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冰山一角
甲骨文是中華文明的最早體系完備的文字,曆代公認出現于殷商時期,是否有實物遺存幾千年來隻是個傳說,一直難以見到。
直到清末1899年的北京城,一位清政府官員國子監祭酒(官名,相當于今天的國家教育部部長)在偶然的機會發現了刻有文字的甲骨碎片,開始大量采購收集,進而引起世人重視,并有學者開始研究。上面說的最初發現和大量收集甲骨文碎片的人是誰呢?甲骨文研究是怎樣展開的?請看下文。

最初的發現者:王懿榮
他是中國清代金石學家、收藏家和書法家,為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且通曉醫術。
1899年,在北京任職的王懿榮偶然在買藥時看到一種叫龍骨的藥材,上面刻有圖形文字,遂進行初步研究,确認為甲骨文。在古文字學界,這就像揭開了冰山的一角,有相信的,有疑惑的,也有等着看下文的。
但時不假年,緊接着1900年八國聯軍即攻入京城,慈禧帶着光緒皇帝外逃,身兼京師團練大臣的王懿榮卻忠于職守沒有離開,全家自盡殉難,彰顯了壯烈的愛國氣節。但甲骨文研究也随之中斷。
繼任研究者:劉鹗
劉鹗是個耳熟能詳的名字,他就是創作《老殘遊記》的劉鹗。他與王懿榮交友深厚,接手了王懿榮生前收藏的甲骨文碎片,并陸續收購達5000多片,成為早期出土甲骨的著名收藏家。
劉鹗繼續加以研究,寫出我國第一部著錄甲骨文的著作《鐵雲藏龜》。這部著作對後面的研究者深有影響。但他不幸獲罪被清政府流放邊疆,甲骨文研究再次中斷。這項工作随後由他的兒女親家羅振玉擔當起來,這才引出來了甲骨文四大家!
研究光大者:四大家
延續至民國期間,學術界先後出現了研究甲骨文成就最大的四位名家,他們是羅振玉(号雪堂)、王國維(号觀堂)、董作賓(字彥堂)、郭沫若(字鼎堂),他們在該領域做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甲骨四堂。
<col style="width: 79px;">
<col style="width: 73px;">
<col style="width: 241px;">
姓名
年代
主要貢獻
羅振玉
1866-1940
甲骨文研究的奠基者,收集甲骨總數近2萬片;解釋出大量的單字,開啟甲骨分類研究;
王國維
1877-1927
新史學開山者,以甲骨蔔辭研究考證曆史,涉及殷商世系、地名、民族、制度等;
董作賓
1895-1963
指導挖掘殷墟,田野考古學奠基者,創立了甲骨斷代學;
郭沫若
1892-1978
甲骨文研究集大成者,将研究推向巅峰,著有《蔔辭中之古代社會》
四大家第一位:羅振玉
羅振玉是近代中國學術史上集甲骨金石學家、曆史學家、教育家、農學家、出版家、收藏家、版本目錄學家、敦煌學家、曆史檔案學家、書法家及書法史家于一身的大學者。他從1906年起收集甲骨,包含從劉鹗手中接手的總數近2萬片,繼續古文字研究,著有《殷墟書契》,他是甲骨學的奠基者。
四大家第二位:王國維
王國維是羅振玉的學生。1917年,王國維開啟了甲骨學研究的高峰。他依據甲骨文研究寫出了《殷蔔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一書,考證了殷商曆代先王世系。被譽為甲骨文發現19年來具有重大學術價值的著作。郭沫若曾評價他是新史學的開山。他把甲骨文字為基礎的古文字學與古代史并列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考證商周曆史、地名、民族和典章制度。
四大家第三位:董作賓
董作賓師從王國維。1928年10月,董作賓來到安陽,參與了當時國民政府主持的中國文物考古史上對殷墟的首次科學發掘。從1928年至1937年發掘15次,董作賓多次參加指導發掘工作,奠定了我國田野考古學的基礎,并培養了大批考古學專家。他1933年發表的《甲骨文斷代研究例》,公認是一部中國甲骨文史上劃時代的名著。他對甲骨學最大的貢獻,是創立了甲骨斷代學,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實物,理清時間脈絡,分為前後五期,意味着對殷商幾百年的甲骨文字史進行研究。
四大家第四位:郭沫若
郭沫若是現代作家、曆史學家、考古學家,中共黨員。1928年2月,大革命失敗後他為了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旅居日本。旅居期間他運用馬克思唯物主義史學觀點研究中國古代史與甲骨文。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一書正式完成。一直到建國前後,郭沫若将甲骨文研究推上了巅峰。八十年代主持了大型甲骨文專著《甲骨文合集》的彙編。
甲骨文到底記錄了什麼?
古代人們非常迷信。統治者每當遇到大事需要決斷的時候都會進行占蔔,以預測事情的吉兇。占蔔所用的材料主要是龜甲和牛骨。甲骨文大多是占蔔後在甲骨上所作的記錄。此外,甲骨上還記錄了天象、氣候、動植物名稱、軍事戰争、祭祀活動、民族分布、山川地理等方面的情況。這樣甲骨文就成為研究中國上古時期,特别是商代的社會曆史和語言文字及其珍貴的初始資料。
寫在最後
上述四位學者都是甲骨文學術研究領域的大家,他們(包含王懿榮和劉鹗等)先後在清末中華民族面臨危亡時候,在西學東漸之風強烈沖擊中華古老文化的時候,毅然接過了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大旗,毫不猶豫的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曆史使命。他們的事迹值得後世人了解和關注,他們的學術精神值得肯定和發揚。
更多曆史文章,請持續關注“雲竹文齋”,謝謝!