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公衆号“尼伯龍根工廠”授權釋出

德國作家洛塔爾·京特·布赫海姆(Lothar-Günther Buchheim)在二戰期間是一名海軍戰地記者,1973年,他根據自己的戰時經曆,寫下的潛艇兵題材小說《從海底出擊》(Das Boot)出版,1981年《從海底出擊》被拍成了電影,近年來又被翻拍成了迷你劇,這些文藝作品都忠實地反映了二戰德國潛艇兵的作戰和日常生活。如今的愛好者們關注的已經不僅僅是深海潛航的種種驚心動魄,潛艇兵們“吃什麼”也成為了愛好者們感興趣的話題,那麼,他們在巡航時候究竟會攜帶什麼食物?又在哪裡儲藏?他們為什麼甯可吃發黴的面包,也不願意吃相對不容易受潮的硬餅幹呢?我們都可以從這篇短文中一探究竟。
洛塔爾·京特·布赫海姆(1918-2007)
德國潛艇部隊可以享受特别供應的食物,夥食标準為全軍最高。在征服西歐之後,來自法國、丹麥德占區、盟友意大利、以及中立國西班牙、葡萄牙的各類食品被源源不斷地送往潛艇基地,等待出征的潛艇乘員們忙着把生肉、熟肉、蔬菜、水果、奶酪、蜂蜜、巧克力、熏香腸、果汁和罐頭往潛艇裡搬。雖然食物供應充足,花樣繁多,但潛艇裡高濕度的環境會讓生鮮食品很快受潮黴爛,是以在巡航期間,潛艇兵們隻能先吃完新鮮的,之後就隻能靠着罐頭和維生素續命。航行時間越長,飲食條件就愈發可憎。
1944年,U672号的兩名艇員正擺出啃龍蝦的POSE,雖然食物種類豐富,但巡航時間一長,可就沒什麼好吃的了。
每艘德國潛艇都配備了食物儲存櫃和冰箱,戰争末期的型号甚至還設計了冷藏室。雖然在戰前,德國海軍高層就已經為包括食物儲藏條件在内的潛艇各項名額做出了嚴格的要求,但他們并沒有想到潛艇或許還需要遠赴北美、加勒比海、非洲和印度洋之類的地方作戰,是以難免有考慮不周之處。戰争期間,潛艇可以停靠西班牙港口擷取給養,補給船和XIV型補給潛艇(俗稱“奶牛”)也會向潛艇投送食物,但經過長途跋涉,用這種方式投送的食品肯定已經不新鮮了,一言以蔽之,假如德國遠洋潛艇上有個美食家,那他八成會被逼瘋。
除了從歐洲港口和補給船、補給潛艇上擷取給養之外,在太平洋作戰的德國潛艇還可以去日本占領區的港口“上貨”,如果航行途中遇上漁船,艇員們也往往會購買一些新鮮海産,或是自己捕魚。有時候,如果被魚雷或甲闆炮擊中的商船一時半會兒還沉不了,艇員們也會上去搜刮一番。
潛艇上的食物由水手三副(兼領航官)和廚師兩個人負責管理,廚師不一定是專職的,但負責做飯的那個人由于渾身總是髒兮兮的,是以總被稱為“老埋汰(Smutje)”,此人不僅應當善于烹調,同時也應該具備像餐廳老闆一樣,如何用有限的食材安排相對豐富的食譜的那種天賦。
左:U604号的廚師正在清點水果罐頭。
右:懸挂在潛艇艙室頂部的火腿和香腸。
三副會根據航行時間,來決定應當向倉庫申請多少食品,以及如何搭配。食品運到後,會在三副和輪機長的安排下,見縫插針地儲存在不礙事的地方。食物的儲藏需要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1.艇記憶體儲的食物應當固定妥當,以防在潛艇劇烈動作時或遭到深彈襲擊時移位、掉落。
2.食物應均勻地放置在艇内各處,同時應注意食物消耗狀況,盡量減少食物對潛艇重心的影響。應對每日消耗的食物重量進行測量,以便輪機長重新安排壓艙配重。
3.食物儲藏不應妨礙閥門和艙門正常操作。
U295艇員把成箱的蘋果存放在魚雷室内,箱子上寫着法國城市南特(Nantes)的名字,那裡盛産蘋果。
一般而言,大部分食物會被放置在底層、後段和電機室裡,柴油機室裡面什麼都不能放,因為放在那裡的食物很快就會沾上一股柴油味道。控制室應當保持整潔,是以也什麼都不能放。是以,在不妨礙行動的前提下,餘下的食物隻能堆在生活區和走廊裡。由于德國潛艇的馬桶使用繁瑣,而且深潛時也無法使用,是以衛生間也經常被用來堆放食物。衛生間被占用後,艇員們就隻好用桶來解決生理問題。
潛艇的廚房裝有電熱爐、電烤箱、電熱湯鍋、冰箱、水槽、淡水、海水上下水等必要的裝置,空間十分狹小,布置在靠近後艙的位置。能用這套東西和單調的食材折騰出什麼吃的來,完全要看廚師的造化。潛艇艙室内部擁擠不堪、氣味難聞、潮濕壓抑,實在不是什麼理想的用餐地點。
德國潛艇廚房和電熱爐。
一艘IXC型潛艇共有艇員55人,如需航行12周,則需要攜帶12583kg的食品和飲料,其中包括:
·生熟肉類:224kg
·香腸:108kg
·罐裝肉類:2180kg
·魚罐頭:150kg
·洋芋:1750kg
