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趙子昂入室弟子俞和,因善于模仿其師作品,被後人稱“作僞高手”臨寫趙書,真假難辨雖似趙體,另具風标

導語:劉九庵在《趙孟書法叢考》一文中評價說,俞和用筆勁挺,骨勝于肉;趙子昂則剛柔适度,肥瘦得中。又如張光賓所言,俞和書雖出自趙子昂,至其盛年以後,已卓然能正,另具風标。無論篆隸楷行草,皆與趙子昂有重大差別,隻需沉心定慮,詳細體察,不難開悟。

宋書尚意,喜強調主觀表現,盛行以本朝書家為法的風氣,不師古法。南宋末年,書壇更是衰微不振,造成了後來的學書者取資不高和筆法大壞。直至元代,以趙子昂為首的書家提倡直接師法晉唐,并由此擴張為對整個古代書法傳統的學習,他廣泛臨摹各種書體,在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礎上對書法藝術進行再創造,開創了面貌一新的“趙體”。

趙子昂以全能的天才和卓越的藝術成就使整個元代都籠罩在其影響之下,俞和便是這其中之一,劉九庵評價曰:“俞和書兼衆體之妙,而篆隸章草書法的流傳,似更多于趙氏,繼趙子昂書法多體者,當以俞和為第一。”

趙子昂入室弟子俞和,因善于模仿其師作品,被後人稱“作僞高手”臨寫趙書,真假難辨雖似趙體,另具風标

《雲錦帖》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data-track="32">臨寫趙書,真假難辨</h1>

俞和,字子中,号紫芝,晚稱紫芝老人,祖籍浙江桐廬,隐居黃岡多年,雖能詩善書,但性情沖淡,為人低調,不愛顯露,也不喜歡做官。其所有玩世不恭皆展現于書法變化之中,故而書法成就斐然。

書法史上的大家多以某一書體為世人所推崇,篆隸楷行草五體兼修者甚少,而趙子昂的入室弟子俞和,少時得趙子昂親授筆法,始終踐行老師趙子昂“複古”主張,勤臨晉唐法帖。

其楷書與行書尤佳,用筆方折勁挺,剛健多于柔媚,差別于趙書的豐腴雅潤、柔中帶剛。

篆隸楷行草各體均達到了較高水準。其篆書結體精整,筆畫細勁,結字簡潔随意而無匠氣;其隸書體勢近方,線條秀勁而質樸,顯得更加古樸。

章草筆法多變化,又流露出楷書意味,秀潤而不失方剛。其草書筆勢遒勁,字型飄逸,若驚蛇入草,飛鳥出林。

俞和作為趙子昂的繼承者,揣摩專研趙子昂書法,不僅形态、意味皆相似,且“複古之色藹然”,臨摹趙書之作在當時就已經令人難辨真假,可見俞和臨摹功力之精深。而趙子昂是當時書畫市場上相當重要的人物,其書畫作品價格可觀,深受書畫商人與收藏者的追捧。在利益的誘惑下,書畫市場中的趙子昂僞作也大量滋生出來。

俞和在當時以能書之名行世,況且其臨寫趙書之作幾可亂真已廣為人知,是以,市場中流傳的一部分趙子昂書法或為有心之人利用俞和的臨寫之作加工而成,或是由于缺乏慎重考究,将俞和的書法誤識為趙子昂書,也有人甚至将俞和稱為“作僞高手” 。

趙子昂入室弟子俞和,因善于模仿其師作品,被後人稱“作僞高手”臨寫趙書,真假難辨雖似趙體,另具風标

《行書詩卷》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data-track="43">雖似趙體,另具風标</h1>

