行資金對接能力的資訊不對稱,顯得尤其關鍵。

<h4>小微業務“突飛猛進”難掩痛點猶存</h4>

今年以來,國内金融科技市場的一大新發展趨勢,就是小微業務“突飛猛進”。

今年上半年,360數科的小微助貸業務規模達到136億元,平均額度突破25萬;樂信面向中小企業主的小微信用借款業務達到40億元,較一季度接近翻番;二季度陸金所控股的新增貸款裡,約77.6%投向小微企業,高于2020年同期的72.6%。

究其原因,一是随着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好轉,加之相關部門采取多項措施扶持小微企業發展,令小微企業呈現更良好的發展趨勢,吸引衆多金融科技平台加快小微業務布局步伐,二是個人消費信貸市場競争日益激烈,倒逼金融科技平台需尋找新的藍海市場。

“我們對小微客群使用者畫像做了調研,發現不少有趣現象。”一家金融科技平台小微業務部門主管向記者透露,首先,小微客群資金實力普遍不高,注冊資本低于500萬的小微使用者占比超過70%;其次,客群高度分散,主要以便利店個體戶、夫妻店、小型批發商、小型物流運輸企業為主,且平均借款額度不到30萬元;第三,女性創業比例明顯增加,目前女性借款人占小微客群的比重約在25%-30%;第四、約70%申請信貸的小微企業主此前在銀行沒有信貸記錄。

“此外,我們還通過大資料風控模型發現,若将個人消費信貸的還款能力評估參數移植到小微企業的穩定性與經營成長性評估層面,就會發現對後者的信貸風險評估變得更加容易,因為不少個人的消費信貸需求,主要用于夫妻店/便利店的資金周轉需要。”他透露。是以,他所在的金融科技平台一方面加大針對女性創業者、首貸小微客群的信貸支援,且将信貸規模基本控制在30萬以内;另一方面則将很多個人消費信貸風控模型移植到小微客群風險評估環節,進一步提升風控精準度。

在多位金融科技業内人士看來,盡管衆多金融科技平台争相布局小微業務,但要化解小微信貸的諸多痛點,絕非易事。

首先,小微業務的獲客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甚至随着近年越來越多金融機構提供線上小微信貸服務,令小微業務的線上獲客成本在過去一年多時間驟增2-3倍;

其次,小微業務的風控難度仍然相當大。目前,銀行主要将小微企業工商資料、稅收資料、财務資料、上下遊資金周轉資料作為發放信用貸款的主要依據,但這未必能有效遏制某些道德風險與欺詐風險,比如金融科技平台通過小微企業主的人際關系圖表發現,部分小微企業将借款投向民間借貸,導緻信貸風險驟增。

第三,在小微服務體驗方面,衆多小微企業與個體戶抱怨線上貸款申請環節普遍存在輸入多、等待時間長、疑惑多等痛點,目前這些痛點仍遲遲沒能有效解決。

“更重要的是,部分小微企業根本不知道如何将以往業務流水資料轉化成自己的征信資料,作為拓展信貸融資管道與提升信貸審批效率的重要輔助工具。”趙誠指出。

在他看來,這也是目前小微業務存在“不可能三角”的一大原因。由于銀行無法全面掌握小微企業的各類營運資料(或将這類營運資料轉化成标準化資料提升信貸風控效率),導緻他們要麼不得不增加營運成本以解決風控盲目,導緻業務規模與信貸品質雙雙增加同時,營運成本難以下降;要麼幹脆将這些小微客群排除在信貸服務範疇之外,令營運成本與風控壓力下降同時,無法形成規模增長。

“事實上,金融科技公司的優勢在于兩點,一是通過業務規模化令獲客成本降低,二是通過算力模型令營運成本降低與風控效率增加。但要讓這兩項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關鍵在于破解不可能三角難題。”盧瑤直言。

她表示,短期而言,小微業務的蓬勃發展,主要得益于政策扶持,包括相關部門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加大小微業務信貸投放;但長期而言,小微業務的可持續發展則高度依靠金融科技的進步,即金融科技務必解決兩大問題,一是協助銀行等金融機構全面精準識别小微企業的各類經營風險,引導他們“敢貸、願貸、會貸、能貸”;二是持續提升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的信貸交易比對度,大幅提升小微信貸的操作效率。