·其他蔬菜:1555kg
·檸檬:416kg
·水果:300kg
·雞蛋:270kg
·黃油:50kg
·硬奶酪或加工幹酪:50+65kg
·咖啡:60kg
·茶葉:3kg
·牛奶:784kg
·面包:456kg
·罐裝面包:660kg
需要注意的是,潛艇每次出航需要攜帶的食品種類和分量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果醬、脫水洋芋、果汁、大米和面條等也是清單上面的常客。比IX型潛艇更小的VII型潛艇由于艇員也多達50人,是以需要攜帶的食物種類、分量都和IX型差不多。
作為潛艇兵的主食,如何妥善地儲存面包一直是個老大難問題,硬餅幹儲存時間更長,但實在是太難吃了,還會導緻消化不良。德國人管放了一段時間的面包叫“兔子”——由于發黴的面包會長毛,就和兔的皮毛差不多。王牌艇長萊茵哈德·舒倫(Reinhard Suhren)曾經這樣寫道:
“面包是最大的問題,我們把面包放在吊床上,盡量保持空氣流通,但沒過多久還是會變質,一條一條的面包生滿黴菌,看起來就像兔子一樣。我們隻能盡量撕掉發黴的部分,然後湊合吃。”
左:正在潛艇廚房工作的廚師,那裡的空間十分狹小擁擠。
右:戰争爆發之前,在甲闆上用餐的潛艇艇員。
除了新鮮烤制的面包之外,潛艇裡還攜帶了大量罐裝面包,它們究竟味道如何?恐怕敵人是最有發言權的。1942年11月21日,U163将英國商船“帝國椋鳥(Empire Starling)”号擊沉,船長埃裡克·莫克頓被艇員撈起,成為俘虜,他後來回憶起了德國潛艇的食物:
“每天7點開早餐,有奶油湯、咖啡、餅幹或者果醬三明治,面包封裝在直徑10cm,高23cm的氣密罐狀容器裡面,儲存得非常好,就是吃起來有點幹巴……”
現代的罐裝面包。
總體而言,德國潛艇的食物供應體系還算合情合理,面包被分成新鮮的和罐裝的兩類。新鮮面包放不久,那就先吃掉,在新鮮面包耗盡之後,還有一大堆罐裝的可以吃,而罐裝面包的消耗量是受到嚴格限制的,誰都不許多吃多占。
左:正在清洗餐具的德國潛艇艇員。
右:雖然鲨魚肉不太好吃,但沒人會介意晚上能加個菜。
下面是U93号潛艇在一次巡航的第四周(1942年1月12-18日)期間的食譜,可以從中看出,每天會供應兩次面包。不知為何,周四的晚餐沒有列入計劃,按照德國海員的傳統,周四是“雷神日(Donnerstag)”,也就是改善生活的日子,這一天晚上的菜單可能另有安排。
周一
早餐:咖啡、面包、豬油
午餐:扁豆與香腸、梅子
晚餐:茶、黃油、面包、多種香腸和肉類
周二
早餐:咖啡、小面包、黃油、果醬
午餐:湯、豬肉、洋芋、蔬菜
晚餐:茶、黃油、面包、多種香腸
周三:
早餐:玉米片、小面包、黃油
午餐:水煮蛋、菠菜、洋芋、杏
晚餐:茶、黃油、面包、牛舌、香腸、奶酪
周四
早餐:咖啡、面包、黃油、果醬、奶酪
午餐:酸大頭菜、整隻火腿、煮蘋果
周五
早餐:咖啡、黃油、面包、雞蛋
午餐:湯、紅燴牛肉、洋芋、桃子
周六
早餐:咖啡、面包、黃油、果醬
午餐:面條湯、牛肉、布丁
晚餐:茶、黃油、面包、冷盤
周日
早餐:咖啡、面包、雞蛋、黃油
午餐:豬肉、卷心菜、奶油草莓
晚餐:茶、黃油、火腿、面包、香腸
XIV型補給潛艇上裝有電烤爐,是以它可以在海上為作戰潛艇補充新鮮面包。U459是同級首艇,該艇第一次執行任務期間的報告節選如下:
“……電烤爐可在10小時内烤制出80條重約1kg的面包,用一晚上的時間烤出了800條面包,轉交給潛艇,令艇員喜出望外。本艇艇員所需的250條面包也已經制作出來。我們制作的黑麥面包非常實在,味道絕佳,而且放很久也不會變質……”
1943年2月,從U604号甲闆上拍攝到的U459補給潛艇。
每艘潛艇在出征時還會攜帶至少300kg的生面團,以及一大堆硬餅幹,這兩樣東西大家能不動就不動。前者是加工費時,而後者實在是太難吃了,甚至有好事者為它起了”裝甲闆(Panzerplatten)“這樣的綽号。很明顯,這兩樣東西是不會出現在鄧尼茨的總部裡的。此外,還有一種以大豆蛋白為原料制造的人造肉餡(Bratlingspulver),也因為難以下咽而惡名昭彰。
用人造肉做出來的漢堡排,看起來還挺像那麼回事。
被搬上潛艇的食物包裝不一定牢固,罐頭也有可能因為壓力變化而炸開,這種包裝破裂的食物會被優先處理。如果标簽脫落,那麼罐頭裡裝得到底是什麼東西,就完全無從考證了。是以,如果新鮮食材必須要在航行的頭十天内消耗殆盡,再往後能吃上什麼,就完全看老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