俞和篆隸楷行草均有書迹存世,雖酷似趙體但也有着獨特的個人風格,臨帖并非純粹臨摹而是以己意臨書,用筆上自然率直,捺腳的形态變化多,可見筆法上變化也多,有其創作性。

後世對俞和書法的評價基本可分為兩種,一種認為俞和的書法中一方面透露着趙孟晚年的筆法意味。而另一方面,即便是俞和的臨帖之作,也并不是都一闆一眼,能看出獨特的筆法韻律,特别是其晚年之作,具有任情自放的趨向。他的許多作品,名之為臨作,實谙熟筆法,其駕馭能力已足使其進入心手兩忘的自由境地,故揮運之間,如入無人之境,往往字較原貼大小、章法俱已改變,然依然有亂真之感,神态笑貌,呼之欲出,實非常人所能及。

以俞和小楷至正二十年《臨樂毅論》為例,其用筆精緊,行筆峻利而穩健,體态婉潤遒逸,氣度開闊,首尾如一。雖為小楷臨作,卻能将點畫用筆交代的清清楚楚,徐徐入扣,提按頓挫節奏流暢,轉折處與起收方圓兼用。結字緊密而宕逸,在穩健端整的基礎上,大小高低因字而異,錯落處置,行氣布局也以行有列而橫無序格式為之。使揮運時留有較大的靈活性,追求一種不經意間的閑雅、質樸、靈動與灑脫的風格。

俞和時年五十三、四歲,由壯年走向老成,正是其書法藝術漸入佳境之時。此書用筆結體,更像趙孟晚年的小楷書《道德經》、《妙法蓮華經》等。趙書小楷得唐人的結構精嚴,更飾以晉人的點畫姿媚,顯得剛健婀娜。俞和多臨晉唐人書,走的也是這一條道路,其精工紮實處,确實是其他學趙者難以達到的。

從行書來看,俞和行書中較著名的是《臨定武蘭亭序》,其點畫刻意精心,筆力紮實剛健,牽連轉折無不合矩度,但終顯闆實拘謹,大約是臨寫的緣故。而《金粟寺詩》、《自書詩》、《七詩帖》等行草書,則筆意飛舞,姿态灑脫,雖從筆法、結構都能看出是學趙孟的晚年書,但自然流暢,毫無亦步亦趨的生硬感。與趙書相比,俞和有他較分明的筆性特點:趙虛和姿媚,俞剛健暢朗。趙書典麗雍容,俞書縱放灑脫。趙書筆畫輕清,俞書筆意跌宕。

趙書與俞和最基本的差異,在于趙書無論點、橫、直、撒、捺,起筆多逆入回鋒而後運作,收筆頓折必向内斂,故其點畫骨肉停勻,圓勁腴潤。秀麗而醇雅,雍容而華美,有俊爽之氣,且紙筆精良,筆性剛柔适度。尤其學養氣度,恢宏博大,表現在字裡行間,毫無寒伧、嶺刻之象。

俞書,點畫運轉,直往直來,起筆切入,殊乏變化,收筆頓折、時顯圭角。善于臨仿,模拟形似,而氣度神采,難求大家風範。所用紙筆亦非精良,習用強毫,鋒芒畢露。無論臨仿或自運,雖然出自松雪遺緒,風儀差異頗大。

趙子昂入室弟子俞和,因善于模仿其師作品,被後人稱“作僞高手”臨寫趙書,真假難辨雖似趙體,另具風标

臨《樂毅論》

結語:

俞和雖為趙體繼承人,既堅持複古書學主張,也有自己心性的展現。筆力紮實,行筆峻利而穩健,不似趙書虛和姿媚。結構精嚴,結字内緊外松,縱放灑脫,差別于趙書的典麗雍容,形成了鮮明的個人風格。俞和相比其師趙子昂的臨帖而言,字形把握比趙子昂要好,結構相對均勻,用筆藏鋒多而露鋒少,張力較弱,貫氣不足,且字的筆法、結構聚散、線條張力上卻都不如趙子昂,因而神采略不及趙子昂,也就更不及王羲之了。

——END

徜徉于字中,踯躅于畫前,曉喻其中,寓意其理。寓書喻畫感謝您的關注,更多精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