<h4>盤活小微企業信用資産“首當其沖”</h4>

在金蝶金融總裁王宏看來,要解決小微企業信貸的“不可能三角”難題,首先要充分盤活小微企業的信用資産。

此前,他遇到一家涉足服裝設計的小微企業主,因疫情原因導緻回款周期被拉長,令企業營運出現了資金周轉困難。所幸金蝶客服提醒這家小微企業主,可以通過金蝶财務雲服務裡的信用子產品,将企業此前的資金周轉記錄轉化成信用報告,再尋求銀行線上信用信貸。最終,這家小微企業憑借以往良好資金周轉所帶來的較高征信資料,在2小時内申請到了一筆150萬元線上信用貸款,解決了資金周轉燃眉之急。

“這個案例讓我們深深意識到——随着産業網際網路時代來臨,産業網際網路金融服務所需的底層邏輯,就是場景與資料。事實上,目前小微企業不缺信用,缺的是發現信用的技術。”王宏強調說。目前,衆多小微企業通過金蝶雲服務開展财務管理與業務拓展,令金蝶金融與小微企業形成更緊密互動的場景與資料連接配接。通過小微企業的授權,這些場景與資料可以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挖掘變量,令企業畫像變得精準,進而形成資料資産傳遞給銀行等金融機構,協助這些金融機構快速看清企業經營狀況并識别企業經營風險,促進他們“敢貸、願貸、會貸、能貸”。

在多位金融科技業内人士看來,如何讓場景與資料更高效地納入銀行金融機構信貸風控模型,進一步提升小微信貸交易的比對度與效率,則需要融合多方資源。比如金融科技機構若熟悉各家銀行的信貸偏好與風控能力,就能更高效地将上述場景與資料轉化成銀行認可的風控模型資料資訊,提升小微企業貸款申請與他們信貸産品的比對度,大大提升小微信貸審批放款效率。

“這促使我們與360數科攜手合作,先圍繞專精特新小微企業的發展需求,打造科技、創新和資本的聚集效應。”王宏指出。以往,銀行對小微信貸的審批可能長達數周,但通過多方合作,令資料、場景、風控、資金連結實作更高效的融通,小微貸款的審批發放有望在24小時内完成。

記者多方了解到,随着産業網際網路金融的蓬勃發展,目前金融科技平台要單獨實作資料、場景、風控閉環的難度日益增加。具體而言,每個金融科技機構在獲客、場景、資料、風控方面有着各自的側重,導緻他們在小微客群經營資料擷取分析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令小微業務風控模型存在某些“短闆”與“盲點”,導緻小微企業的信用資産不夠全面精準。是以,越來越多金融科技平台正積極探索業務合作,将各自的場景、資料、風控、資金連結等優勢全面互補,形成“1+1大于2”的效果。

比如衆多涉足小微企業産業鍊财務管理服務的平台,在深挖場景增信方面會側重關注小微企業的工商資料、财務資料、财稅資料與産業鍊上下遊資金周轉資料,但缺乏對企業主個人關系圖譜的洞察,導緻小微企業信用資産不夠全面,令小微信貸業務道德風險相應增加。

“我們此前遇到一家銷售茶葉的小微店主,他們的業務流水資料沒有任何問題且經營穩定。僅就經營資料而言,他的茶葉采購貸款申請會很快獲批。但我們最終還是拒絕了他的貸款申請,因為我們通過他的個人關系網圖譜發現,他認識多位民間貸款中介,很可能會将貸款資金用于民間借貸獲利,導緻貸款風險大大增加。”一家企業ERP服務商向記者指出。這讓他們意識到整合多方資源完善資料、場景、風控能力的重要性——通過對小微企業工商資料、财務資料、财稅資料、産業鍊上下遊資金周轉資料的分析,他們曾梳理出10多萬個字段(可能對小微企業信貸風險産生影響),但到了實際操作環節,真正在場景增信發揮作用的,隻有6000多個字段。

“事實上,6000多個字段尚未涵蓋小微企業信貸風控判斷的方方面面,是以我們正與多家金融科技機構尋求合作,進一步拓寬小微企業經營資料寬度與深度,持續完善自身的小微業務風控模型。”他透露。

“這是一個持續疊代更新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裡,如何健全小微企業資料網絡與信用資産覆寫面顯得尤其關鍵。比如在小微企業營運風險評估端,可以盡可能多地收集企業ERP、票據、銀稅互動、電商服務、收銀物流等資料進行綜合評估,有效防範企業經營風險;在小微企業主個人還款風險評估端,則需全面采集小微企業主的各種人際關系,形成完整的關系網圖譜進行判定,進而杜絕欺詐等道德風險。”他指出。一旦多方在資料、場景的全面融合令小微信貸風控模型持續疊代更新,将有效實作成本下降與信貸品質提升,最終促進金融機構小微業務規模的增長,令“不可能三角”随之迎刃而解。

更多内容請下載下傳21财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